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单元 第2课《我们爱劳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第三单元 第2课《我们爱劳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8 08: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 教 版 第2课《我们爱劳动》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爱劳动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自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以“劳动”为核心主题,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教材通过“身边劳动”与“各行各业劳动”两大板块,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逐步拓展对劳动的认知;同时结合绘画、粘土创作等美术形式,将劳动场景与情感转化为视觉表达,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又渗透“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实现美术素养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动画视频、劳动者主题雕塑(如《新的空间》《日日夜夜》),感受劳动场景的动态美与劳动者的情感美,提升对“劳动之美”的感知能力。2.艺术表现:运用绘画(线条、色彩)表现自身劳动动态,用粘土(搓、捏、粘)塑造劳动者形象,掌握两种美术形式的基本造型方法,提升艺术表达能力。3.文化理解: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与价值,认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文化观念。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个性化细节(如给劳动者设计专属工具、添加场景背景),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绘画基础,但对“动态表现”和“职业特征提炼”仍存在困难。他们好奇心强、爱模仿、乐于参与互动游戏,且对身边的家务劳动有直接体验,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认知则多停留在表面(如服装、工具)。基于此,教学需以趣味活动为载体,通过“看、说、演、做”降低创作难度,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表现劳动时的动态特征(如关节弯曲、肌肉用力)与表情细节。帮助学生提炼不同劳动者的标志性元素(动作、着装、工具、环境),并通过美术形式呈现。
难点 如何用绘画线条生动表现劳动场景的“动感”,避免画面僵硬。如何用粘土塑造出具有职业辨识度的立体形象,解决造型连接与细节刻画问题。
材料准备 超轻粘土(多种颜色)、粘土工具(擀泥杖、小刀)、动作卡片(拖地、炒菜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卡通风格课件封面,用活泼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劳动主题美术奇妙之旅’!在出发前,先来看一段小动画,看看里面的劳动者们都创造了哪些美好吧~”随后播放剪辑好的《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动画视频(1-2分钟),视频结束后提问:“视频里有哪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让生活变得怎么样了?”引出本节课《我们爱劳动》 认真观看视频,举手分享自己看到的劳动者,表达对“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的初步感受。 通过动画视频直观呈现劳动场景,避免枯燥讲解,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为后续“劳动”主题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讲授新课 (一)活动一:谈话与模仿——感知身边劳动1.“说一说”:分享家务劳动切换课件至“劳动小达人秀”页面(展示小扫把、小水桶等图标),提问:“同学们都是家里的小帮手,你们做过哪些家务劳动呀?”学生回答后,点击对应图标,触发“真棒!”动画与音效,及时给予鼓励。2.“演一演”:模仿劳动动作课件切换至“超级模仿秀”页面(舞台背景+聚光灯),邀请3-4名学生上台,随机抽取动作卡片(如拖地、擦玻璃、炒菜),让学生模仿卡片上的劳动动作,其他学生猜动作名称。期间用手机拍摄学生的模仿动作,用于后续观察环节。3.“找一找”:观察身体变化将拍摄的学生动作照片或预设卡通劳动图插入课件,用红色虚线圆圈和箭头标注关键部位,引导学生观察:“大家看,他拖地时胳膊是不是弯了?擦玻璃时腰是不是伸展开了?用力时表情是怎样的?”最后总结:“劳动时,我们的关节会弯曲、肌肉会用力、表情会认真,这些都是‘动态美’的秘密!” (二)作业一:绘画创作——画劳动瞬间课件展示“小画家工作室”页面,呈现2-3张同龄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如扫地、洗碗的动态场景),明确作业要求:“请回忆你最喜欢的一次劳动,把自己劳动时最精彩、最用力的动作画下来,要画出关节弯曲、认真表情哦!”同时用小画家吉祥物道具鼓励学生:“相信大家都是小画家,加油!”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针对“动态不明显”的学生,提醒其参考之前观察的“关节、肌肉”特征;针对色彩单调的学生,建议用鲜艳颜色表现劳动的活力。(三)活动二:思考探究——认识各行各业劳动者1.“想一想”:初步感知职业特征课件切换至“职业猜猜猜”页面,提问:“除了家务劳动,还有很多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我们怎么快速认出他们呢?比如看到穿白大褂、拿听诊器的人,我们会想到谁?”引导学生初步说出“衣服、工具”等判断依据。2.“猜一猜”:职业闯关游戏将游戏分为三关,逐步提升难度:第一关(局部猜):展示劳动者局部(黄色安全帽、厨师高帽子),提问:“这是谁的物品?