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 程 目 标
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功 探索 1956年, 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7年,提出关于 的思想
1961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
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失误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大跃进”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拓展】 四个现代化
是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思考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
①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大跃进”后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已经被克服,我国经济又具备了在新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的条件。
【归纳】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①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⑤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知识点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领域 建设成就 历史意义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 体系 具有开创性、 的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
: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两弹一星”
国防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
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
精神
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外交
【拓展】 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是巩固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物质基础,是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本条件;二是战胜西方敌对势力封锁、扼杀中国的基本保障,是巩固国家政治独立、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必要物质基础;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
【提醒】 关于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①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探究】 初步成果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 (1955年夏) 4 600 亿斤 4 300 万担 1 100 万吨
方案二 (1956年1月) 6 400 亿斤 7 000 万担 1 500 万吨
方案三 (1956年8月) 5 000 亿斤 4 800 万担 1 050万— 1 200万吨
从史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 【探究】 激进与调整
我们有6亿多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第一段史料强调了什么 这种指导思想导致实践中出现了怎样的失误 第二段史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 【学思之窗】 思想认识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依据史料并结合相关背景,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2025无锡期末)1960年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为1∶4,1962年为1∶2;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也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接近1∶1。1962年国家财政收入313.6亿元,支出305.3亿元,结余8.3亿元。上述变化表明 ( )
A. 经济调整效果明显
B.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C.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
D. 人民公社体制完善
主题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4. 【学思之窗】 时代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结合这一史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5. 【学思之窗】 认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6. 【问题探究】 充分认识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2025南京期末)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这些外交成就 ( )
A. 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B. 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 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D. 把握了新时代外交根本利益
配套新练案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据党内人士回忆,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避免苏联弯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也都做了很多思考。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
A.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
C. 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2. (2025佛山期末)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宣布恢复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这一政策 ( )
A.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 体现公社体制根本变革
C.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
D. 偏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 下图是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背面图像。此图 ( )
A. 说明了社会主义化在全国已经实现
B. 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即将顺利完成
C. 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D. 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4. (2025杭州期末)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中央决心中国自己搞尖端技术,并将我国原子弹研制计划命名为“596”工程。1964年10月16日,代号“邱小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上述材料可说明新中国 ( )
A.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成功
B. 初步改变了工业长期落后面貌
C.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D. 步入了创新型先进国家的行列
5. 1952—196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大运动,扫盲标准定为每人认识1 500到2 000个字。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 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
A. 适应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
D. 开启了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6. (2025南昌期末)中共中央在1961年的某份报告中指出,基本建设必须以中小为主,分别轻重缓急,进行排队,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除必要的职工宿舍、学校和营房外,其他非生产性的建设一律停止。这份报告 ( )
A.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B.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 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展
7. (2025徐州期末)下图为江苏省粮食年产量曲线。其中1961—1967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的调整
8. (2025潍坊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促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战备。”能够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做法是 ( )
A. 合理调整工商业 B. 实行“一五”计划
C. 开展“三线建设” D. 提出“八字方针”
9. (2024潍坊期末)1964年初,周恩来明确了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对外援助基本准则。此后,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认可。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 ( )
A. 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改善了全球治理体系
D. 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10. (2025石家庄期末)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表明,三线建设 ( )
A. 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推进了国民经济调整
D. 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1. (2024清远期末)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该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该事件 ( )
A. 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 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C.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 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12. (2025南京期末)1972年,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上海金山开工建设。在建厂过程中,上万民众投入到厂房的建设与进口设备的运输工作中。上海石化建成以后,化纤产品迅速增加,以前昂贵的化纤布料真正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反映了 ( )
A. 工业化起步推动生活改善
B. 经济区域布局向中西部发展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成就
13. (2025泰安期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英雄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
A. 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B.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
D.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
14. (2024无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不到三个月便第一次踏出国门,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终于“虎口夺食”,取得了令他满意的结果。回国一个多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表示,中苏条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这次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二 尼克松在20世纪50年代曾以反共反华著称。不过,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感的政治家,他在对华政策上的观点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变化。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虽然重复了攻击中国的陈词滥调,但又暗示了美国修正它的敌视和排斥中国的政策的必要,第一次含蓄地提出了同中国接近的主张。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又间接地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向《时代》杂志的记者公开表示了访华的意愿。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缔结条约对新中国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并回答尼克松访华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中共八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知识点二
国民经济 三线建设 中美关系 奠基性 物质基础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方案三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 强调: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
失误:掀起“大跃进”高潮和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质: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3. 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正要全面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现实需要,借鉴了苏联和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国内情况,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全国团结的重要性。而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又是能否实现团结的重要保证。
典例指引 1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故选A项;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是在1952年,排除B项;根据材料数据变化可知,农轻重比例得到改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人民公社体制无关,排除D项。
主题二
