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16题,48分)
天气形势是指天气系统在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所表示的大气运动状态,又称环流形势或气压形势。下图为“2025年3月12日6时我国海平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向与其他三地有明显差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时刻
A.甲地微风多雾 B.乙地阴雨大风 C.丙地狂风暴雨 D.丁地寒冷多霜
伊犁河谷位于我国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下图为伊犁河谷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图。据此完成3-4小题。
3.有关伊犁河谷暖季降水,叙述正确的是
A.受到山谷风影响较大 B.总降水量远大于冷季
C.山区的降水波动小于冷季 D.平原区波动大于山区
4.据图判断冷季伊犁河谷降水类型可能多为
A.对流雨B.地形雨C.台风雨D.锋面雨
冬季日本海上空多对流性积云发生。当孤立分散的对流性积云受到单一方向的强风影响时,积云定向合并形成条状云。当条件改变时,已形成的条状云也会逐渐消散。1月1日3时——21时,日本海东岸某地经历了一次积云合并为条状云(平行于东海岸)又消散的过程。下图示意该时段当地气温、风速、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5-6小题。
5.1月1日3时—8时,该地
A.持续受到冷空气侵袭 B.天空多云,保温作用强
C.太阳辐射量持续上升 D.近地面气压持续下降
6.该地大规模条状云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海暖气冷 B.西北风强 C.地形抬升 D.对流旺盛
7.大规模条状云消散后该地的天气现象可能为
A.冷湿 B.暖湿 C.暖干 D.冷干
海陆风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风向具有日周期变化,可以使局地空间污染物出现回流现象。2021年4月4日,科研人员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某观测站进行了海陆风观测,并依据逐小时风向、风速记录推算移动方向和距离,绘制出该日污染物回流路径示意图(图1),图2示意葫芦岛市4月上旬平均0,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8-10小题。
图1 图2
8.据图判断,海洋大致位于该观测站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9.据图推测,该日风速最大的时间点约为
A.6:00 B.9:00 C.15:00 D.18:00
10.海陆风对葫芦岛市0,浓度日变化的影响是
A.白天,陆风使O2浓度降低 B.白天,海风使O2浓度升高
C.夜晚,陆风使O2浓度升高 D.夜晚,海风使O2浓度降低
江苏某月18日-19日先是地面受冷暖锋降温,后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大范围浓雾天气。下图为“江苏该月19日0时(浓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图”,图示时刻雾的上空有云团分布。据此回答11-13小题。
11.此时,冷锋锋线位置接近
A.沿海地区 B.沿江地区 C.沿北部省界 D.沿西部省界
12.此时,出现浓雾地区的风向大致为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
13.夜晚,云团所起的作用
A.保温作用,加快雾的发展 B.削弱作用,加快雾的发展
C.保温作用,延缓雾的发展 D.削弱作用,延缓雾的发展
2024年春节期间,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内蒙古根河市迎来独特的冰雾美景。冰雾,又被称为“冒白烟”现象,是由空气中水汽凝华而形成冰晶组成的雾,常见于严寒地区的冬季。下图为根河市位置图。据此完成14-16小题。
14.与漠河比,根河被称为“中国冷极”,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更弱 B.距海更远 C.冬季风更强 D.海拔更高
15.冰雾景观的形成,与下列条件相关的是
①气温低,利于凝结 ②风力大,加剧寒冷
③湿度高,提供水汽 ④空气优,便于观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冰雾出现期间,根河与漠河可能
A.同时出现日出 B.日出均在东北 C.同时发生日落 D.正午影长相等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下图为2023年4月23日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乙两条虚线代表具有一定范围的等压线弯曲延伸的狭长区域。甲处的气压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1)指出甲、乙两虚线区域哪一区域易出现降水,并说明易降水的原因。(6分)
(2)推测未来两个月内甲虚线处的气压系统移动方向,并说明原因。(4分)
(3)说出三个月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并分析其成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风带势力变弱。研究表明,2012年~2022年,巴伦支海表层气温在冬季偏高,导致西伯利亚高压加强西伸,从而影响中亚地区冬季气温。与此同时,该地区夏季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下图示意亚欧大陆(部分)地区。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西伯利亚高压增强的原因。(6分)
(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中亚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8分)
(3)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地区夏季降水增多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阿留申低压位置存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会导致白令海风向的变化,从而对白令海海冰范围产生重要影响。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影响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分布。下图示意2012、2018、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
(1)说出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4分)
(2)与2012年相比,推测2018年冬季阿留申低压中心的位置(偏东/偏西),并分析说明其对海冰范围的影响。(8分)
(3)有研究表明白令海海冰面积增加会导致该海域渔业增产,分析其判断依据。(6分)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1-5 BAADB 6-10 BADCB 11-15 BDCDA16A
17.【答案】(1)乙容易出现降水(2分)。乙虚线区域为低压槽(2分),两侧冷暖气团交汇,易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易形成阴雨天气(2分)。(或乙处为低压槽,槽线附近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2)向北移动(2分)。甲区域为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未来两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增强,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北移,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也会向北移动。(2分)
(3)伏旱天气(2分)。7、8月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2分),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出现伏旱天气(2分)。
18.【答案】(1)受全球变暖影响,巴伦支海冬季海冰减少,海水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海面温度异常升高(2分):温暖的巴伦支海表面加热低层空气,形成更强的上升气流(低压区)(2分):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南移至西伯利亚地区(欧亚大陆冷源),由于陆地冬季寒冷,空气强烈冷却下沉,两地间热力环流加剧,从而促使西伯利亚地区高压(即西伯利亚高压)进一步增强(2分)。
(2)中亚地区冬季气温降低(2分):全球气候变暖,西风带势力减弱,导致从较低纬度带来的热量减少(2分):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高压加强西伸,中亚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增强(2分);大气环流更不稳定,灾害性天气寒潮频发,导致冬季气温更低(2分)。
(3)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地区夏季气温升高,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加剧,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为降水提供更多水汽来源(2分);其次,气温升高导致地表加热加剧,使大气对流运动更旺盛,降水增多(2分)。
19.【答案】(1)冬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阿留申群岛附近保留了低压,形成阿留申低压(2分)。
(2)位置:偏西(2分)。影响:与2012年相比,2018年白令海海冰边缘线位置偏北,说明白令海偏北风势力弱,以偏南风为主(2分);因此阿留申低压中心应位于阿留申群岛西部,此时白令海东部气压高于西部,东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呈东南风,偏南风从低纬带来的暖空气使海水增温,不利于海冰生成(2分);同时偏南风对海冰向南扩张产生阻力,使得海冰难以向南扩张,海冰边缘线位置偏北(2分)。
(3)白令海海冰面积增加,析盐现象加强,加剧冷海水下沉,海水垂直交换增强(2分),利于营养盐类上泛汇集,导致浮游生物增多,鱼类饵料增加,渔业资源增多(2分);深海鱼以冷水性鱼类为主,由于表层冷水加剧下沉,导致底层水温偏低,冷水区范围扩大,深海鱼类增加,因此白令海海洋生物增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