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准备 ①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②颁布《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意义 ①推翻三座大山。②人民当家做主。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④独立自主
【拓展】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
【提醒】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措施 说明
军事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经济 土地改革 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实现 扫除障碍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和统一财经,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对外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归纳】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两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 在华特权
走向成熟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走向世界 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会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概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这是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
【辨析】 “一边倒”不代表放弃独立自主
①“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该政策旨在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拓展】 “求同存异”方针
“同”:与会各国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
1953—1956年,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续表
政治 基础 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体系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类型的宪法)
三大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想 引领 毛泽东 思想发展 继续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思考点】 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需要,二是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 【教材导入】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结合所学,怎么理解“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 【思考点】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 【史料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史料观点的理解。
4. 【学思之窗】 中国外交建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025厦门期末)为解决女工照料儿童问题,上海工厂纷纷自办托儿所,至1952年5月,工厂的托儿所数量由解放时的36所增至140所,收托儿童总数则由解放时的2 192人增至10 223人。这一举措 ( )
A. 为恢复生产充实了劳动力
B. 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
C. 提高了工人阶级政治地位
D. 为经济建设培育人才
主题二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 【探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毛泽东文集》)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依据史料,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6. 【问题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25无锡期末)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在15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中,44个军工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达35个,其他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西部地区有32个。这说明“一五”计划 (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 推动西部大开发
D. 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配套新练案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2025杭州期末)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应邀出席一次重要会议。她穿着一袭黑色旗袍,步入会场,一眼就看见主席台中央并排挂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巨幅照片,顿感莫大的欣慰和振奋。她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战线。宋庆龄当时正在参加的会议是 ( )
A.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2025大连期末)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图案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稻麦穗。国徽的图案设计揭示了 ( )
A.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D. 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政权
3. (2025潍坊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塑造苏联政府英明领导及苏联人民齐心追随的形象,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基本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以上举措主要是为了 ( )
A. 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落实“一边倒”政策
D. 推广苏联建设经验
4. (2025荆州期末)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大部分地主转变为农民,一些地主转到工商业领域,还有些地主中的知识分子投入教育领域。地主阶级的转变 ( )
A. 解决了国内的人地矛盾
B. 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
C.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 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
5. (2025东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经济形势,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提到:“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为此进行的是 (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银元之战” D. 三大改造
6. (2025海淀期末)绘制示意图是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图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国营经济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人民政权的巩固
7. (2025日照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古巴、意大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与这一举动相契合的外交理念是 ( )
A. 睦邻友好 B. 反殖反霸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
8. (2025青岛期末)1955年起,中美两国进行了136场大使级会谈,此外还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的秘密通道,巴黎和纽约渠道以及民间的“乒乓外交”等进行交流。这凸显出中美双方 ( )
A. 建立正式外交 B. 坚持“求同存异”
C. 协同遏制苏联 D. 开展务实外交
9. (2025芜湖期末)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几内亚等一批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与这一时期亚非国家同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相关的史实是 ( )
A. 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B.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 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10. 在制定总路线的时候,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表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 (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唯一选择
B. 践行我党宗旨的体现
C.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性消退
D. 社会矛盾转变的结果
11. (2024潍坊期末)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此后一年间,又分别实行了油料统购和食油统销、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这一政策 ( )
A. 配合了国家经济战略
B. 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
C. 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D.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2. (2024广州期末)右图名为《合作社员的喜悦》,刊登在1955年12月《人民画报》的封面。这反映当时 ( )
A. 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
B. 农村合作社成果初现
C. 公社社员积极性增长
D. 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
13. (2025青岛期末)据统计,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这主要得益于 (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一五”计划 D. 三线建设
14. 1953年,新的形势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新中国决定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人口普查的计算标准时间,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做好选民登记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 ( )
A. 加强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B. 为“一五”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
C. 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5. (2025青岛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 ( )