他是什么职业?”第二关(动作猜):展示劳动者剪影动态(农民锄地、交警指挥交通),提问:“从动作能猜出他的职业吗?”第三关(环境猜):展示工作环境(办公室、田野),提问:“在这里工作的人可能是谁?”3.“总结发现”:梳理职业特征课件展示“我们的火眼金睛”页面,用图标(动作-跑步图标、着装-衣服图标、工具-锤子图标、环境-房子图标)动态呈现四大职业特征,总结:“以后看到劳动者,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观察,就能快速认出他们的职业啦!”(四)艺术赏析:感受艺术家笔下的劳动者1.课件切换至“艺术家眼中的劳动者”页面,依次展示雕塑作品:李永康《屯垦戎边——不能忘却的记忆》、武定宇《人民楷模——高德荣》、司徒杰《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山里红》、赵彦龙《医者仁心——记最美乡村医生》、潘锡柔《播种》、郭其祥《女牧工》、张得蒂《日日夜夜》、唐大禧《新的空间》。 展示《新的空间》:“大家看,这位工人叔叔的动作多有力,好像在推开大门创造新世界,你们能感受到他的力量吗?”展示《日日夜夜》:“这位护士阿姨低着头,动作很温柔,猜猜她在照顾病人时心里在想什么?”展示《屯垦戎边》:“这群劳动者团结在一起,动作整齐有力,他们在共同完成伟大的事情,你们觉得他们棒不棒?”每展示一件作品,引导学生从“动作、情感”两方面分享感受,最后总结:“艺术家通过雕塑,把劳动者的美永远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劳动的魅力!”(五)作业二:粘土创作——塑造尊敬的劳动者1.课件展示“巧手小工匠”页面,呈现粘土范例(敬礼的警察、拿针筒的医生),明确作业要求:“选择你尊敬的一位劳动者,用粘土做一个‘小塑像’,要做出他的标志性动作和服装哦!”同时在课件角落出示粘土技巧小贴士:“1. 搓圆球做头部,搓长条做身体;2. 连接部位可以用少量粘土粘牢;3. 用小刀刻出衣服纹路、工具细节。”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帮助造型困难的学生搓揉粘土,提醒学生突出“职业特征”(如给厨师加高帽子、给医生加听诊器)。 积极回忆并分享自己的家务经历,看到图标动画时增强参与感。上台学生认真模仿动作,台下学生积极猜测,课堂氛围活跃。跟随教师引导观察图片,主动发现身体部位的变化,记住“关节、肌肉、表情”三个关键观察点。回忆劳动场景,在素描纸上用线条勾勒动态,用色彩填充画面,独立完成绘画作品。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举手分享自己判断职业的方法。积极参与闯关,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在游戏中加深对“动作、着装、工具、环境”的认知。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四大特征,加深记忆。认真观察雕塑细节,举手分享自己对“动作力量”“情感温度”的感受,体会劳动者的价值。选择自己尊敬的劳动者(如妈妈、保安叔叔、老师),按照技巧小贴士捏制粘土,添加个性化细节,完成立体塑像。 从学生熟悉的家务劳动切入,降低认知难度,同时通过图标互动提升课堂趣味性。通过肢体模仿,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时的身体动态,为后续绘画“动态表现”积累感性经验。通过具象标注,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动态的核心特征,为绘画创作突破“画面僵硬”的难点做铺垫。将之前的观察结果转化为绘画实践,落实“表现劳动动态”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提升绘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提炼职业特征,为后续“闯关游戏”做铺垫。通过闯关游戏,将“职业特征”转化为趣味任务,让学生在玩中学,轻松掌握判断职业的四大依据。通过图标总结,将零散的认知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通过赏析专业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深化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为后续粘土创作积累情感与造型灵感。从平面绘画过渡到立体粘土创作,拓展美术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塑造尊敬的劳动者”,将情感融入创作,落实“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画出了劳动瞬间、做出了劳动者塑像,更懂得了劳动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大家以后不仅爱劳动,更能尊重身边每一位劳动者!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我们爱劳动一、身边的劳动(绘画)动态特征:关节弯曲、肌肉用力表情:认真、专注范例:扫地、洗碗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粘土)职业特征:动作、着装、工具、环境范例:警察(敬礼、警服)、医生(听诊器、白大褂)三、劳动最光荣尊重劳动者 热爱劳动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互动模仿-绘画创作-游戏探究-艺术赏析-粘土创作”的流程,层层递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互动游戏(职业闯关)和趣味课件(卡通图标、动画音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表现劳动动态和职业特征,作品完成度较高;情感升华环节让学生在分享中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实现了“美育+德育”的融合。2.不足与改进:一是粘土创作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因“造型连接不牢固”(如手臂掉落)影响作品效果,下次教学可提前演示“粘土连接技巧”,并预留5分钟让学生完善作品;二是艺术赏析环节,学生对雕塑“情感”的表达不够深入,下次可加入简短的雕塑创作背景介绍(如《日日夜夜》的创作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