4.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但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和国际上遭到帝国主义严密封锁时,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5.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其核心贡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6. 新中国的这一阶段,成就是主要的,都是历史上不曾取得的,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去完善。当然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典例指引 2 A 解析:20世纪70年代的这些外交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外部压力,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就已经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排除B项;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中国自身的国情、历史使命和人民选择决定的,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些外交成就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排除C项;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间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排除D项。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A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避免苏联弯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A项。
2. C 解析:这些措施允许农民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空间和产品交换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故选C项;当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面临诸多问题,恢复需要过程,排除A项;该文件只是对人民公社体制中一些过激政策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体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废除,排除B项;1960年,过渡时期已经结束,排除D项。
3. C 解析:根据材料“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背面图像”可知,图中工人积极参与机器生产,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项正确。
4. C 解析:苏联政府拒绝提供原子弹相关技术后,中国政府决定自主研发尖端技术,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而“596”工程的命名以及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更凸显了新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持艰苦奋斗的决心,故选C项;社会主义革命针对1949—1956年,排除A项;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排除B项;D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成果。
5. C 解析:材料与国家的文化教育有关,自然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故选C项。“双百”方针针对的是科技和艺术领域,排除A项;科技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科技发展有关的战略,排除B项;D项“开启”说法不妥。
6. B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纠正1958年以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经济问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恢复和发展经济。报告中提出的措施,通过调整基本建设规模和方向,集中力量发展急需的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故选B项。
7. D 解析: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1959—1961年我国迎来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61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恢复发展农业。江苏省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D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是在1978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严重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8. 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我国为加强国防安全和平衡工业布局,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开展“三线建设”,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面临困境,合理调整工商业就是调整公私、劳资、产销关系,让工商业恢复活力,其目的是恢复经济,并非平衡工业布局,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虽有工业布局安排,但重点不是平衡内地和沿海工业布局,排除B项;“八字方针”是党中央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实施的,排除D项。
9. 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内容,与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0. A 解析:根据数据统计,这明显改善了之前不合理的国民经济布局,让工业等经济要素在地域上更为均衡,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就已经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在1961—1965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强调的是建设的速度与方式等,而三线建设主要是基于国防安全和工业布局等战略考量,排除D项。
11. B 解析: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扩大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B项正确;“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C项非材料主旨,排除;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D项。
12. D 解析:材料中这一系列成果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要工业成就,故选D项;中国工业化起步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上海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底,排除C项。
13. B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克服困难拿下大油田,焦裕禄努力改变兰考面貌,雷锋在岗位默默奉献,他们都体现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A项更多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C项主要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特点;D项主要是从领导干部执政角度强调的理念。
14. (1) 影响:打破外交孤立;巩固人民政权;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2)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苏争霸,美国相对衰弱等。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 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际局势;领导人意志等。(共42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 程 目 标
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功 探索 1956年,____________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7年,提出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1961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
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失误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中共八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大跃进”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拓展】 四个现代化
是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思考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
①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大跃进”后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已经被克服,我国经济又具备了在新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的条件。
【归纳】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①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⑤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知识点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领域 建设成就 历史意义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____________体系 具有开创性、_________的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国防 “两弹一星” 农业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他 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 外交 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____________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
三线建设
中美关系
奠基性
物质基础
【拓展】 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是巩固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物质基础,是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本条件;二是战胜西方敌对势力封锁、扼杀中国的基本保障,是巩固国家政治独立、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必要物质基础;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
【提醒】 关于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①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
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
核心导学
1. 【探究】 初步成果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主题一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担 1 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担 1 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担 1 050万—1 200万吨
从史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方案三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 【探究】 激进与调整
我们有6亿多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第一段史料强调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实践中出现了怎样的失误?第二段史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强调: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
失误:掀起“大跃进”高潮和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质: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3. 【学思之窗】 思想认识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依据史料并结合相关背景,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答案: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正要全面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现实需要,借鉴了苏联和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国内情况,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全国团结的重要性。而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又是能否实现团结的重要保证。
1
(2025无锡期末)1960年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为1∶4,1962年为1∶2;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也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接近1∶1。1962年国家财政收入313.6亿元,支出305.3亿元,结余8.3亿元。上述变化表明( )
A. 经济调整效果明显 B.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C.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 D. 人民公社体制完善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故选A项;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是在1952年,排除B项;根据材料数据变化可知,农轻重比例得到改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人民公社体制无关,排除D项。
4. 【学思之窗】 时代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结合这一史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主题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答案: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但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和国际上遭到帝国主义严密封锁时,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5. 【学思之窗】 认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答案: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其核心贡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6. 【问题探究】 充分认识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新中国的这一阶段,成就是主要的,都是历史上不曾取得的,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去完善。当然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025南京期末)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这些外交成就( )
