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2 声音的秘密 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秘密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打破单一学科界限,以“声音”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乐器认知、声学原理探究、创意制作与美术表达四大模块。通过中国传统乐器这一文化载体,既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律美与乐器造型美,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中的点、线、面、色彩,将听觉体验转化为视觉表达,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与艺术感知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传统乐器合奏、观察乐器造型、欣赏康定斯基抽象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美、乐器的形态美与美术的色彩线条美,建立“听觉美”与“视觉美”的联结,提升艺术感知力。2.艺术表现;实践层面:通过自制简易乐器(如沙锤、纸盒吉他),锻炼动手能力,用自制乐器表现简单声音;通过“音乐绘画”,用点、线、面与色彩表达音乐感受,提升美术创作能力。表达层面:鼓励学生分享乐器分类理由、实验发现与绘画思路,锻炼语言表达与艺术想法输出能力。3.文化理解;借助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编钟、安塞腰鼓)与传统音乐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传统乐器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编钟的庄重、古琴的雅致),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4.创意实践;材料创意,引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饼干盒等废旧材料制作乐器,培养“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与材料创新能力;表达创意,鼓励学生突破固定思维,不局限于范例,用独特的线条、色彩表达对音乐的个性化感受,培养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上:对具象事物兴趣浓厚,好奇心强,能通过直观观察与互动游戏理解新知识,但抽象思维较弱,对“振动发声”等原理需借助实验具象化。能力上:动手操作欲望强烈,可独立完成简单手工制作,但精细度有待提升;美术表达上已掌握基础点、线、面运用,能大胆用色彩表达情绪。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通过多样化活动(如游戏、实验、创作)保持学习兴趣,且乐于参与小组互动与课堂展示。
重点 1. 认识扬琴、琵琶、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能辨别其声音特点与外形特征,并按“弹拨、打击、吹奏”分类。2. 理解“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核心原理,能通过实验感知材料对声音的影响。3. 学会用美术中的点、线、面与色彩,将听觉(音乐)转化为视觉(绘画),完成通感表达。
难点 1. 抽象原理具象化: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感知“振动”,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联。2. 跨学科融合表达:引导学生突破“听音乐只记旋律”的思维,将音乐的节奏、情绪转化为具体的线条(如悠长笛声用波浪线)、色彩(如欢快音乐用暖色调)。
材料准备 4个相同铁罐(或塑料罐)、不同材质蒙皮(牛皮纸、塑料布、棉布、橡胶膜)、胶带、小锤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环节:听!谁在唱歌?教师活动:神秘任务开启,教师展示幻灯片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声音探秘’之旅,首先有个神秘任务——看这段视频演奏,猜猜是哪些‘乐器精灵’在唱歌?”随后播放传统中国乐器合奏《稻香》视频,播放时提醒学生“认真听、仔细记,记住你听到的声音”。乐器侦探社:听音识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视频结束后,说:“刚才的音乐里,你听到了谁的声音?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可以当‘小侦探长’哦!”学生举手回答后,进入乐器侦探社:听音识器教师点击对应图标,放大图标并播放该乐器独奏音频,让学生听音乐判断,同时补充:“这是琵琶,它的声音清脆又活泼,像小珠子掉在盘子里;这是笛子,声音明亮又悠长,像小鸟在唱歌。”乐器博物馆:造型大观察教师依次展示(扬琴、琵琶、古琴、箜篌、编钟、笛子、胡西塔尔、月琴、安塞腰鼓),用提问引导观察:“看扬琴,它的形状像什么?有没有小朋友见过蝴蝶展开翅膀?扬琴就像一只大蝴蝶!”“对比琵琶和月琴,它们哪里像(都有琴身、琴弦)?