第八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3:42:05

文档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态度 行动
中国 共产党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     ,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国民党 坚持    和内战 否决和平建国纲领等协议
【原因】 内战爆发(谈判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②外部势力促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③力量对比:国民党认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全方位强于共产党。
知识点二 全面内战的进程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防御阶段 1946年6月-1947年6月,先后粉碎国民党的      和重点进攻
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     
    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走向胜利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知识点三 国共两党的政权统治
国民党和国统区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
经济 滥发货币,通货膨胀;    的巧取豪夺 推动     ,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
政治 坚持独裁和内战;爱国民主运动兴起(第二条战线) 中共      ,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两个“务必”
【思考点】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出现“经济崩溃”“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独裁。一方面,在城市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抓丁拉夫,导致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另一方面,国民党对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反对迫害的民主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尽失人心。
【图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知识点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败 原因 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失去民众支持
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历史 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思考点】 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一党专政。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为解决内战军费开支,加紧对人民的搜刮。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④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拓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③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④保障:组织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⑤基础: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走向战争
1. 【学思之窗】 和平民主的努力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阅读这段史料,联系当时国共的主张,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2. 【史料阅读】 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
…………
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
从两段史料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结合所学,指出各处于解放战争的哪个阶段。据此可以得到什么历史结论
(2025南通期末)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电告总前委和粟裕、刘伯承等前线将领:“请你们迅即令知三十五军或其入宁接收部队,迅即入城维持秩序,并与马青苑、吴贻芳等接洽,确保南京治安,并注意保护各外国使馆。”这份电报应发于 (  )
              
A. 辽沈战役期间 B. 淮海战役期间
C. 平津战役期间 D. 渡江战役期间
主题二 中共革命胜利的探讨
3. 【史料阅读】 土地改革运动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外界亦很难找出理由反对此种公平办法,中农大多数获得利益,少数分出部分土地,但同时得了其他利益(政治及一般经济利益)可以补偿,因此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平均分配。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大规模的森林及水利工程不能分配者由政府管理。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同时,起草一个党内决议,由中央公布。[《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6日)]
根据史料,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4. 【问题探究】 政治引导和建设
(一)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庆祝各路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二)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三)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四) 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五)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阅读上述史料,探究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和意义。
(2025石家庄期末)自1948年初起,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在新占城市采取宁缓勿急、宁慢勿乱、有轻重地处理问题的方针。这些政策的落实 (  )
A. 为开启战略进攻准备条件
B. 加快了民主革命胜利进程
C. 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D. 践行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配套新练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1. (2025海淀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情况统计。以下选项能够解释1945年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
                 
A. 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抗日战争胜利,民众期待和平民主建国
D. “国民大会”召开,暴露国民党独裁本质
2. (2024成都期末)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利于共商国是;苏皖边区政府也将自己的办事机构搬出,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 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
B.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C.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D. 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3. (2024佛山期末)下表是1938—1946年延安交际处接待部分外国著名记者和友好人士的记录。这些活动 (  )
接待时间 接待对象
1938年3月 接待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
1938年6月 接待国际青年访华代表团
1944年6月 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6年7月 接待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
A. 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
B.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统制
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 (2025日照期末)1947年5月,毛泽东在新华社社论中提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是指 (  )
A. 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B. 人民军队的战略进攻
C. 中共在政协会议上的斗争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5. (2024潍坊期末)一份档案提到“在经济上分配敌伪汉奸恶霸豪绅的土地、房屋、牲畜,使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即是反奸清算,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份档案可用于研究 (  )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 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
D.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6. (2025南昌期末)1947年7月,中央工委发出《关于评奖文艺作品问题的指示》指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群众斗争,又对群众斗争有一定影响,且为群众所喜爱。群众的意见与专家的意见相结合,以群众的意见为基本标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 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
B. 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C. 谋划城市文化的发展
D. 落实全面抗战的路线
7. (2025徐州期末)1947年8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中说:“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之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将义无反顾地创造并巩固新的根据地,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此次军事行动 (  )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标志着战略决战的开始
8. (2025成都期末)下表为民国三十六年成都市省立中学校教职工部分月份的工资信息、大米时价的统计。它反映出 (  )
时间 工资(元) 米价(元/市斤)
1月 87 000 853.3
5月 186 000 4 256.9
A. 对外战争加剧百姓负担
B. 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升
C. 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D. 教师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9. (2025东莞期末)1948年,英国作家肖特对当时中国形势评价道:“政府滥印钞票以支撑内战,造成通货膨胀和工薪贬值;渗透性的普遍腐化使得工商业无法生存……它太衰弱、太多派系倾轧以至于无法以暴力强加其意志。”该学者认为 (  )
A. 国民党彻底失去欧美信任
B. 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走向
C. 银圆券流通引发金融混乱
D. 国民党面临多重统治危机
10. (2024厦门期末)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后勤部成立,使以前独立自给、自筹自供的后方勤务系统逐渐归于统一领导。这一调整 (  )
A. 顺应了游击战的作战需要
B. 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 为战略进攻阶段作了准备
D.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军
