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08:26:44

文档简介

202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10页,两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答第Ⅰ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第Ⅱ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1. 在四川岷江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战国时期。它“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三者协调统一,造福千秋。材料介绍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长城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四川岷江上……修建于战国时期”“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A项正确;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与“四川岷江”“战国时期”地理、时间信息不匹配,排除B项;长城主要为军事防御工程,多分布于北方边疆,与“岷江”“水利工程”属性不匹配,排除C项;秦朝修建灵渠于广西境内,沟通湘江与漓江,与“四川岷江”“战国时期”地理、时间信息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马头鹿形金步摇,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步摇因其随着人的步伐一步一摇而得名,原本是两汉时期汉族妇女的头饰。鲜卑人南迁后,在与汉人的混居中,他们喜爱上了这种装饰物。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江南经济的开发
C. 民族之间的交融 D. 水陆交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原本是两汉时期汉族妇女的头饰。鲜卑人南迁后,在与汉人的混居中,他们喜爱上了这种装饰物”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原本是汉族妇女头饰的步摇,被鲜卑族(少数民族)南迁后接受并喜爱。这种现象体现不同民族在文化(头饰属于文化符号)层面的相互影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项正确;三国鼎立是魏、蜀、吴政权并立,与“南北朝”“鲜卑南迁”“民族文化交流”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江南经济开发侧重南方经济发展,但题干核心是“民族文化交流”,非经济领域,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交通”相关信息,头饰传播与交通进步无逻辑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七年级开展“图说盛唐气象”活动,小路同学整理出一组图片,该组图片适合用于了解盛唐( )
曲辕犁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繁荣的社会经济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完善的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图说盛唐气象”和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体现农业繁荣,唐三彩体现手工业繁荣,长安城体现商业和城市繁荣,这三方面都属于社会经济范畴,所以这组图片适合用于了解盛唐繁荣的社会经济,B项正确;开放的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在社会习俗(如妇女地位、服饰风格、社交风气等)、文化交流的包容度等方面,排除A项;多彩的文学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唐朝的选官制度,这组图片没有体现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 班级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绘制出如下示意图。他们学习的是( )
A. 秦汉的国家治理 B. 隋唐的中外交流 C. 宋元的科技文化 D. 明清的小说戏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班级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绘制出如下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火药在宋元时期广泛应用。苏轼是北宋词人,关汉卿是元代戏曲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巨著。综合这些信息,这些科技文化成就都出现在宋元时期,C项正确;秦汉时期没有出现宋词、元曲、《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等,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是中外交流频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而示意图中体现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小说成就突出,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而示意图中的内容主要是宋元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在“自强”“求富”中起步。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这得益于( )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戊戌变法的实行 C. 实业救国的推动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口号是“自强”“求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通讯等,A项正确;戊戌变法:时间是1898年,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时间上不符合题干中的1880年、1884年,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兴起的思潮,时间上也不符合,排除C项;中华民国的创建:是1912年,时间上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 毛泽东说:“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之所以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进步,是因为五四运动( )
A. 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推动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薄弱,仅局限于资产阶级、新军等少数群体;五四运动则动员了学生、工人、商人等各族各界广泛群体,群众参与度和广泛性远超辛亥革命,这是其“进步”的关键体现,D项正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但这是“阶级力量崛起”的体现,并非直接说明“比辛亥革命进步”的核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也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如革命派宣传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并非五四运动独有的“进步性”标志,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五四运动的后续思想影响,而非运动本身“比辛亥革命进步”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 发动二次革命 B. 参加中共一大 C. 组织工人运动 D. 领导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21年7月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前来参加,与题干中“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等信息完全契合,B项正确;“发动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A项;“组织工人运动”是中共成立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排除C项;“领导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后,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意志作战,渴了吃雪,饿了吞树皮。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英勇无畏,最后壮烈牺牲。这彰显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战英雄( )
A. 艰苦奋斗、精益求精 B. 勤俭节约、一丝不苟
C. 信念坚定、求真务实 D.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后,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意志作战,渴了吃雪,饿了吞树皮。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英勇无畏,最后壮烈牺牲”和所学知识可知,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后,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战斗,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最后壮烈牺牲,充分体现了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宁可死去也不屈服的精神,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相符,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杨靖宇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面对威逼利诱的坚贞 ,没有涉及到“精益求精”,排除A项;题干重点不是在说杨靖宇生活上的勤俭节约或者做事的一丝不苟,而是在突出他战斗中的英勇和面对敌人的气节,排除B项;“求真务实”强调的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在题干关于杨靖宇的事迹描述中没有体现这一要点,主要体现的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战斗中的壮烈,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一段令全国人民记忆深刻讲话:“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这段讲话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