A. 统一战线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民族平等原则 D. 基层自治原则
16. (2025南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1年5月,迎来了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包括10个人民民主共和国在内的19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至1951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丹麦、芬兰、瑞士、瑞典与中国建交,同北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开启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历程,中国向周边国家传递了愿同亚洲、同世界各国一起为地区和国际局势稳定贡献自身力量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材料二 195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方案指出:“我们在亚非会议总方针应该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在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问题上,“我们的主张是:保障世界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并为此目的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友好合作应该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为基础”。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中央通过《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的原因。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知识点二
剿匪镇反 工业化 米棉之战
知识点三
另起炉灶 帝国主义 万隆会议
知识点四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3. 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反殖反霸的立场,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必然会遭到以中国为代表的爱好和平国家的坚决反击,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字,反映出各国在国际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强调“共”字,反映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典例指引 1 A 解析:上海工厂自办托儿所,解决了女工照料儿童的问题,使女工能够安心投入生产中,为恢复生产充实了劳动力,故选A项;托儿所主要是照顾婴幼儿,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无关,义务教育针对的是适龄儿童的教育,排除B项;C项“政治地位”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建设培育人才主要靠学校教育等途径,排除D项。
主题二
5. 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巩固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
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代表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典例指引 2 B 解析:有较多军工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民用工业企业在东北、中西部地区也有一定分布,这改变了之前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等少数地区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主要围绕工业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展开,并非强调发展的工业类型,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战略,排除C项;“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含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各界人士,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统一战线,而且会场悬挂孙中山和毛泽东的照片也符合当时的场景,故选C项。
2. D 解析:国徽中的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稻麦穗代表农民阶级,国旗象征着国家,天安门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整体体现了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的,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进行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
3. A 解析:材料所述的举措和宣传是为了让中国民众看到共产党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巩固新生政权,故选A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如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排除B项;“一边倒”主要体现在外交关系的建立、国际合作等外交层面,排除C项;推广苏联建设经验通常是指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排除D项。
4. D 解析:新中国的地主阶级,在政策影响下逐渐转为农民、工商业者、教育工作者,由此推知农村的地主逐渐被消灭,从而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故选D项;人地矛盾强调的是人与地的关系问题,而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动,排除A项;优化产业结构是指农工商业协调发展,排除B项;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从而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地主阶级的转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
5. B 解析:当时不法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特别是粮食和棉纱价格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的猛涨,“米棉之战”直接针对粮食等重要物资,稳定了城市物价,与陈云提到的稳定城市粮食问题相关,故选B项;土地改革主要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重点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排除A项;“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投机,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
6. D 解析:图示中的事件都围绕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一核心目标,故选D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各方面准备,排除A项;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题干列举的事件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的,排除C项。
7. D 解析:和平共处外交理念强调各国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友好往来,这与材料中活动体现的中国对不同国家友好、包容的态度相契合,故选D项;所列国家有些不是中国的近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层面的友好往来,而非以反殖反霸为目的或突出反殖反霸的主旨,排除B项;活动涉及国家不仅有亚非国家,还有欧美等国家,且材料未体现出求同存异相关内容,排除C项。
8. D 解析:材料表明中美双方没有被过往的矛盾、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束缚,而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的稳定,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来保持沟通与联系,故选D项;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主要是在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旨在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排除B项;题干仅仅阐述了中美之间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这一现象,交流的内容并未提及,排除C项。
9. A 解析:万隆会议上(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是在1972年,排除C项;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在新中国初期,排除D项。
1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即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故选D项。
11. A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为了保障城市粮食供应,保障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可知,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战略,A项正确;1950年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排除B项;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农产品的自由贸易,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12. B 解析:据“《合作社员的喜悦》”“1955年”等相关信息可知农村合作社获得了一定成效,农民十分喜悦,B项正确;1955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排除C项;D项指向1956年底。
13. C 解析:“一五”计划是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米棉之战”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活动而进行的一场经济战争,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的改造,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D项。
14.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在1953年开展全国性人口普查并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主要是为了统计出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选民人数。这些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项正确。
15. B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大行使权力,实现当家作主,材料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故选B项;统一战线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协商制度中,排除A项;民族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排除C项;基层自治原则主要体现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中,排除D项。
16. (1) 特点:建交国家数量多;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强调和平交往。