11. (2025福州期末)纪念章是带有纪念意义的章形物品。与下图所示纪念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2. (2024深圳期末)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该新年献词题目应该是 (  )
A.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B.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13. (2025潍坊期末)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主要是基于 (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结束
D. 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发生变化
14. (2025郑州期末)1949年5月,中共郑州市委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今后郑州市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报告强调指出,“今后郑州市的中心任务,是恢复与发展生产,依靠工人开展工运,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此中心来进行”。这一报告 (  )
A. 贯彻了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B. 践行了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
C.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助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5. (2024梅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图2 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3 西柏坡纪念馆
材料二 第十四章 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联合政府 独裁
知识点二
全面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知识点三
官僚资本 土地改革 七届二中全会
知识点四
根本矛盾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自由自主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相呼应的;“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2. 信息:第一段,国民党军队明显超过人民解放军。第二段,两军力量发生根本转变。
阶段:第一段,中共处于解放战争初期的防御阶段,第二段,双方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
结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将走向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典例指引 1 D 解析:电报中提到的“入宁接收部队”中的“宁”是南京的简称,南京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其解放发生在渡江战役期间,此时中共中央需要部署接收南京、维持治安及保护外国使馆等事宜,与电报内容直接对应,故选D项;辽沈战役主战场在东北,排除A项;淮海战役在华东地区展开,排除B项;平津战役主战场在华北的北平、天津,排除C项。
主题二
3.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时机:1948年春,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解放军收复延安。而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全面危机,尤其是制宪国大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国民党愈加孤立。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无党派人士日益倾向于支持人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意义:口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作为目标,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典例指引 2 B 解析: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利于稳定新占领的城市,确保社会秩序和经济的平稳过渡,为后续的管理和建设打下基础,进而推动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故选B项;1947年6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指1946年冬在国统区兴起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排除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排除D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1. 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45年民主出现的频率急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庆,民众期待和平民主建国,故选C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排除A项;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B项;“国民大会”指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排除D项。
2. D 解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反对内战,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说法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排除A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使得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3. A 解析:由材料可知1938年至1946年,接待外国友人的活动使国外友人能够看到延安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故选A项;“粉碎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C、D两项。
4.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1946年到1947年间,国统区形成了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故选A项;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排除B项;中共在政协会议上的斗争指的是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排除C项;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排除D项。
5. D 解析:对敌伪、汉奸等的清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行动,档案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因此这一档案可以用来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尚未出现汉奸、敌伪这些称呼,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并未出现敌伪、汉奸等称呼,排除B项;抗战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未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排除C项。
6. A 解析:中央工委强调了一个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群众需求,即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1947年中共尚未全面进入城市工作阶段,且文艺作品未体现农村与城市,排除C项;D项指向全国抗战时期。
7. B 解析:材料表明此次军事行动是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项;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属于中共防御阶段,排除A、C两项;战略决战指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排除D项。
8. C 解析:从1947年1月到5月,工资虽有所增加,但米价上涨幅度更大,反映出通货膨胀严重,这会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体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故选C项,排除D项;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结束,不存在对外战争加剧百姓负担的情况,排除A项;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地位并未提升,排除B项。
9. D 解析:由“政府滥印钞票以支撑内战,造成通货膨胀和工薪贬值”可看出属于经济方面的危机,由“渗透性的普遍腐化使得工商业无法生存”可知,这体现了政治腐败对经济的破坏,反映出政治方面的危机,由“它太衰弱太多派系倾轧以至于无法以暴力强加其意志”可知,国民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属于内部矛盾。综上所述,国民党面临经济、政治、内部矛盾等多重统治危机,故选D项。
10. D 解析: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后勤部统一领导后方勤务工作,这适应了解放军发起大规模战役的需求,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军提供了后方保障,D项正确;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排除A项;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已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早于材料时间,排除C项。
11. A 解析:辽沈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11月,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其主要作战区域在东北地区,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故选A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主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排除B项;平津战役主要是对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包围和各个歼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全国进军的战役,排除D项。
12. D 解析:1948年12月30日正值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即将结束之时,这时毛泽东撰写的新年献词号召“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所以其题目应该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故选D项;A项是在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排除;B项是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为解放军提出的战略,排除;C项是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节节胜利的时候,由中共中央向人民解放军发出的号召,排除C项。
13. D 解析: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上提出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根本性转变,解放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三大战役结束,渡江战役在即),从农村武装斗争转向全国政权建设成为核心任务,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接管城市、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这要求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故选D项。
14. A 解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该报告与之相符,故选A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战时期在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情况下为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郑州市的中心任务,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