A. 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B. 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 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D. 把握了新时代外交根本利益
2
A
【解析】20世纪70年代的这些外交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外部压力,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就已经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排除B项;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中国自身的国情、历史使命和人民选择决定的,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些外交成就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排除C项;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间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排除D项。
配套新练案
1. 据党内人士回忆,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避免苏联弯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也都做了很多思考。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
C. 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A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避免苏联弯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A项。
2. (2025佛山期末)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宣布恢复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这一政策( )
A.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 体现公社体制根本变革
C.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 D. 偏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析】这些措施允许农民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空间和产品交换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故选C项;当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面临诸多问题,恢复需要过程,排除A项;该文件只是对人民公社体制中一些过激政策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体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废除,排除B项;1960年,过渡时期已经结束,排除D项。
C
3. 下图是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背面图像。此图( )
A. 说明了社会主义化在全国已经实现
B. 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即将顺利完成
C. 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D. 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背面图像”可知,图中工人积极参与机器生产,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项正确。
C
4. (2025杭州期末)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中央决心中国自己搞尖端技术,并将我国原子弹研制计划命名为“596”工程。1964年10月16日,代号“邱小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上述材料可说明新中国( )
A.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成功
B. 初步改变了工业长期落后面貌
C.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D. 步入了创新型先进国家的行列
C
【解析】苏联政府拒绝提供原子弹相关技术后,中国政府决定自主研发尖端技术,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而“596”工程的命名以及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更凸显了新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持艰苦奋斗的决心,故选C项;社会主义革命针对1949—1956年,排除A项;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排除B项;D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成果。
5. 1952—196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大运动,扫盲标准定为每人认识1 500到2 000个字。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 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 适应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
D. 开启了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解析】材料与国家的文化教育有关,自然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故选C项。“双百”方针针对的是科技和艺术领域,排除A项;科技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科技发展有关的战略,排除B项;D项“开启”说法不妥。
C
6. (2025南昌期末)中共中央在1961年的某份报告中指出,基本建设必须以中小为主,分别轻重缓急,进行排队,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除必要的职工宿舍、学校和营房外,其他非生产性的建设一律停止。这份报告( )
A.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B.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 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展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纠正1958年以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经济问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恢复和发展经济。报告中提出的措施,通过调整基本建设规模和方向,集中力量发展急需的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故选B项。
B
7. (2025徐州期末)下图为江苏省粮食年产量曲线。其中1961—1967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解析】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1959—1961年我国迎来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61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恢复发展农业。江苏省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D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是在1978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严重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8. (2025潍坊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促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战备。”能够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做法是( )
A. 合理调整工商业 B. 实行“一五”计划
C. 开展“三线建设” D. 提出“八字方针”
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我国为加强国防安全和平衡工业布局,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开展“三线建设”,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面临困境,合理调整工商业就是调整公私、劳资、产销关系,让工商业恢复活力,其目的是恢复经济,并非平衡工业布局,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虽有工业布局安排,但重点不是平衡内地和沿海工业布局,排除B项;“八字方针”是党中央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实施的,排除D项。
9. (2024潍坊期末)1964年初,周恩来明确了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对外援助基本准则。此后,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认可。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 )
A. 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改善了全球治理体系 D. 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内容,与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B
10. (2025石家庄期末)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表明,三线建设( )
A. 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推进了国民经济调整 D. 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解析】根据数据统计,这明显改善了之前不合理的国民经济布局,让工业等经济要素在地域上更为均衡,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就已经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在1961—1965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强调的是建设的速度与方式等,而三线建设主要是基于国防安全和工业布局等战略考量,排除D项。
A
11. (2024清远期末)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该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该事件( )
A. 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 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C.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 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解析】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扩大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B项正确;“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C项非材料主旨,排除;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D项。
B
12. (2025南京期末)1972年,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上海金山开工建设。在建厂过程中,上万民众投入到厂房的建设与进口设备的运输工作中。上海石化建成以后,化纤产品迅速增加,以前昂贵的化纤布料真正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反映了( )
A. 工业化起步推动生活改善 B. 经济区域布局向中西部发展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成就
【解析】材料中这一系列成果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要工业成就,故选D项;中国工业化起步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上海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底,排除C项。
D
13. (2025泰安期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英雄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B.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
D.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克服困难拿下大油田,焦裕禄努力改变兰考面貌,雷锋在岗位默默奉献,他们都体现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A项更多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C项主要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特点;D项主要是从领导干部执政角度强调的理念。
B
14. (2024无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不到三个月便第一次踏出国门,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终于“虎口夺食”,取得了令他满意的结果。回国一个多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表示,中苏条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这次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二 尼克松在20世纪50年代曾以反共反华著称。不过,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感的政治家,他在对华政策上的观点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变化。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虽然重复了攻击中国的陈词滥调,但又暗示了美国修正它的敌视和排斥中国的政策的必要,第一次含蓄地提出了同中国接近的主张。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又间接地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向《时代》杂志的记者公开表示了访华的意愿。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缔结条约对新中国的影响。
答案:影响:打破外交孤立;巩固人民政权;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并回答尼克松访华的影响。
答案: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苏争霸,美国相对衰弱等。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际局势;领导人意志等。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