(2) 原因:争取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与殖民势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国家交往,突破外交僵局的需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共47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准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②颁布《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____________
意义 ①推翻三座大山。②人民当家做主。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④独立自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拓展】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
【提醒】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措施 说明
军事 ____________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经济 土地改革 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实现_________扫除障碍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____________”和统一财经,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对外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归纳】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两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剿匪镇反
工业化
米棉之战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____________”: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____________在华特权
走向成熟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走向世界 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会
____________: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另起炉灶
帝国主义
万隆会议
【辨析】 “一边倒”不代表放弃独立自主
①“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该政策旨在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拓展】 “求同存异”方针
“同”:与会各国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概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这是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
1953—1956年,____________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三大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想引领 毛泽东思想发展 继续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点】 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需要,二是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核心导学
1. 【教材导入】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结合所学,怎么理解“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主题一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 【思考点】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3. 【史料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史料观点的理解。
答案: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反殖反霸的立场,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必然会遭到以中国为代表的爱好和平国家的坚决反击,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 【学思之窗】 中国外交建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字,反映出各国在国际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强调“共”字,反映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1
(2025厦门期末)为解决女工照料儿童问题,上海工厂纷纷自办托儿所,至1952年5月,工厂的托儿所数量由解放时的36所增至140所,收托儿童总数则由解放时的2 192人增至10 223人。这一举措( )
A. 为恢复生产充实了劳动力 B. 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
C. 提高了工人阶级政治地位 D. 为经济建设培育人才
A
【解析】上海工厂自办托儿所,解决了女工照料儿童的问题,使女工能够安心投入生产中,为恢复生产充实了劳动力,故选A项;托儿所主要是照顾婴幼儿,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无关,义务教育针对的是适龄儿童的教育,排除B项;C项“政治地位”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建设培育人才主要靠学校教育等途径,排除D项。
5. 【探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毛泽东文集》)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依据史料,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题二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巩固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
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6. 【问题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代表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025无锡期末)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在15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中,44个军工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达35个,其他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西部地区有32个。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 推动西部大开发 D. 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2
B
【解析】有较多军工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民用工业企业在东北、中西部地区也有一定分布,这改变了之前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等少数地区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主要围绕工业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展开,并非强调发展的工业类型,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战略,排除C项;“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
配套新练案
1. (2025杭州期末)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应邀出席一次重要会议。她穿着一袭黑色旗袍,步入会场,一眼就看见主席台中央并排挂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巨幅照片,顿感莫大的欣慰和振奋。她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战线。宋庆龄当时正在参加的会议是( )
A.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含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各界人士,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统一战线,而且会场悬挂孙中山和毛泽东的照片也符合当时的场景,故选C项。
2. (2025大连期末)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图案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稻麦穗。国徽的图案设计揭示了( )
A.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D. 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政权
D
【解析】国徽中的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稻麦穗代表农民阶级,国旗象征着国家,天安门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整体体现了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的,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进行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
3. (2025潍坊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塑造苏联政府英明领导及苏联人民齐心追随的形象,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基本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以上举措主要是为了( )
A. 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落实“一边倒”政策 D. 推广苏联建设经验
【解析】材料所述的举措和宣传是为了让中国民众看到共产党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巩固新生政权,故选A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如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排除B项;“一边倒”主要体现在外交关系的建立、国际合作等外交层面,排除C项;推广苏联建设经验通常是指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排除D项。
A
4. (2025荆州期末)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大部分地主转变为农民,一些地主转到工商业领域,还有些地主中的知识分子投入教育领域。地主阶级的转变( )
A. 解决了国内的人地矛盾 B. 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
C.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 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
【解析】新中国的地主阶级,在政策影响下逐渐转为农民、工商业者、教育工作者,由此推知农村的地主逐渐被消灭,从而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故选D项;人地矛盾强调的是人与地的关系问题,而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动,排除A项;优化产业结构是指农工商业协调发展,排除B项;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从而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地主阶级的转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
D
5. (2025东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经济形势,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提到:“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为此进行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银元之战” D. 三大改造