15. (1)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发动三大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 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共50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态度 行动
中国 共产党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____________,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国民党 坚持______和内战 否决和平建国纲领等协议
联合政府
独裁
【原因】 内战爆发(谈判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②外部势力促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③力量对比:国民党认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全方位强于共产党。
知识点二 全面内战的进程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防御阶段 1946年6月-1947年6月,先后粉碎国民党的____________和重点进攻
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走向胜利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全面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知识点三 国共两党的政权统治
国民党和国统区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
经济 滥发货币,通货膨胀;___________的巧取豪夺 推动____________,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
政治 坚持独裁和内战;爱国民主运动兴起(第二条战线) 中共_______________,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两个“务必”
官僚资本
土地改革
七届二中全会
【思考点】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出现“经济崩溃”“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独裁。一方面,在城市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抓丁拉夫,导致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另一方面,国民党对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反对迫害的民主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尽失人心。
【图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知识点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败原因 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__,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失去民众支持
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历史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根本矛盾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思考点】 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一党专政。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为解决内战军费开支,加紧对人民的搜刮。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④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拓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③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④保障:组织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⑤基础: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核心导学
1. 【学思之窗】 和平民主的努力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阅读这段史料,联系当时国共的主张,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主题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走向战争
答案: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自由自主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相呼应的;“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2. 【史料阅读】 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
…………
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
从两段史料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指出各处于解放战争的哪个阶段。据此可以得到什么历史结论?
答案: 信息:第一段,国民党军队明显超过人民解放军。第二段,两军力量发生根本转变。
阶段:第一段,中共处于解放战争初期的防御阶段,第二段,双方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
结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将走向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2025南通期末)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电告总前委和粟裕、刘伯承等前线将领:“请你们迅即令知三十五军或其入宁接收部队,迅即入城维持秩序,并与马青苑、吴贻芳等接洽,确保南京治安,并注意保护各外国使馆。”这份电报应发于(  )
A. 辽沈战役期间 B. 淮海战役期间
C. 平津战役期间 D. 渡江战役期间
D
【解析】电报中提到的“入宁接收部队”中的“宁”是南京的简称,南京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其解放发生在渡江战役期间,此时中共中央需要部署接收南京、维持治安及保护外国使馆等事宜,与电报内容直接对应,故选D项;辽沈战役主战场在东北,排除A项;淮海战役在华东地区展开,排除B项;平津战役主战场在华北的北平、天津,排除C项。
3. 【史料阅读】 土地改革运动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外界亦很难找出理由反对此种公平办法,中农大多数获得利益,少数分出部分土地,但同时得了其他利益(政治及一般经济利益)可以补偿,因此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平均分配。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大规模的森林及水利工程不能分配者由政府管理。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同时,起草一个党内决议,由中央公布。[《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6日)]
根据史料,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主题二 中共革命胜利的探讨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问题探究】 政治引导和建设
(一)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庆祝各路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二)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三)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四) 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五)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阅读上述史料,探究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和意义。
答案:时机:1948年春,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解放军收复延安。而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全面危机,尤其是制宪国大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国民党愈加孤立。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无党派人士日益倾向于支持人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意义:口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作为目标,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2025石家庄期末)自1948年初起,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在新占城市采取宁缓勿急、宁慢勿乱、有轻重地处理问题的方针。这些政策的落实(  )
A. 为开启战略进攻准备条件 B. 加快了民主革命胜利进程
C. 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D. 践行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2
B
【解析】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利于稳定新占领的城市,确保社会秩序和经济的平稳过渡,为后续的管理和建设打下基础,进而推动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故选B项;1947年6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指1946年冬在国统区兴起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排除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排除D项。
配套新练案
1. (2025海淀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情况统计。以下选项能够解释1945年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A. 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抗日战争胜利,民众期待和平民主建国
D. “国民大会”召开,暴露国民党独裁本质
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45年民主出现的频率急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庆,民众期待和平民主建国,故选C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排除A项;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B项;“国民大会”指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排除D项。
2. (2024成都期末)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利于共商国是;苏皖边区政府也将自己的办事机构搬出,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 B.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C.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D. 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D
【解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反对内战,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说法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排除A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使得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3. (2024佛山期末)下表是1938—1946年延安交际处接待部分外国著名记者和友好人士的记录。这些活动(  )
接待时间 接待对象
1938年3月 接待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
1938年6月 接待国际青年访华代表团
1944年6月 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6年7月 接待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
