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3:43:44

文档简介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课 程 目 标
认识新时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伟大成就 具体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取得全面胜利
    显著提升 ①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②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③科技研发自立自强。 ④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⑤国防军队改革历史性突破
应对风险挑战 ①处理中美经贸摩擦。 ②维护香港稳定。 ③推进两岸关系。 ④抗击新冠疫情
新时代中国外交 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②推动构建      。 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思考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⑤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思考点】 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中华民族一贯追求和睦和谐,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②近代百年的民族解放斗争,让中国人民对和平安定更为珍视。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国家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拓展】 中共二十大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可解释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⑤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1. 【探究】 成就展示
大事年表
2016年 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 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根据史料,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
2. 【探究】 对外贸易发展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史料,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3. 【探究】 外交成果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又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的现实,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张清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结合史料,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5海淀期末)进入新时代,我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125件,修改法律行政法规560多件次;2020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以上现象反映出 (  )
A.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D.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5潍坊期末)下图为2016—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 (  )
A. 开始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B. 研发经费与GDP等比例增长
C.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D. 科研投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配套新练案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 (2025南京期末)2013年以来,我国83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反映了我国政府致力于 (  )
                 
A.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B.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
D. 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2. (2024厦门期末)2019年,厦门某企业在甘肃省临夏州成立扶贫工厂,一年内解决了1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有80人脱贫。这表明该企业 (  )
A. 践行了“精准扶贫”理念
B. 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C. 完善了当地社会保障体系
D. 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
3. 下表所示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概览。导致下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指标 1978年 2016年
占世界GDP的比重(%) 4.9 14.84
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22.3 18.82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人均GDP(%) 22.1 88.3
在世界各国GDP的排名 4 2
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 0.8 13.2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
4. (2024南昌期末)2015年6月,国务院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从2013至2016年,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和便利。这些举措 (  )
A. 形成了“一国两制”构想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助推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D. 主张在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5. (2024漳州期末)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在实施无人月面取样后,顺利返回并着陆于内蒙古草原。探月工程的成功 (  )
A. 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B. 冲击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C. 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 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6. 下图所示是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2008—2020年全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
A. 新时代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
B. 我国率先进行高铁商业化运营
C. 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遍地生花
D. 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
7. 2013—2016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日本为3.7%、欧元区为8.0%、美国为18.2%、中国为31.6%。这组数据表明中国 (  )
A. 在产业变革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B. 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全面建立
D.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8. (2024济南期末)2016年,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最终夺得奥运冠军的盛况,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激励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踔厉奋发。这说明了 (  )
A. 排球运动推广到全国
B. 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D. 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发展
9. (2025东莞期末)截至2023年,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同时我国已经与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 (  )
A. 中国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世界各国争端摩擦的消弭
D. 中国综合国力位居前列
10. (2025南昌期末)2023年3月,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支持下达成北京协议,三方发表联合声明。4月,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已中断7年之久的外交关系。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斡旋下握手言和。这反映出中国 (  )
A. 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
B.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C. 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
D. 主导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11. (2025石家庄期末)下表呈现了我国领导人参加的国际活动。这体现了我国 (  )
时间 事件
2015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进行演讲,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
2020年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并提出中国方案
2024年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A. 注重构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B. 开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D. 全面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
12. (2025南京期末)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之所以能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能从容应对前进中遇到的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的重大风险挑战。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就在于 (  )
A. 坚持并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B.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C.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D.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3. (2025徐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靠的是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与实践。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应当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建立现代主权国家;二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实现现代政治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主探索,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再次面临自主发展问题,邓小平坚决指出中国发展要走出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并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与方向,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现代化事业已经成功踏入了新时代新征程。
——摘编自李冰封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成果。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的理论成果。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知识奠基
主题
1. 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变化:双边贸易额逐渐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增加,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增长,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原因:经济全球化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俄罗斯资源丰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 ①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②核心要义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③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④构建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典例指引 1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民主法治建设强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法律是民主的保障,大量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
