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12: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 分)
一、基础字词(8 分,每小题 2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抖擞(sǒu) 粗犷(kuàng) 吝啬(lìn)
B. 黄晕(yùn) 贮蓄(zhù) 憔悴(qiáo) 确凿(záo)
C. 莅临(wèi) 静谧(mì) 分歧(qí) 瘫痪(huàn)
D. 窠巢(kē) 竦峙(zhì) 匿笑(nì) 尊君在不(bù)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朗润 烘托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B. 响晴 安适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C. 淅沥 化妆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至
D. 决别 淡雅 混为一谈 疲倦不堪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B.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济南的冬天》)
C. 母亲絮叨着让我多穿衣服,生怕我在学校着凉。(《秋天的怀念》)
D. 他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只是随便写个答案应付了事。(《再塑生命的人》)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B. 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它三面环山的原因。
C. 母亲常常安慰我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二、背诵默写(10 分,每空 1 分)
默写《春》中描写春雨的句子:“___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______。”
曹操在《观沧海》中展现大海壮阔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旧交替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二则》中,谢道韫对雪的精妙比喻是:“____________。”
三、文学常识与语言运用(7 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春》的作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C.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 《〈世说新语〉二则》选自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 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凉爽而惬意,为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冬天的雨,寒冷而凌厉,为大地洗去尘世的尘埃。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3 分)
请你为班级 “交友之道” 主题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明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 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5 分)
(一)阅读《春》选段,完成 13-16 题(8 分)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段第①段中 “偷偷地”“钻” 两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选段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2 分)
选段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了春景?请结合内容分析。(2 分)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 17-19 题(7 分)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②“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选段中 “暴怒无常” 具体表现为哪些内容?(2 分)
如何理解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这句话的含义?(2 分)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 20-24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 的原因是什么?(2 分)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内容分析。(3 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
月光下的母亲
①小时候,我最怕走夜路。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就会莫名地紧张。母亲知道后,每天都会来接我放学。
②那时候,学校离家有两里路,中间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阴森森的,风吹过竹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极了鬼怪的叫声。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大气不敢出。
③母亲总是笑着说:“别怕,有娘在呢。” 她会把我的手攥得更紧,脚步也放慢些。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一片斑驳的银网。母亲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像一座坚实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行。
④有一次,母亲感冒了,咳嗽得很厉害。我劝她在家休息,说自己能回去。母亲却摇了摇头,执意要送我。走到竹林时,母亲的咳嗽声更响了,她弯着腰,一手捂着嘴,一手还紧紧拉着我。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⑤“娘,你别送了,我自己能走。” 我哽咽着说。
⑥母亲直起身,擦了擦嘴角,笑着说:“傻孩子,娘没事。你一个人走,娘不放心。” 她的笑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柔,也格外坚定。
⑦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家去城里读书。每次走夜路时,我总会想起母亲在月光下的身影,想起她温暖的手掌和坚定的话语。那些曾经让我害怕的夜晚,因为有了母亲的陪伴,都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⑧如今,母亲老了,头发也白了。有一次我回家,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月光下,就像小时候她牵着我一样。母亲笑着说:“现在换你牵着娘了。” 我看着母亲的眼睛,那里面盛满了岁月的沧桑,也盛满了对我的爱。
⑨月光依旧,母爱永恒。
文章围绕 “母亲” 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3 分)
第②段描写竹林的环境有什么作用?(2 分)
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3 分)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月光依旧,母爱永恒” 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刻的温暖与风景”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真实感受;(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 分)
B(2 分) 解析:A 项 “犷” 读 guǎng;C 项 “莅” 读 lì;D 项 “不” 读 fǒu。
D(2 分) 解析:“决别” 应为 “诀别”。
D(2 分) 解析:“不求甚解” 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2 分)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句式杂糅,删去 “的原因”;D 项《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非 “写的”。
看,像牛毛 密密地斜织着(2 分,每空 1 分)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2 分,每空 1 分)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2 分,每空 1 分)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2 分,每空 1 分)
未若柳絮因风起(1 分)
D(2 分) 解析:刘义庆是南朝宋人,非 “南宋”。
示例:热烈而粗犷 为生命敲响激昂的战鼓(2 分,符合语境即可)
示例:同学们,朋友是冬日里的暖阳,是困境中的援手。古往今来,交友之道一直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交友的智慧,分享交友的故事吧!(3 分,修辞手法 1 分,内容 2 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 分)
(一)《春》选段(8 分)
“偷偷地” 写出了小草悄然生长的情态,“钻” 字表现了小草冲破土层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景象。(2 分)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 分,写出两种修辞并举例即可)
视觉:“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听觉:“蜜蜂嗡嗡地闹着”;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2 分,写出两种感官并举例即可)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分)
(二)《秋天的怀念》选段(7 分)
望着北归的雁阵,突然砸碎玻璃;听着甜美的歌声,猛地摔东西。(2 分)
母亲原本喜欢花,但因为照顾瘫痪的 “我”,无暇顾及侍弄花草,表现了母亲对 “我” 深沉的爱。(2 分)
运用动作描写(“扑”“抓”)、神态描写(“忍住哭声”)和语言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看到 “我” 绝望时的焦急与心疼,表现了母亲的坚韧与无私。(3 分,描写方法 1 分,分析 2 分)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15 分)
(1)约定 (2)离开 (3)同 “否” (4)拉,牵拉(4 分,每空 1 分)
(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 分)
(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 分)
友人意识到自己既 “无信” 又 “无礼”,被元方反驳得无言以对。(2 分)
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孩子。他能清晰指出友人 “无信”“无礼” 的错误,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他对友人的反驳有理有据,体现了他的懂礼识仪。(3 分)
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懂礼貌的道理。(2 分)
(四)课外现代文(15 分)
①小时候,母亲每天在夜晚接 “我” 放学,陪 “我” 走过恐怖的竹林;②母亲感冒时,仍执意送 “我” 放学,在竹林中强忍咳嗽。(3 分,每点 1.5 分)
渲染阴森恐怖的氛围,烘托 “我” 走夜路时的紧张害怕心情,为下文母亲陪 “我” 走夜路作铺垫,突出母爱的温暖。(2 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身影比作坚实的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夜晚给 “我” 带来的安全感和指引,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 “我” 的关爱。(3 分,修辞 1 分,分析 2 分)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坚强、温柔且坚定的人。(3 分,每点 1 分,结合内容即可)
月光还是当年的模样,没有改变;母亲对 “我” 的爱也从未改变,无论 “我” 年幼还是长大,母亲的爱始终陪伴着 “我”。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4 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评分标准:
一等(45-50 分):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生动形象;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等(38-44 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三等(30-37 分):内容单薄,中心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四等(29 分以下):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