哪里不像(琵琶琴身像水滴,月琴琴身更圆)?”讲到安塞腰鼓时,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敲鼓动作:“腰鼓要‘动起来’才会响,我们一起把手当成鼓槌,跟着节奏敲一敲!” 观看幻灯片(扬琴、琵琶、古琴、箜篌、编钟、笛子、胡西塔尔、月琴、安塞腰鼓),跟随教师提问观察乐器外形,举手分享发现(如“扬琴像蝴蝶的翅膀”“琵琶的身体是水滴形状”);听到安塞腰鼓时,起身模仿敲鼓动作,感受乐器演奏的动态。 通过“神秘任务+游戏抢答+动作模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聚焦“传统乐器”主题;同时通过“听音+辨形”,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双维度初识乐器,为后续分类与原理探究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1. 乐器分类小游戏教师切换到幻灯片展示分类界面(左:弹拨队、中:打击队、右:吹奏队)与散落的乐器图片,说:“这么多乐器精灵,我们帮它们分分队吧!‘ 弦乐家族’需要用手指弹或拨,‘打击队’需要敲敲打打,‘吹奏队’需要用嘴吹。谁想上台来‘指挥分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乐器卡片贴到对应“队伍”区域。分类后教师补充:“胡西塔尔有点特别,它是‘混血儿’,主要用拨片弹,所以归到弹拨队;扬琴用琴竹‘打’,但本质也是让琴弦振动,也属于弹拨队哦!”2. 发声的秘密——振动!教师活动:播放动画时同步通俗讲解:“所有声音的秘密都藏在‘振动’里!敲鼓时,鼓面在‘发抖’(振动),就像我们冷的时候发抖一样,鼓面振动推动周围空气,声音就传到我们耳朵里了;拨琴弦、吹笛子也是一样,只要‘动起来’(振动),就会有声音!”;讲解后提问:“生活里还有哪些声音是‘振动’出来的?比如我们说话时,用手摸喉咙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原理。3. 小小科学家——罐子实验介绍实验材料,说明“罐子大小一样,只有蒙皮材料不同”,再依次用小锤子轻敲4个罐子(每个敲2下,保证声音清晰);敲完后提问引导思考:“为什么材料不一样,声音就不一样呀?”,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材料不同,振动的感觉不同,声音就不同”的结论;邀请学生上台时,提醒“轻敲罐子,保护实验材料”,确保操作安全。 观看幻灯片振动原理动画(敲鼓时鼓面上下抖动、拨琴弦时琴弦快速颤动、吹笛子时空气流动带动笛膜振动),倾听教师讲解;根据教师提问,用手摸自己的喉咙(说话或哼歌时),感受喉咙的振动,举手分享感受(如“喉咙麻麻的,在发抖”)。观察教师展示的实验材料,倾听教师敲不同罐子的声音,举手分享听感差异 通过“分类游戏”,让学生主动梳理乐器特点,理解分类逻辑;通过“动画+实验”,将抽象的“振动原理”具象化,让学生从“看”到“做”,深度理解声音的产生;实验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精神。
创作环节1 环节一:创!我是小小乐器师教师展示呈现自制乐器范例(矿泉水瓶沙锤、饼干盒鼓、纸盒吉他),说:“刚才我们认识了乐器、知道了声音的秘密,现在轮到大家当‘小小乐器师’!作业一就是用身边的材料(比如你们带来的矿泉水瓶、饼干盒),做一个能发声的乐器,要求‘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还要比一比谁的乐器最有创意、最美观!”随后教师演示简易沙锤制作:“把豆子装进矿泉水瓶,盖紧盖子,摇一摇,沙锤就做好了!大家可以参考范例,也可以想新方法,下节课我们举办‘自制乐器音乐会’,展示你们的作品!”记住两个要求:第一,‘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第二,尽量让乐器看起来美观、有创意!”巡视全班,观察学生制作进度,对操作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如“用胶带把橡皮筋固定在纸盒上,就能做成简单的吉他”“豆子装太多会沉,装半瓶声音更清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用剪刀剪太硬的材料,避免伤手”);对有创意的设计(如给沙锤贴彩纸装饰)及时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借鉴。 取出自带的废旧材料,参考范例或自主思考制作方案,动手制作简易乐器;遇到困难(如材料固定、发声效果差)时,举手向教师求助或与同桌小声讨论;制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材料,避免尖锐物品划伤手。 通过自制乐器,将“声音原理”转化为实践操作,既巩固知识,又锻炼动手能力;“废物利用”的要求培养环保意识,“创意美观”的要求则鼓励学生融入美术审美,实现学科融合。