典例指引 2 C 解析:从图表能够看出,中国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投入强度也在稳步提升。研发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持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投入强度的提升,充分表明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故选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就已提出并开始贯彻,排除A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到研发经费是逐年增加的,但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也在变化,这意味着研发经费与GDP并不是等比例增长的,排除B项;图表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 B 解析: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工作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指标,故选B项;A项主要针对的是教育事业;C项主要是在国际文化交流范畴;D项主要是为了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
2. A 解析:厦门企业在甘肃建立扶贫工厂,吸纳贫困人员进入,体现了企业和贫困人员之间直接对接,反映了精准扶贫,A项正确;一家企业无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该说法有所夸大,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经济结构涉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结构,材料信息未明确说明该企业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无法得出“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排除D项。
3. D 解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整体在世界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说法过于片面,排除A项;对外开放只是经济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
4. C 解析:从2013至2016年,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和便利,其目的在于助推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1982年,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原则,而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项;台湾实行高度自治的前提是两岸统一、国家完成统一,排除D项。
5.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里程碑,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项排除。
6. A 解析:据图文信息可知,2008—2020年我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都在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且高铁上涨的速度较快,说明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故选A项;高铁商业化运营是高铁运营的商业模式,而材料仅涉及铁路及高铁里程数这一维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我国内部,并未提及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排除D项。
7. D 解析: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远远高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表明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故选D项;产业变革一般指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革命或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而材料强调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排除B项;“全面建立”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 D 解析:女排的胜利激励了各行各业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踔厉奋发,这体现了女排顽强拼搏精神的号召力,即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精神力量,而非体育项目的推广,排除A项;材料与综合国力并无关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而非信息获取的渠道,排除C项。
9. A 解析:这些体现了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故选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C项“消弭”说法不妥;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 C 解析: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斡旋沙伊关系,帮助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这体现了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故选C项;仅沙伊和解一事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在推动新型国际秩序建立上的全面努力,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共同发展等目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主导”说法不妥,中国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排除D项。
11. C 解析:三个案例都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全球发展等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故选C项;题干中我国领导人参与的活动并非仅针对大国,排除A项;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2. A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凝聚力量、制定正确政策,让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并应对各种挑战,故选A项;顺应经济全球化只是外部有利条件,需党的领导才能抓住机遇,排除B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滋养和支撑,能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自信,但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及应对风险挑战的具体策略,排除C项;D项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1) 探索和成果:建立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 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推进香港由乱到治;成功应对新冠疫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效显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39张PPT)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课 程 目 标
认识新时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知识奠基
伟大成就 具体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_______________取得全面胜利
____________显著提升 ①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②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③科技研发自立自强。
④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⑤国防军队改革历史性突破
应对风险挑战 ①处理中美经贸摩擦。
②维护香港稳定。
③推进两岸关系。
④抗击新冠疫情
新时代中国外交 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②推动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脱贫攻坚战
综合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考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⑤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思考点】 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中华民族一贯追求和睦和谐,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②近代百年的民族解放斗争,让中国人民对和平安定更为珍视。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国家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拓展】 中共二十大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可解释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⑤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核心导学
1. 【探究】 成就展示
主题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大事年表 2016年 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根据史料,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
答案: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事年表 2020年 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 【探究】 对外贸易发展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史料,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双边贸易额逐渐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增加,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增长,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原因:经济全球化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俄罗斯资源丰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 【探究】 外交成果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又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的现实,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张清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结合史料,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答案:①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②核心要义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③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④构建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1
(2025海淀期末)进入新时代,我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125件,修改法律行政法规560多件次;2020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以上现象反映出(  )
A.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D.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民主法治建设强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法律是民主的保障,大量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
(2025潍坊期末)下图为2016—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  )
A. 开始贯彻“科教兴国”
战略
B. 研发经费与GDP等比例
增长
C.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
D. 科研投入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
2
C
【解析】从图表能够看出,中国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投入强度也在稳步提升。研发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持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投入强度的提升,充分表明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故选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就已提出并开始贯彻,排除A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到研发经费是逐年增加的,但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也在变化,这意味着研发经费与GDP并不是等比例增长的,排除B项;图表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配套新练案
1. (2025南京期末)2013年以来,我国83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反映了我国政府致力于(  )
A.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B.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 D. 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解析】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工作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指标,故选B项;A项主要针对的是教育事业;C项主要是在国际文化交流范畴;D项主要是为了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
