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4 稳稳当当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4 稳稳当当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8 08: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4 稳稳当当 教学设计
课题 稳稳当当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以“平衡”为核心主题,巧妙融合艺术审美、科学原理与动手实践。教材打破单一美术技能教学,通过古今玩具对比、名画赏析、科学实验、创意制作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艺术中的平衡之美。其中,《秋庭戏婴图》的“推枣磨”场景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关键载体,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又能自然引入平衡的科学概念,最终落实到“设计并制作平衡玩具”的实践任务,实现“感知—理解—创造”的美术学习逻辑。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赏析《秋庭戏婴图》和生活中的平衡物体,感知“对称、均衡”带来的稳定美感,初步建立“形式美与功能美统一”的审美认知。2.艺术表现:运用彩色卡纸、回形针、橡皮泥等材料,通过剪、贴、配重等方式,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象的平衡玩具,提升造型表现能力。3.创意实践:在制作过程中,尝试用不同造型(动物、植物、卡通形象)和配重方式解决平衡问题,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意思维。4.文化理解:通过古今玩具对比和《秋庭戏婴图》赏析,感受传统玩具中蕴含的古人智慧,理解美术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有以下特点:认知层面:对“玩具”“游戏”等主题兴趣浓厚,但对“平衡”的概念仅停留在生活经验(如跷跷板、不倒翁),缺乏系统认知。能力层面:动手能力初步发展,能使用剪刀、胶水完成简单手工,但剪裁复杂造型和精准控制配重仍需引导;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15-20分钟),需通过多样化互动保持兴趣。情感层面:喜欢展示自己的作品,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适合通过“游戏化教学”和“成果分享”激发学习积极性。
重点 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支点、重力均衡),并发现生活与艺术中的平衡之美。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独特、能保持平衡的简易玩具。
难点 将平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美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过调整配重、对称造型实现平衡)。解决制作中“玩具倾斜、站立不稳”的问题,兼顾作品的美观性与功能性。
材料准备 彩色卡纸(提前裁剪部分基础造型,供动手能力弱的学生使用)、安全剪刀、固体胶、双面胶、回形针、橡皮泥、记号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PPT至“古今玩具对比”页面,左侧展示乐高、遥控车等现代玩具,右侧用问号遮挡古代玩具图片:“那没有电视、手机的古代,小朋友玩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点击PPT,逐一展示风筝、毽子、泥人、空竹图片)引出名画:“古代小朋友的玩具里藏着很多智慧哦!今天我们要从一幅北宋名画里,找到一个和‘稳稳当当’有关的玩具!” 举手分享自己喜欢的现代玩具,观察古代玩具图片,小声讨论 通过“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主题切入,降低学习门槛;古今玩具对比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自然引出传统文化元素
讲授新课 1、探索环节:名画里的平衡秘密 教师出示《秋庭戏婴图》高清局部PPT,聚焦“推枣磨”场景:“这幅画叫《秋庭戏婴图》,画里的小兄妹正在玩一个叫‘推枣磨’的玩具。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引导学生观察“圆凳上的玩具”“兄妹俩的动作”)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推枣磨’转起来不会掉?大家大胆猜一猜!”(收集学生答案,如“因为它在中间”“两边一样重”)出示“推枣磨”简易模型(枣核做支点,竹签两端挂红枣),现场演示:“小朋友们看,中间的枣核是‘支点’,两边的红枣一样重,推的时候就稳稳的!这就是‘平衡’的秘密哦!”2、体验环节:科学小剧场+平衡小游戏教师播放平衡原理动画PPT:“平衡小精灵要给大家讲个科学小剧场!第一步,找到一个支点(如手指、铅笔);第二步,让两边的重量一样(如尺子两端放相同数量的橡皮);第三步,就能稳稳当当啦!”(同步用天平演示“两边重物相等则平衡”)组织“平衡小挑战”:挑战一(身体平衡):“请小朋友们起立,像小仙鹤一样单脚站立10秒,看看谁最稳!”(教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挑战二(文具平衡):“拿出尺子和橡皮,试着让尺子在手指上保持平衡;再把橡皮放在尺子不同位置,感受一下有什么变化?”(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橡皮离支点越远,越难平衡”)总结:“无论是身体、文具,还是天平,想要稳稳当当,都需要‘支点’和‘两边重量均衡’!”3、思考环节:玩具小鸡如何立起来。 