创作环节2 创作环节二:画!色彩与线条的交响乐听音乐,想颜色先说明要求(“闭上眼睛,专注听音乐,想想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颜色”),再依次播放两段音乐;播放结束后,用开放的语气提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欢快/安静/热闹)你想到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颜色呀?”,不否定学生的个性化联想,强调“只要说出你的感受,就是对的”。2.听声音,画点线 教师活动:播放声音时同步展示线条动画,边播放边讲解:“声音不只有颜色,还有‘形状’!清脆的铃声像小蚂蚁排队,是小小的、密密的点;悠长的笛声像小河流水,是平滑的波浪线;激烈的鼓点像小兔子蹦跳,是粗壮的、跳跃的折线。大家可以用手在空中跟着画,感受声音的‘形状’!” 3.大师来了——康定斯基教师活动:展示画作后介绍:“有一位叫康定斯基的画家爷爷,他特别厉害,能把听到的音乐直接画成画!他说‘色彩和线条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起来就是一场画里的交响乐’。大家看这幅《黄红蓝》,黄色很明亮,像欢快的小喇叭;红色很热烈,像敲打的鼓点;蓝色很安静,像长长的笛声,它们放在一起,是不是像在‘唱歌’?”4.我的感受我来画 教师发布作业二:“现在轮到大家当‘音乐画家’!作业二是欣赏一段音乐,把你的感受画出来。要求有三个:第一,大胆用点、线、面和色彩;第二,构图饱满,把画纸填满;第三,给画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雨滴的歌谣》。”学生开始绘画,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不敢下笔的学生,提醒“先想音乐的感觉,再选颜色、画线条”;针对构图稀疏的学生,建议“多画一些线条或点点,让画纸‘热闹’起来”。 闭上眼睛,倾听教师播放的两段音乐,在脑海中联想对应的颜色;音乐结束后,举手分享想法,说明联想理由。跟随动画用手在空中画线条;听完每种声音后,举手分享对线条的感受;结合教师讲解,举手分享自己从画中“听”到的感觉 通过“听音乐想颜色→听声音画线条→看名画悟通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听觉-视觉”的联结,突破通感表达的难点;自主绘画环节则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创作,实现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总结拓展 暂停音乐,说:“请小魔法师们把作品举起来,我们先来一场‘迷你魔法展’!”邀请3-4名学生展示作品,说说“你用了什么咒语?你的线条怎么排好队的?”随后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有序缠绕’的魔法,知道了线条排好队才漂亮——下次课,我们要举办盛大的‘魔法缠绕展’,大家记得带作品来哦!” 举起作品展示,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法,期待下次的作品展。 通过“迷你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分享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有序”的要点,同时用“下次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重视,延续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会唱歌的乐器精灵,发现了声音‘振动’的秘密,还当了小小乐器师和音乐画家。原来声音不仅有好听的旋律,还有好看的形状和颜色,艺术的世界真奇妙!下节课我们会举办‘自制乐器音乐会’和‘音乐绘画展’,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板书 声音的秘密一、乐器精灵1.认识它们:扬琴(蝴蝶形)、琵琶(水滴形)、笛子、编钟、安塞腰鼓...2.分分队:弹拨队:琵琶、古琴、月琴、扬琴、箜篌打击队:编钟、安塞腰鼓吹奏队:笛子二、声音的秘密核心:声音由振动产生(鼓面振、琴弦振、空气振)实验:不同材料→不同声音(牛皮纸:清脆;棉布:闷闷)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1.跨学科融合自然:以“声音”为线索,串联音乐(乐器、声音)与美术(造型、绘画),通过“听音→辨形→实验→创作”的流程,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理解学科关联,未出现“学科割裂”的情况。2.活动设计贴合学生特点:采用“游戏(听音识器、分类)、实验(罐子敲音)、动手(制乐器、绘画)”等多样化活动,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参与度高,大部分学生能专注完成学习任务。3.文化渗透到位:通过传统乐器与传统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且未刻意说教,符合“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原则。(二)不足与改进方向1.实验环节时间把控不足:部分学生对“罐子实验”兴趣过高,上台尝试时间过长,导致后续绘画环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完成作品。改进:提前明确“每位学生敲1个罐子”,控制实验时间;若课堂时间不足,可将“自制乐器”改为课后作业,预留更多时间给绘画创作。2.个别学生通感表达困难:少数学生无法将音乐与色彩、线条关联,绘画时只画具体事物(如乐器),而非抽象表达。改进:下次教学中,可增加“音乐片段+线条/色彩”的配对练习(如播放铃声,让学生选“小点”或“折线”),降低通感表达的难度;同时提供更多不同风格的儿童绘画范例,拓宽学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