B
2. (2024厦门期末)2019年,厦门某企业在甘肃省临夏州成立扶贫工厂,一年内解决了1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有80人脱贫。这表明该企业(  )
A. 践行了“精准扶贫”理念 B. 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C. 完善了当地社会保障体系 D. 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
【解析】厦门企业在甘肃建立扶贫工厂,吸纳贫困人员进入,体现了企业和贫困人员之间直接对接,反映了精准扶贫,A项正确;一家企业无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该说法有所夸大,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经济结构涉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结构,材料信息未明确说明该企业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无法得出“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排除D项。
A
3. 下表所示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概览。导致下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指标 1978年 2016年
占世界GDP的比重(%) 4.9 14.84
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22.3 18.82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人均GDP(%) 22.1 88.3
在世界各国GDP的排名 4 2
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 0.8 13.2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
D
【解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整体在世界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说法过于片面,排除A项;对外开放只是经济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
4. (2024南昌期末)2015年6月,国务院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从2013至2016年,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和便利。这些举措(  )
A. 形成了“一国两制”构想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助推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D. 主张在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C
【解析】从2013至2016年,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和便利,其目的在于助推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1982年,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原则,而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项;台湾实行高度自治的前提是两岸统一、国家完成统一,排除D项。
5. (2024漳州期末)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在实施无人月面取样后,顺利返回并着陆于内蒙古草原。探月工程的成功(  )
A. 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B. 冲击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C. 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 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里程碑,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项排除。
A
6. 右图所示是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
2008—2020年全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
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新时代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
B. 我国率先进行高铁商业化运营
C. 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遍地生花
D. 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
A
【解析】据图文信息可知,2008—2020年我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都在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且高铁上涨的速度较快,说明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故选A项;高铁商业化运营是高铁运营的商业模式,而材料仅涉及铁路及高铁里程数这一维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我国内部,并未提及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排除D项。
7. 2013—2016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日本为3.7%、欧元区为8.0%、美国为18.2%、中国为31.6%。这组数据表明中国(  )
A. 在产业变革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B. 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全面建立
D.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D
【解析】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远远高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表明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故选D项;产业变革一般指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革命或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而材料强调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排除B项;“全面建立”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 (2024济南期末)2016年,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最终夺得奥运冠军的盛况,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激励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踔厉奋发。这说明了(  )
A. 排球运动推广到全国 B. 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D. 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发展
【解析】女排的胜利激励了各行各业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踔厉奋发,这体现了女排顽强拼搏精神的号召力,即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精神力量,而非体育项目的推广,排除A项;材料与综合国力并无关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而非信息获取的渠道,排除C项。
D
9. (2025东莞期末)截至2023年,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同时我国已经与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  )
A. 中国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世界各国争端摩擦的消弭
D. 中国综合国力位居前列
【解析】这些体现了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故选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C项“消弭”说法不妥;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A
10. (2025南昌期末)2023年3月,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支持下达成北京协议,三方发表联合声明。4月,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已中断7年之久的外交关系。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斡旋下握手言和。这反映出中国(  )
A. 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
B.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C. 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
D. 主导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C
【解析】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斡旋沙伊关系,帮助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这体现了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故选C项;仅沙伊和解一事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在推动新型国际秩序建立上的全面努力,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共同发展等目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主导”说法不妥,中国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排除D项。
11. (2025石家庄期末)下表呈现了我国领导人参加的国际活动。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2015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进行演讲,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
2020年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并提出中国方案
2024年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A. 注重构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B. 开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D. 全面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
C
【解析】三个案例都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全球发展等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故选C项;题干中我国领导人参与的活动并非仅针对大国,排除A项;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2. (2025南京期末)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之所以能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能从容应对前进中遇到的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的重大风险挑战。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就在于(  )
A. 坚持并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B.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C.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D.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A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凝聚力量、制定正确政策,让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并应对各种挑战,故选A项;顺应经济全球化只是外部有利条件,需党的领导才能抓住机遇,排除B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滋养和支撑,能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自信,但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及应对风险挑战的具体策略,排除C项;D项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2025徐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靠的是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与实践。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应当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建立现代主权国家;二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实现现代政治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主探索,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再次面临自主发展问题,邓小平坚决指出中国发展要走出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并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与方向,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现代化事业已经成功踏入了新时代新征程。
——摘编自李冰封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成果。
答案:探索和成果:建立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的理论成果。
答案: 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答案: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推进香港由乱到治;成功应对新冠疫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效显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