A. 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 B.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统制
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A
【解析】由材料可知1938年至1946年,接待外国友人的活动使国外友人能够看到延安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故选A项;“粉碎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C、D两项。
4. (2025日照期末)1947年5月,毛泽东在新华社社论中提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是指(  )
A. 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B. 人民军队的战略进攻
C. 中共在政协会议上的斗争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1946年到1947年间,国统区形成了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故选A项;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排除B项;中共在政协会议上的斗争指的是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排除C项;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排除D项。
A
5. (2024潍坊期末)一份档案提到“在经济上分配敌伪汉奸恶霸豪绅的土地、房屋、牲畜,使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即是反奸清算,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份档案可用于研究(  )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 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 D.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D
【解析】对敌伪、汉奸等的清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行动,档案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因此这一档案可以用来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尚未出现汉奸、敌伪这些称呼,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并未出现敌伪、汉奸等称呼,排除B项;抗战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未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排除C项。
6. (2025南昌期末)1947年7月,中央工委发出《关于评奖文艺作品问题的指示》指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群众斗争,又对群众斗争有一定影响,且为群众所喜爱。群众的意见与专家的意见相结合,以群众的意见为基本标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 B. 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C. 谋划城市文化的发展 D. 落实全面抗战的路线
【解析】中央工委强调了一个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群众需求,即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1947年中共尚未全面进入城市工作阶段,且文艺作品未体现农村与城市,排除C项;D项指向全国抗战时期。
A
7. (2025徐州期末)1947年8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中说:“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之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将义无反顾地创造并巩固新的根据地,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此次军事行动(  )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标志着战略决战的开始
【解析】材料表明此次军事行动是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项;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属于中共防御阶段,排除A、C两项;战略决战指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排除D项。
B
8. (2025成都期末)下表为民国三十六年成都市省立中学校教职工部分月份的工资信息、大米时价的统计。它反映出(  )
时间 工资(元) 米价(元/市斤)
1月 87 000 853.3
5月 186 000 4 256.9
A. 对外战争加剧百姓负担
B. 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升
C. 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D. 教师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
【解析】从1947年1月到5月,工资虽有所增加,但米价上涨幅度更大,反映出通货膨胀严重,这会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体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故选C项,排除D项;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结束,不存在对外战争加剧百姓负担的情况,排除A项;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地位并未提升,排除B项。
9. (2025东莞期末)1948年,英国作家肖特对当时中国形势评价道:“政府滥印钞票以支撑内战,造成通货膨胀和工薪贬值;渗透性的普遍腐化使得工商业无法生存……它太衰弱、太多派系倾轧以至于无法以暴力强加其意志。”该学者认为(  )
A. 国民党彻底失去欧美信任
B. 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走向
C. 银圆券流通引发金融混乱
D. 国民党面临多重统治危机
D
【解析】由“政府滥印钞票以支撑内战,造成通货膨胀和工薪贬值”可看出属于经济方面的危机,由“渗透性的普遍腐化使得工商业无法生存”可知,这体现了政治腐败对经济的破坏,反映出政治方面的危机,由“它太衰弱太多派系倾轧以至于无法以暴力强加其意志”可知,国民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属于内部矛盾。综上所述,国民党面临经济、政治、内部矛盾等多重统治危机,故选D项。
10. (2024厦门期末)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后勤部成立,使以前独立自给、自筹自供的后方勤务系统逐渐归于统一领导。这一调整(  )
A. 顺应了游击战的作战需要 B. 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 为战略进攻阶段作了准备 D.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军
【解析】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后勤部统一领导后方勤务工作,这适应了解放军发起大规模战役的需求,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军提供了后方保障,D项正确;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排除A项;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已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早于材料时间,排除C项。
D
11. (2025福州期末)纪念章是带有纪念意义的章形物品。与下图所示纪念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A
【解析】辽沈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11月,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其主要作战区域在东北地区,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故选A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主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排除B项;平津战役主要是对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包围和各个歼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全国进军的战役,排除D项。
12. (2024深圳期末)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该新年献词题目应该是(  )
A.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B.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解析】1948年12月30日正值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即将结束之时,这时毛泽东撰写的新年献词号召“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所以其题目应该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故选D项;A项是在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排除;B项是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为解放军提出的战略,排除;C项是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节节胜利的时候,由中共中央向人民解放军发出的号召,排除C项。
13. (2025潍坊期末)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主要是基于(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结束
D. 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发生变化
D
【解析】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上提出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根本性转变,解放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三大战役结束,渡江战役在即),从农村武装斗争转向全国政权建设成为核心任务,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接管城市、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这要求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故选D项。
14. (2025郑州期末)1949年5月,中共郑州市委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今后郑州市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报告强调指出,“今后郑州市的中心任务,是恢复与发展生产,依靠工人开展工运,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此中心来进行”。这一报告(  )
A. 贯彻了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B. 践行了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
C.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助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解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该报告与之相符,故选A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战时期在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情况下为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郑州市的中心任务,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
A
15. (2024梅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图2 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3 西柏坡纪念馆
材料二 第十四章 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
答案: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发动三大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