A. 筹备成立新中国 B. 进行抗美援朝 C. 实施“一五”计划 D. 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和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时间“1949年6月”,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期处于筹备成立新中国的阶段,A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在1950-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这表明新时代( )
A. 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B.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中可以看到2010-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直观地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符合题意,D项正确;图表核心内容是国内生产总值,属于经济范畴,与文化领域毫无关联,排除A项;图表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展开,未涉及任何外交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国防军队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我国国防建设的信息,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小史同学查阅《世界史·古代史编》,他关注了如下目录(部分),说明他想了解( )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 第一节…… …… 二、金字塔的建造 …… 第二节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 …… 五、《汉谟拉比法典》 六、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A. 雅典民主政治 B. 罗马法制建设 C. 古代亚非文明 D. 古代欧洲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目录中“金字塔的建造”对应古埃及文明(非洲东北部,属于非洲文明范畴,通常与亚洲文明合称“亚非文明”);“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对应古巴比伦文明(亚洲西部,属于亚洲文明范畴);二者均属于古代亚非地区的典型文明,与目录内容完全匹配,C项正确;雅典是古希腊的城邦,属于古代欧洲文明范畴,而目录中“金字塔”、“两河流域文明”均属于亚非地区,未提及古希腊或雅典相关内容,排除A项;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罗马法(如《十二铜表法》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古代欧洲文明以古希腊(如雅典民主)、古罗马(如罗马法)为核心,而目录中未涉及任何欧洲地区的文明内容,仅涵盖亚非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它将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 )
A. 促进了西欧庄园发展 B. 导致了租地农场出现
C. 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它将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股份公司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大规模海外贸易,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正确;西欧庄园是中世纪时期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排除A项;租地农场在14世纪中叶以后就已经出现,它是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早于股份公司出现的时间,排除B项;引发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等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某班学生在前置学习过程中,查找到这些史料。它可以佐证( )
领域 概况
人口 1700—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达到3.9亿
城市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801年—1851年,巴黎人口猛增近50万
教育 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A.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B. 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C. 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达到3.9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人口增长(医疗改善、粮食增产)。工业化吸引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形成城市化浪潮。工业化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促进教育体系改革和普及。人口增长、城市化和教育发展都是工业化引发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工业革命确实导致了污染,但题干中没有提到环境问题,只提到了人口、城市和教育,没有涉及污染,排除A项;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体现在女性进入纺织、服装、采矿等行业,通过工作,女性获得收入,实现了经济独立,改变了以往依赖男性的状况,题干中未涉及,排除C项;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体现在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收入微薄,生活艰难,题干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一些国家和地区作出了不懈努力。根据某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图,推断他学习的是( )
A.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B.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D.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为促进民族独立和发展的会议;“非洲年”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非洲国家纷纷独立,走上发展之路;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是拉丁美洲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体现。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在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新发展,D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集中在19世纪初,而“巴拿马收回运河”是20世纪后期事件,且“万隆会议”“非洲年”与拉丁美洲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均围绕亚非拉民族独立与主权捍卫展开,未涉及社会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力量发展,排除B项;“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侧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整体的和平趋势,但材料聚焦亚非拉地区自身的主权捍卫与发展,并非“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逻辑,范畴不匹配,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毛笔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仰韶彩陶(局部)从彩陶上的图纹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近似毛笔的工具。 甲骨文“聿”(即笔)像以手持笔之形。有学者据此推断,殷商时期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 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笔(毛笔和毛笔套筒)将笔毛捆绑后整体纳入笔管,战国时期的这种制作工艺,奠定了我国古代毛笔的基本形制。
——整编自王熙林《毛笔的起源与发展》、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等
材料二 古今之事,非文莫详;文字之繁,非笔莫纪。毛笔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发挥着书写文章、传达思想的重要功能。毛笔的柔软性和灵活性使得书画家们得以挥洒自如,展现各种各样的笔法和风格,促进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隐含着对人们“仁、义、礼、智”的要求,被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
——摘编自高玉飞《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材料三 大美江城,笔墨生辉。近日,国家级书法展览首次落地武汉,专家学者以书法为媒,纵论楚文化的率真浪漫。市民、学生和书法名家面对面,开展了“汉上书风”系列活动,让城市浸润墨香,让身处其中的江城百姓共同感受文脉传承之美。
——摘编自《长江日报》
(1)指出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案】(1)
历史信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近似毛笔工具;殷商时期可能出现毛笔的雏形;战国时期楚笔制作工艺奠定古代毛笔基本形制,体现毛笔工艺的传承发展。
