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 有序地缠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1 有序地缠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8 08: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 有序地缠绕 教学设计
课题 有序地缠绕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美术二年级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以“缠绕”这一简单易操作的手工形式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及传统手工艺品(如手鞠球)的缠绕纹理,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有序”这一关键审美概念,即线条在方向、距离、色彩上的规律排列,最终让学生运用毛线、丝带等材料,在平面或简单立体基底上完成有秩序的缠绕创作,培养动手能力与初步的形式美感。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观察手鞠球、缠绕钥匙扣等作品,感知“有序线条”带来的整齐、和谐的美感,初步建立对“形式美”的认知。2.艺术表现:运用“十字缠绕法”等技能,在纸盘、卡纸造型等基底上,用毛线、丝带创作出有秩序的缠绕作品,提升手工操作与艺术表达能力。3.文化理解:了解手鞠球等传统缠绕工艺品的艺术形式,感受“缠绕”在生活与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体会手工艺术的实用与审美价值。4.创意实践:在掌握基础方法后,尝试用“放射缠绕”“圈圈缠绕”等方式拓展创作,或为作品添加简单主题(如“爱心礼物”“纸盘娃娃”),激发创意思维。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主导阶段,对“魔法”“宝藏”等趣味主题充满兴趣,动手意愿强;已具备基本的剪、贴、绕等手工技能,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步骤化任务,且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和展示。但学生对“秩序”的理解较为模糊,易出现线条缠绕杂乱、颜色搭配无规律的问题;手部精细动作尚在发展,在换线、收尾等细节操作上可能需要帮助;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通过趣味环节和直观示范维持学习专注度。
重点 理解“有序缠绕”的核心——线条在方向一致、距离相等、色彩交替上的规律。掌握基础的“十字缠绕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在基底上完成有秩序的缠绕创作。
难点 创作中保持线条排列的“秩序感”,避免缠绕杂乱。结合自身创意(如选择基底形状、搭配色彩),将“有序”与“个性”结合,完成有美感作品。
材料准备 手鞠球实物(1-2个)、缠绕钥匙扣/装饰瓶等实物教具;示范材料(贴好双面胶的纸盘、彩色毛线、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先视频插入毛线缠绕作品的定额动画,引起学生兴趣,以“魔法师”身份开场,:“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进入美术魔法世界!老师带来了一件神秘宝物,大家猜猜是什么?”随后展示手鞠球实物(先遮挡,慢慢露出)和PPT上的手鞠球特写图,提问:“它像彩色的星球,还是甜甜的糖果?再猜猜,这么漂亮的花纹是怎么变出来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揭晓答案:“这是用线‘缠绕’出来的!缠绕的魔法不仅在手鞠球里,还藏在生活中哦!”手鞠球美在哪里?秩序。播放视频了解手鞠球历史拓宽见闻。今天我们就当‘缠绕小魔法师’,一起学魔法!” 观察手鞠球实物和图片,积极举手猜测宝物材质与制作方法,跟着老师的引导观察生活中的缠绕物品,对“缠绕魔法”产生好奇。 用实物+图片结合的方式,避免单纯看图片的抽象感,通过“猜一猜”激发兴趣,快速将学生带入“魔法”主题,同时自然引出本课核心——“缠绕”,为后续学习铺垫。
讲授新课 聚焦PPT中清晰的手鞠球图片,说:“要当合格的魔法师,得先当‘魔法小侦探’——找找线条的‘秩序’在哪里!”邀请1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手鞠球图片上的线条走向;再用PPT画笔功能,画出手鞠球上的“经线”(上下走向的线条),提问:“这些线是乱绕的吗?它们有没有‘排好队’?”引导学生发现“线条方向一样”“线和线之间缝隙差不多”。随后补充PPT中的“秩序三要点”:用卡通箭头动画展示“方向一致”(如都是上下绕),用“排队小线条”图案展示“距离相等”,用红、黄交替的线条展示“颜色交替”,边演示边总结:“这就是魔法的关键——有序!线条排好队,花纹才漂亮!”感受生活中的缠绕魔法接着播放PPT中“生活中的缠绕”图片(钥匙扣、毛线瓶、手链),边展示边说:“这些都是缠出来的,标题:哇!原来它们都是缠出来的!展示更多贴近孩子生活的缠绕工艺品图片。 · 缠着彩线的杯垫 · 毛线缠绕的装饰瓶 · 彩绳编织的手链 · 缠绕的竹篮“看!缠绕的魔法就藏在我们身边呢!只要仔细观察,你也能成为小魔法师!”总结出“秩序”: · 秩序一:方向一致(有的从左到右,整整齐齐) · 秩序二:距离相等(线和线之间的缝隙差不多宽) · 秩序三:颜色交替(红色、黄色、红色、黄色…像排队一样) 上台描线的学生认真感受线条走向,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跟着老师的提问思考,主动说出自己发现的“线条规律”,记住“方向、距离、颜色”三个秩序要点。 通过“描线”互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条走向,再用动画和卡通图案将抽象的“秩序”具象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突破“理解秩序”这一重点。