【解析】当时不法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特别是粮食和棉纱价格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的猛涨,“米棉之战”直接针对粮食等重要物资,稳定了城市物价,与陈云提到的稳定城市粮食问题相关,故选B项;土地改革主要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重点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排除A项;“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投机,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
B
6. (2025海淀期末)绘制示意图是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图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国营经济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人民政权的巩固
D
【解析】图示中的事件都围绕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一核心目标,故选D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各方面准备,排除A项;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题干列举的事件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的,排除C项。
7. (2025日照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古巴、意大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与这一举动相契合的外交理念是( )
A. 睦邻友好 B. 反殖反霸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
【解析】和平共处外交理念强调各国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友好往来,这与材料中活动体现的中国对不同国家友好、包容的态度相契合,故选D项;所列国家有些不是中国的近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层面的友好往来,而非以反殖反霸为目的或突出反殖反霸的主旨,排除B项;活动涉及国家不仅有亚非国家,还有欧美等国家,且材料未体现出求同存异相关内容,排除C项。
D
8. (2025青岛期末)1955年起,中美两国进行了136场大使级会谈,此外还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的秘密通道,巴黎和纽约渠道以及民间的“乒乓外交”等进行交流。这凸显出中美双方( )
A. 建立正式外交 B. 坚持“求同存异”
C. 协同遏制苏联 D. 开展务实外交
【解析】材料表明中美双方没有被过往的矛盾、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束缚,而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的稳定,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来保持沟通与联系,故选D项;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主要是在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旨在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排除B项;题干仅仅阐述了中美之间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这一现象,交流的内容并未提及,排除C项。
D
9. (2025芜湖期末)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几内亚等一批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与这一时期亚非国家同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相关的史实是( )
A. 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B.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 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解析】万隆会议上(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是在1972年,排除C项;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在新中国初期,排除D项。
A
10. 在制定总路线的时候,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表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唯一选择 B. 践行我党宗旨的体现
C.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性消退 D. 社会矛盾转变的结果
【解析】据材料可知,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即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故选D项。
D
11. (2024潍坊期末)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此后一年间,又分别实行了油料统购和食油统销、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这一政策( )
A. 配合了国家经济战略 B. 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
C. 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D.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A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为了保障城市粮食供应,保障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可知,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战略,A项正确;1950年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排除B项;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农产品的自由贸易,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12. (2024广州期末)右图名为《合作社员的喜悦》,刊
登在1955年12月《人民画报》的封面。这反映当时 ( )
A. 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
B. 农村合作社成果初现
C. 公社社员积极性增长
D. 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
B
【解析】据“《合作社员的喜悦》”“1955年”等相关信息可知农村合作社获得了一定成效,农民十分喜悦,B项正确;1955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排除C项;D项指向1956年底。
13. (2025青岛期末)据统计,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这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一五”计划 D. 三线建设
【解析】“一五”计划是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米棉之战”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活动而进行的一场经济战争,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的改造,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D项。
C
14. 1953年,新的形势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新中国决定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人口普查的计算标准时间,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做好选民登记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 )
A. 加强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B. 为“一五”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
C. 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在1953年开展全国性人口普查并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主要是为了统计出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选民人数。这些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项正确。
D
15. (2025青岛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统一战线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民族平等原则 D. 基层自治原则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大行使权力,实现当家作主,材料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故选B项;统一战线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协商制度中,排除A项;民族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排除C项;基层自治原则主要体现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中,排除D项。
B
16. (2025南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1年5月,迎来了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包括10个人民民主共和国在内的19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至1951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丹麦、芬兰、瑞士、瑞典与中国建交,同北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开启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历程,中国向周边国家传递了愿同亚洲、同世界各国一起为地区和国际局势稳定贡献自身力量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材料二 195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方案指出:“我们在亚非会议总方针应该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在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问题上,“我们的主张是:保障世界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并为此目的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友好合作应该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为基础”。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
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的特点。
答案:特点:建交国家数量多;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强调和平交往。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中央通过《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的原因。
答案:原因:争取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与殖民势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国家交往,突破外交僵局的需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