(2)
重要价值:毛笔是古代核心书写工具,承担文化传承功能;毛笔的特性推动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蕴含传统道德要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传承弘扬需立足历史脉络,依托文化载体挖掘价值,通过实践活动与创新形式拉近与大众距离,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让文化基因永续传承。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仰韶彩陶(局部)从彩陶上的图纹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近似毛笔的工具”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近似毛笔的工具;根据材料“甲骨文‘聿’(即笔)像以手持笔之形。有学者据此推断,殷商时期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可知,殷商时期可能出现毛笔的雏形;根据材料“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笔(毛笔和毛笔套筒)将笔毛捆绑后整体纳入笔管,战国时期的这种制作工艺,奠定了我国古代毛笔的基本形制。”可知,战国时期楚笔制作工艺奠定古代毛笔基本形制,体现毛笔工艺的传承发展。
【小问2详解】
重要价值:根据材料“毛笔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发挥着书写文章、传达思想的重要功能”可知,毛笔是古代核心书写工具,承担文化传承功能;根据材料“毛笔的柔软性和灵活性使得书画家们得以挥洒自如,展现各种各样的笔法和风格,促进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可知, 毛笔的特性推动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隐含着对人们“仁、义、礼、智”的要求,被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可知,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蕴含传统道德要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一展现毛笔从新石器到战国的发展脉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与传承脉络,是民族精神根基,需尊重历史、延续文化基因;根据材料二凸显毛笔作为“工具+艺术+道德”载体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依托文化载体(如毛笔、书法、非遗技艺等),深入挖掘其艺术审美、道德教化等内涵,激活文化生命力;根据材料三“汉上书风”系列活动等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社会活动(展览、赛事、研学)、教育普及(校园课程、非遗进校园)等方式,拉近文化与大众距离,增强文化认同;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可知,运用数字技术(线上展览、文化APP)、文创开发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与现代共振。
16. 【民生与伟大成就】
材料一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等法律,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生存状况大为改善。根据地政府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此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根据地政府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甲 在敌后根据地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创办中小学校,推行文字扫盲;改善公共卫生,预防疾病流行
乙 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甲、乙时期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建设与创造伟大成就的关系。
【答案】(1)措施:颁布土地法,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各类学校,培养干部和人才。
(2)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背景:日军侵略加剧,敌后根据地面临经济封锁和物资短缺;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团结地主和农民共同抗日。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背景:国共内战爆发,解放区需动员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然要求。
(3)关系: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力量、推动革命与建设的基础。具体史实: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改使农民获得土地,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温饱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新时代脱贫攻坚: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党的为民宗旨。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等法律,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可知,颁布土地法,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根据材料一“根据地政府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可知,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根据材料一“根据地政府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可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各类学校,培养干部和人才。
【小问2详解】
甲时期背景:根据材料二“在敌后根据地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甲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日军侵略加剧,敌后根据地面临经济封锁和物资短缺;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团结地主和农民共同抗日。乙时期背景:根据材料二“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知识可知,乙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内战爆发,解放区需动员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然要求。
【小问3详解】
关系: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可知,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力量、推动革命与建设的基础。具体史实:根据所学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改使农民获得土地,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根据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温饱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所学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可知,我国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党的为民宗旨。
17. 【变革与社会进步】
某校九年级学生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整理后,形成下表:
类别 时间 事件
中国历史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世界历史 14世纪—17世纪 文艺复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他们准备开展“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参与。
活动过程:
(1)依据表格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某一方面,围绕“变革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正确)
(2)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1)观点: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选择史实1:文艺复兴;史实2:新文化运动。
论述:14世纪—17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这一思想变革不仅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还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整体进步。1915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这一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综上所述,从文艺复兴到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的变革不仅打破了旧有的束缚,还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解析】
【小问1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思想解放打破旧观念束缚,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革新奠定基础,符合“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题。因此提炼观点是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小问2详解】
