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3 玩具的巧思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3 玩具的巧思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8 08: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3 玩具的巧思 教学设计
课题 玩具的巧思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以“玩具”为切入点,将传统益智玩具七巧板作为教学载体。教材通过“认识-欣赏-创作-拓展”的逻辑,引导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组合的“巧思”,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民间智力游戏文化,又通过拼搭、 storytelling 等活动,将美术与数学(图形认知)、语文(语言表达)学科融合,旨在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理解“简单图形变复杂造型”的设计原理,培养动手实践与创意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七巧板拼出的生肖、动物造型,感受几何图形组合的简洁美与造型的生动美,体会传统玩具的文化韵味。2.艺术表现:运用七巧板拼搭出具有主题的图形,结合添画背景丰富画面,尝试用语言和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3.创意实践:在“七巧板故事会”任务中,打破固定拼法,探索同一主题的不同拼搭方式,培养创新思维。4.文化理解:了解七巧板作为中国传统益智玩具的历史背景,感受其蕴含的“组合与变化”的智慧,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萌芽”的阶段,具有以下特点:认知层面:已认识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等),但对“图形组合关系”和“造型巧思”的理解较浅,需要直观、具象的案例引导。能力层面: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拼搭、游戏类活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小组合作中易出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情感层面:对“故事化”“游戏化”的课堂形式兴趣浓厚,渴望得到展示和肯定,适合通过“闯关”“任务卡”等形式激发学习主动性。
重点 认识七巧板的组成(5 块三角形、1 块正方形、1 块平行四边形),掌握基本拼搭方法。感受七巧板“以简拼繁”的造型巧思,能拼出 2-3 个简单图形并尝试编故事。
难点 理解不同图形在拼搭中的“巧思”运用(如用平行四边形拼狐狸的尖嘴)。小组合作中完成“拼图形-编故事-添画背景”的连贯任务,实现创意与表达的结合。
材料准备 七巧板实物(每小组 1-2 副)、任务卡(印有“七巧板故事会”要求)、示范作品(拼好的狐狸+小船+添画背景)、大白纸、马克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魔法王国’,但进入王国需要猜对一个谜语,谁来挑战?”随后出示谜语:“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七兄弟。三角正方样样有,千变万化真神奇!”边说边操作 PPT,让谜语文字逐个弹出,营造悬念。学生猜出谜底后,点击鼠标触发动画——闪闪发光的七巧板礼盒“砰”地打开,七块图形跳出来,教师顺势提问:“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七巧板!快数一数,它有几位家庭成员呀?” 积极举手猜谜语,齐声回答“七巧板”,并认真数出七块图形,兴奋地与同桌分享自己的发现。 用“谜语+动画”的形式创设趣味情境,快速吸引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七巧板。
讲授新课 1、认识七巧板的“家庭成员”师:“七巧板家族的成员们太调皮了,跑到屏幕各处去了,谁能当‘小管家’,帮它们按‘同类’回家呀?”邀请 2-3 名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屏幕上的七巧板图形分类;学生分类后,教师点击 PPT 触发“自动归位”动画,并弹出总结框:用不同颜色标注三角形(2 大、1 中、2 小)、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还配上拟人化文字(如正方形:“我是方方,最稳重!”平行四边形:“我是歪歪,会滑梯哦!”)。最后带领学生齐读记忆小口诀:“七巧板,七兄弟,五个三角方和平(行)四边。”2、感受七巧板的拼搭魅力师:“七巧板家族不仅成员分明,还会‘魔法变身’呢!看——”快速展示拼好的房子、小船、小鱼、蜡烛,接着引出“十二生肖大闯关”游戏:“生肖王国要开派对,小动物们躲在剪影后面了,我们拼出它们才能邀请它们出来!”先示范拼小兔子(重点讲解“用两个大三角形做耳朵”)和小鸡,边拼边说:“大家看,大三角形当耳朵,小三角形当眼睛,是不是很像?”随后播放其余生肖的拼搭幻灯片,强调:“同一种动物,拼法不一样,姿态就不一样,就像积木搭城堡,有很多种可能!”3、解密“小狐狸”的拼搭巧思教师出示标准的七巧板小狐狸拼图,提问:“这只小狐狸可爱吗?