教师出示PPT:半圆形小鸡,右边是问号:“小鸡宝宝是如何站起来的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呢?”引导思考:“想想我们刚才玩的不倒翁,它为什么不会倒?”(出示不倒翁实物,拆开底部让学生观察“里面的重物”)揭晓答案:“对啦!在小鸡底部粘一块橡皮泥或回形针,让它的‘重心变低’,就能站稳啦!这也是平衡的小技巧哦!”(用动画演示“粘配重—小鸡站立”的过程) 凑近屏幕观察画面细节,举手回答:“他们在推圆凳上的东西!”“他们的手很轻,慢慢推!”自由发言,表达对“推枣磨不掉落”的猜想,部分学生能说出“两边一样重”的关键词。认真观看动画和天平演示,小声重复“支点”“重量一样”等关键词。积极参与挑战;用尺子和橡皮实验时,不断调整橡皮位置皱着眉头思考,举手提出建议:“给它加个脚!”“在下面粘点东西!”观察不倒翁实物,发现“底部有重物”的秘密 通过名画赏析,将美术学习与历史文化结合;实物演示将抽象的“平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中主动建构知识,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通过“身体体验+文具实验”,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平衡的条件,将科学原理与生活经验深度结合;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能保持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认知疲劳。通过“帮助小鸡”的情境化问题,将“平衡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倒翁实物的拆解能让学生直观理解“配重”的作用,为后续制作平衡玩具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创作环节 创作环节:创意工坊——我的平衡小玩具 教师活动 出示PPT“创意工坊”页面,展示平衡鸟、摇摆怪兽、对称蝴蝶等范例:“现在轮到大家当小设计师啦!你们可以做和范例一样的,也可以发挥创意,做自己喜欢的造型,比如平衡小兔、摇摆汽车!”明确制作要求:“第一,安全使用剪刀,剪的时候不要对着自己和同学;第二,用橡皮泥或回形针做配重,让玩具稳稳站立;第三,给玩具起个好听的名字!”(播放轻快纯音乐)巡视指导:对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提供提前裁剪好的基础造型(如小鸟身体、怪兽轮廓);对“玩具倾斜”的学生,引导他们调整配重位置:“试试在轻的那边加个回形针!”鼓励学生大胆创意:“你的平衡鱼造型真特别!可以给它画点鱼鳞吗?” 观察范例后,小声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创意;领取材料包,开始制作:先剪造型,再用记号笔画细节,最后尝试用橡皮泥或回形针配重,遇到问题时举手求助 通过范例启发创意,但不限制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化表达;分层指导能兼顾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品;背景音乐能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提高制作效率。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古画里发现了平衡,在游戏中感受了平衡,还用双手创造了平衡!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平衡,比如自行车、台灯、书架等,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能用‘平衡小侦探’的眼睛,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稳稳当当,也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创造更多有趣的作品!
板书 稳稳当当 一、平衡的秘密支点(中间的点) 两边一样重(重力均衡) (配图:简易天平、推枣磨草图)二、平衡小技巧粘橡皮泥/回形针(加重底部) 左右对称(剪一样的造型)(配图:不倒翁、对称蝴蝶草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玩具”和“游戏”为主线,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参与度高,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平衡玩具的制作。古今结合的设计(《秋庭戏婴图》+现代玩具)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传承,平衡原理的“实物演示+动画讲解”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玩具发布会”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部分学生分享的“解决倾斜问题”的方法,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不足与改进:制作环节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未能给玩具画完细节,下次可提前准备更多半成品造型,或适当缩短讨论时间。分享环节仅覆盖了少数学生,下次可采用“小组推选+随机抽取”的方式,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展示;同时增加“互评”环节,如“你觉得他的玩具哪里做得好?”,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课后延伸可更具体,如布置“寻找家里的平衡物体”的小任务,让学生将课堂知识持续应用到生活中。后续建议:可结合科学课“力与运动”的内容,开展跨学科活动,如“制作更复杂的平衡装置”,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衡”的理解,实现美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