合理性:选择史实1:文艺复兴;史实2:新文化运动。围绕观点,结合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主张、影响等方面分析,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4世纪—17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这一思想变革不仅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还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整体进步。1915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这一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10页,两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答第Ⅰ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第Ⅱ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1. 在四川岷江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战国时期。它“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三者协调统一,造福千秋。材料介绍的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长城 D. 灵渠
2. 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马头鹿形金步摇,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步摇因其随着人的步伐一步一摇而得名,原本是两汉时期汉族妇女的头饰。鲜卑人南迁后,在与汉人的混居中,他们喜爱上了这种装饰物。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江南经济的开发
C. 民族之间的交融 D. 水陆交通的进步
3. 七年级开展“图说盛唐气象”活动,小路同学整理出一组图片,该组图片适合用于了解盛唐( )
曲辕犁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繁荣的社会经济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完善的科举制度
4. 班级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绘制出如下示意图。他们学习的是( )
A. 秦汉的国家治理 B. 隋唐的中外交流 C. 宋元的科技文化 D. 明清的小说戏曲
5. 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在“自强”“求富”中起步。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这得益于( )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戊戌变法的实行 C. 实业救国的推动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6. 毛泽东说:“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之所以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进步,是因为五四运动( )
A. 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推动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
7. 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 发动二次革命 B. 参加中共一大 C. 组织工人运动 D. 领导北伐战争
8.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后,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意志作战,渴了吃雪,饿了吞树皮。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英勇无畏,最后壮烈牺牲。这彰显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战英雄( )
A. 艰苦奋斗、精益求精 B. 勤俭节约、一丝不苟
C. 信念坚定、求真务实 D.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9.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一段令全国人民记忆深刻的讲话:“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这段讲话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
A. 筹备成立新中国 B. 进行抗美援朝 C. 实施“一五”计划 D. 完成三大改造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这表明新时代( )
A. 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B.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1 小史同学查阅《世界史·古代史编》,他关注了如下目录(部分),说明他想了解( )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 第一节…… …… 二、金字塔的建造 …… 第二节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 …… 五、《汉谟拉比法典》 六、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A. 雅典民主政治 B. 罗马法制建设 C. 古代亚非文明 D. 古代欧洲文明
12.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它将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 )
A. 促进了西欧庄园发展 B. 导致了租地农场出现
C. 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3. 某班学生在前置学习过程中,查找到这些史料。它可以佐证( )
领域 概况
人口 1700—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达到3.9亿
城市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801年—1851年,巴黎人口猛增近50万
教育 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A.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B.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C. 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一些国家和地区作出了不懈努力。根据某同学绘制知识结构图,推断他学习的是( )
A.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B.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D.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5. 【毛笔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仰韶彩陶(局部)从彩陶上的图纹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近似毛笔的工具。 甲骨文“聿”(即笔)像以手持笔之形。有学者据此推断,殷商时期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 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笔(毛笔和毛笔套筒)将笔毛捆绑后整体纳入笔管,战国时期的这种制作工艺,奠定了我国古代毛笔的基本形制。
——整编自王熙林《毛笔的起源与发展》、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等
材料二 古今之事,非文莫详;文字之繁,非笔莫纪。毛笔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发挥着书写文章、传达思想的重要功能。毛笔的柔软性和灵活性使得书画家们得以挥洒自如,展现各种各样的笔法和风格,促进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隐含着对人们“仁、义、礼、智”的要求,被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
——摘编自高玉飞《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材料三 大美江城,笔墨生辉。近日,国家级书法展览首次落地武汉,专家学者以书法为媒,纵论楚文化的率真浪漫。市民、学生和书法名家面对面,开展了“汉上书风”系列活动,让城市浸润墨香,让身处其中的江城百姓共同感受文脉传承之美。
——摘编自《长江日报》
(1)指出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16. 【民生与伟大成就】
材料一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等法律,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生存状况大为改善。根据地政府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此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根据地政府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甲 在敌后根据地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创办中小学校,推行文字扫盲;改善公共卫生,预防疾病流行
乙 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甲、乙时期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建设与创造伟大成就的关系。
17. 【变革与社会进步】
某校九年级学生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整理后,形成下表:
类别 时间 事件
中国历史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世界历史 14世纪—17世纪 文艺复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他们准备开展“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参与。
活动过程:
(1)依据表格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某一方面,围绕“变革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正确)
(2)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