你觉得哪个部分最像真的小狐狸?”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言,随后逐一讲解:“看这尖尖的嘴巴,是用‘歪歪’(平行四边形)拼的,一下子就有了狐狸的机灵劲儿!两只大三角形当耳朵,竖起来特别精神;尾巴是用几块图形组合的,看起来蓬松又好看。”接着展示另一种姿势的狐狸(趴着的、回头看的),总结:“换一种拼法,小狐狸就有了新故事,这就是七巧板的‘巧思’——用对图形、换种组合,就能变出不一样的精彩!” 踊跃举手上台分类,台下学生认真观察、补充纠正;跟着教师念口诀,边念边用手比划对应的图形,加深记忆。专注观看教师示范,发出“哇”的惊叹声;看到熟悉的生肖时,激动地举手说:“老师,我会拼小狗!”“我见过这样的老虎!”仔细观察小狐狸拼图,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如“耳朵像三角形”“嘴巴是歪的”;看到不同姿势的狐狸时,恍然大悟地说:“原来还能这样拼!” 通过“图形分类大会”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七巧板的组成,避免枯燥的知识点讲解;拟人化文字和口诀降低记忆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简单图形到生肖造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感受七巧板的“千变万化”;“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拼搭作品,为后续创作积累灵感。通过“聚焦小狐狸”的深度分析,让学生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理解“图形选择与组合”的巧思,突破教学难点。
创作环节 小组合作完成“七巧板故事会” 教师活动:教师分发任务卡,宣布:“现在进入‘创意工作坊’,我们要完成‘七巧板故事会’任务!”明确要求:4-5 人一组,先拼 2-3 个图形(动物、人物或物品),再编成故事,进阶任务是把图形固定在纸上、添画背景。随后巡视各小组,提醒:“组长要分工哦,有的拼图形,有的编故事,有的准备分享!”遇到拼搭困难的小组,用“试试用小三角形当眼睛?”“平行四边形能不能拼尾巴呀?”等问题引导;看到创意拼法时,及时表扬:“这个机器人拼得真特别,用到了中三角形当身体,太聪明了!” 按小组围坐,讨论要拼的图形,分工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将“拼搭”“表达”“绘画”结合,既锻炼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生活拓展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案例图片(几何形状建筑、组合书架、马赛克壁画、乐高积木),提问:“七巧板‘组合’的巧思,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大家看,这些建筑、家具,是不是和七巧板拼搭的道理一样?”最后号召:“课后当‘小小发现家’,找找身边的‘巧思’,下节课分享!” 认真观看图片,小声议论。 将课堂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美术源于生活”,拓展审美视野,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聚焦七巧板,探究七巧板的图形组成与数量,用七巧板拼有趣图形、十二生肖,还结合康定斯基作品引导用点线面和色彩表现音乐。大家尝试用七巧板拼摆故事,了解七巧板在家具、花盆等生活场景的应用。希望大家课后多多动手创新,感受传统玩具的巧思。
板书 玩具的巧思——神奇的七巧板王国一、七巧板家族三角形(5 块):2 大、1 中、2 小 正方形(1 块): 平行四边形(1 块):口诀:七巧板,七兄弟,五个三角方和平四边二、魔法变身简单图形:房子、小船、小鱼生肖闯关:小兔(大三角当耳朵)、小鸡三、巧思解密(小狐狸)尖嘴巴:平行四边形、大耳朵:大三角形、蓬松尾巴:组合图形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以“故事化+游戏化”为主线,通过“谜语导入-分类探秘-生肖闯关-焦点观察-创意工坊”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了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生肖闯关”和“七巧板故事会”环节,学生参与度极高,不仅掌握了七巧板的组成,还能主动探索拼搭巧思,部分小组的故事创编富有想象力,添画的背景也让作品更完整。不足与改进:在小组合作环节,个别小组出现分工不明确、抢着拼搭的问题,导致任务完成速度较慢;此外,焦点观察环节对“拼搭巧思”的讲解可以更细致,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用不同图形拼狐狸嘴巴”,对比哪种更合适。后续教学中,可在小组合作前明确“组长职责”,并增加“动手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巧思”的理解。未来展望:下节课可结合学生课后寻找的“生活巧思”,进一步拓展“图形组合”的创作,比如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我的小房间”,将七巧板的拼搭逻辑延伸到更广阔的创作中,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