技能学习 过渡到PPT“魔法工具”页:“要施展魔法,先看看我们的工具——毛线是‘魔法七彩线’,三种缠绕方法硬卡纸上下辅助法:将硬卡纸剪成特定形状,如小恐龙或者河马等,然后在卡纸外边上下或者左右缠绕毛线,绕到足够圈数后,用毛线在中间系好,步骤1(图)“底座贴好黏黏胶,揭开保护膜”(教师同步拿实物纸盘演示揭膜);步骤2(图)“选一种颜色的线,从上到下绕,压紧,咒语是‘竖线竖线,排好队’”(边说边在实物纸盘上绕3-4根竖线,放慢动作,强调“线要贴紧,间距差不多”) 曼达拉编织法:以曼达拉圆形图案为灵感,利用彩色毛线,通过缠绕和编织形成复杂几何图案。通常用木条或树枝搭建框架,然后在线条交叉处缠绕毛线,可制作挂饰等手工艺品。做框架:用4-6根等长木条(或粗毛线、树枝),交叉固定成“米”字形(中心交汇点用胶带/胶固定),形成圆形曼达拉的基础骨架(直径建议15-20cm,方便绕线操作)。固定起点与基础绕线,从中心向外绕线:先围绕中心交叉点缠绕3-5圈(固定中心),再沿“米”字形的一根木条向外绕,绕到木条端点后,转向相邻木条,重复“沿木条绕→转向相邻木条”,直至绕出第一层圆形基础(所有木条均被毛线覆盖,形成一个规整的外圈)。交叉缠绕出几何图案,换颜色(或沿用主色),从框架上任意一个“木条交叉点”开始,斜向绕向对面的交叉点(例如从“米”字的右上交叉点,绕到左下交叉点),拉紧毛线形成一条对角线。按对称规律重复:以中心为轴,每隔一个交叉点绕一根对角线,或绕出“三角形”“六边形”等对称图形(每绕完一根线,可在交叉点轻轻扯紧,避免松散)。叠加层次:继续用不同颜色,在已有线条基础上,注意颜色搭配均匀,避免某区域过于密集。收尾固定与修剪。最终得到对称的曼达拉毛线装饰件。 3.毛线中心缠绕法;核心是围绕一个中心轴或中心点密集绕线,剪一个类似圆形的硬纸板,用于固定绕线起点。中心密集绕线:以中心载体为原点,顺时针或逆时针紧密缠绕毛线。绕线时保持力度均匀,让毛线层层贴合,且始终围绕中心区域(范围控制在2-4cm内,避免扩散过大)。 看着自己的工具包,对照老师的实物演示和PPT步骤,记住“毛线缠绕法”三种方法的顺序和咒语,观察老师绕线的细节(如贴紧、间距),对“升级魔法”产生尝试欲望。 将操作步骤“咒语化”,降低记忆难度;实物演示比单纯看PPT更清晰,解决学生“不会绕”的问题,同时通过“升级魔法”拓展思路,为创作环节留空间。
创作环节 播放PPT“魔法创作时间”页,展示学生作品范例(纸盘娃娃、彩虹纸杯、爱心卡片),说:“现在轮到小魔法师施展创意啦!任务是:用缠绕的方法,做一件有秩序的作品。可以像范例一样,给纸盘缠出‘头发’,或者给爱心缠上彩虹色——记住,一定要让线条‘排好队’哦!”随后播放轻快的纯音乐,巡视指导:对缠绕杂乱的学生,轻声提醒“看看你的线,是不是和旁边的线‘站齐’了?”;对换线、收尾困难的学生,手把手辅助;鼓励学生尝试“放射咒”等方法,及时表扬:“你的竖线间距真整齐,是合格的小魔法师!”“这个颜色搭配像彩虹,太有创意了!”任务:用缠绕的方法,制作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缠出彩色的纸盘娃娃脸(线当头发)。 缠一个彩虹色的鱼。 缠一颗卡纸做的爱心送给妈妈。 缠一只小蝴蝶的翅膀。 魔法要求:让你的线条有“秩序”地排列哦。 对照范例和自己的工具,开始缠绕创作,遇到问题举手求助,尝试用不同颜色或方法(如绕出圈圈),专注完成作品。 用范例启发创意,用音乐营造轻松氛围;巡视指导针对性解决学生的操作难点(杂乱、换线),正面评价保护创作热情,落实“有序+创意”的创作目标。
总结拓展 暂停音乐,说:“请小魔法师们把作品举起来,我们先来一场‘迷你魔法展’!”邀请3-4名学生展示作品,说说“你用了什么咒语?你的线条怎么排好队的?”随后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有序缠绕’的魔法,知道了线条排好队才漂亮——下次课,我们要举办盛大的‘魔法缠绕展’,大家记得带作品来哦!” 举起作品展示,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法,期待下次的作品展。 通过“迷你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分享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有序”的要点,同时用“下次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重视,延续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很多手鞠球缠绕工艺品,观察彩线的秩序与缠绕方法。随后通过制作示意图,学习简单缠绕方法。课堂上大家创作并展示了 “小马”“彩色小鸟”“小鸡” 等优秀作品,激发创意。期待大家课后用缠绕法制作更多创意作品,培养了动手能力与审美秩序感。
板书 有序地缠绕 魔法关键:有序 方向一致(↑↓ 或 ←→)距离相等(画3根间距均匀的线)颜色交替(红→黄→红 贴纸)
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以“魔法”为主题贯穿全程,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手鞠球实物的展示,比单纯看PPT更能激发学生的感知;“十字缠绕法”的分步实物演示清晰,多数学生能掌握基础方法,且提前贴好双面胶的设计,节省了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有序缠绕”而非准备材料。不足:部分学生在“距离相等”的把控上仍有困难,缠绕时线条间距忽宽忽窄;少数学生因急于完成,换线时未固定好线头,导致作品松散;“升级魔法”(放射、波浪缠绕)仅通过动态图展示,部分学生不敢尝试,缺乏更细致的引导。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可在学生的“魔法底座”上提前用铅笔轻轻画好间距线(如1厘米一道),帮助学生把控“距离相等”;示范时增加“换线固定”“收尾藏线头”的细节演示;对“升级魔法”,可准备1-2个实物范例(如放射缠绕的纸盘),让学生更直观地模仿,鼓励更多学生尝试创意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