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北师大版
专项03 判断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
2.89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890万。( )
3.由5个百万、2个万、8个百组成的数是520800。( )
4.0和1都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
5.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小的七位数多9000000。( )
6.写数时,“六亿八千零四十二万零五十”应写出4个0。( )
7.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8.在表示数的时候,“0”可以用来占位。( )
9.数字8048中的两个8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 )
10.200080读作二千零八十。( )
11.若3□583“四舍五入”到万位是4万,□中最小可以填5。( )
12.八位数可能比七位数小。( )
13.由2个亿,5个百万和3个十组成的数是25000030。( )
14.由2个亿,5个百万和3个千组成的数是25003000。( )
15.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 )
1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大于零的。( )
17.如果甲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1万,乙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0万,那么甲数一定大于乙数。( )
18.由4个亿、3个十万和5个百组成的数是400300500。( )
19.如果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为2万,那么这个数最小是15000。( )
20.100粒大米大约重3克,按照这样的标准估一估,300千克的大米大约1000万粒。( )
21.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画线部分是精确数。( )
22.5、0、4、7这些数都是自然数。( )
23.606006中每一个0都要读出来。( )
24.读30020506时要读出三个零。( )
25.94999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100000。( )
26.把10厘米长的线段向一端延长1万厘米,得到的就是一条射线。( )
27.三个角恰好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三个角都是锐角。( )
28.从3点整到3点半,钟面上分针旋转形成的角是180°。( )
29.角的两边画得越短,角就越小。( )
30.没有比1°的角更小的角了。( )
31.一个钝角减去一个锐角的差一定是一个锐角。( )
32.小明画了一条长30厘米的直线,它的一半长15厘米。( )
33.三角板上的直角比数学书上的直角小。( )
3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连线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
35.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35°的角。( )
36.大于锐角而小于平角的角是钝角。( )
37.一个正方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只有两组。( )
38.在一条射线上截取一段长5厘米的线段,这条射线的长度就减少5厘米。( )
39.过平面上两点可以画两条直线。( )
40.线段和射线都有两个端点。( )
41.周角>直角>平角。( )
42.6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是平角,它的度数是180°。( )
43.小军用直尺画了一条长3厘米的直线。( )
44.3个直角=1个平角。( )
45.同一平面内,点到直线可以画无数条线段。( )
46.射线有两个端点,将它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
47.平行线一直延伸到远方就会有一个交点。( )
48.淘气在纸上画了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
49.线段和射线有一定的长度,直线没有长度。( )
50.只有89个钝角。( )
51.一个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个两位数,积的中间一定有0。( )
52.不计算,317×29的积是四位数。( )
53.计算器上的CE键的作用是清除刚输入的数。( )
54.用计算器计算,不会出错。( )
55.140×15的积只有1个0。( )
56.乘数的中间有0,积的中间一定也有0。( )
57.在估算298×51时,可以把51看作60,把298看作300。( )
58.一个皮球19元,张叔叔准备买200个,大约需要4000元。( )
59.计算器的“ON”是开机键。( )
60.计算567×39的竖式中的5×3表示500×30。( )
61.一个皮球19元,张叔叔准备买200个,大约需要4000元。( )
62.20□×35=7000+140,可知□的数是4。( )
63.若□65×33的积是五位数,则□里最小填4。( )
64.在使用计算器时,如果发现输入的数据不正确,需要使用OFF键清除错误。( )
65.的积的末尾没有0。( )
66.的积大约是2700。( )
67.一台空气炸锅285元,买16台这样的空气炸锅,准备4500元够。( )
68.计算208×39时,可直接用28×39计算结果,“208”中间的“0”可以忽略不计。( )
69.240×50的积的末尾有两个零。( )
70.每个计算器上都只有1个关机键。( )
71.要使□35×24的积是五位数,□里最小填5。( )
72.三位数乘两位数4△6×□2的积一定是五位数。( )
73.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
74.算式68×59的计算结果一定比4200大。( )
75.一个旅游团27人去青海湖游玩,门票每人99元,大约需要准备2700元买门票。( )
76.算式[9×(125-97)]÷7去掉中括号,不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
77.19+81-19+81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为(19+81)-(19+81)=0。( )
78.算式去掉括号后,运算顺序不发生改变。( )
79.12个35相加的和等于12×35的积。( )
80.64+78=78+64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
81.一份羊肉泡馍25元,一家泡馍馆昨天卖出114份泡馍,该泡馍馆昨天卖泡馍共收入2850元。( )
82.简便计算49+25+51=25+(49+51),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83.计算24×(27-19)÷16,应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
84.计算68×99可以写成68×100-1,它们的计算结果相等。( )
85.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
86.小虎在计算20×(25+4)时,没有看到括号,按20×25+4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小。( )
8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88.246+72=72+246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
89.只要是两个数相乘,就一定无法使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 )
90.可以简便计算为(64+36)-(64+36)=0。( )
91.65+29+35=29+(65+35)这一步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
92.算式48×4-75÷5中的乘法和除法可以同时计算。( )
93.将72-5=67,95-67=28,420÷28=15 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20÷[95-(72-5)]=15。( )
94.25×(4×37)=(25×4)×3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95.1000-723也可以用999-723+1的方法计算。( )
9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
97.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
98.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
99.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
100.25×33×4的计算结果和25×4×33的计算结果相等。( )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分析】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如“十”与“百”、“千”与“万”)之间的进率是十。但若两个计数单位不相邻(如“十”与“千”),进率为10×10=100。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数位顺序表,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但题目中未限定“相邻”,因此存在非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不为十的情况。例如,“十”与“千”的进率为1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
【分析】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需将末尾的4个0去掉,并加上“万”字。据此将原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再与题目给出的数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正误。
【解析】89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去掉末尾的4个0,得到8900,再加“万”字,即8900万。题目中写成890万,少了一个0,因此错误。
故答案为:×
3.×
【分析】根据数位顺序表,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5个百万对应百万位上的是5,2个万对应万位上的是2,8个百对应百位上的是8,其余数位用0补足。需验证题目中的数是否符合这一规则。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由5个百万可知,百万位是5;2个万对应万位是2;8个百对应百位是8。其他未提及的数位(十万位、千位、十位、个位)均用0补足。因此组成的数应为:5(百万位) 0(十万位) 2(万位) 0(千位) 8(百位) 0(十位) 0(个位),即5020800。题目中给出的数是5208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
【解析】自然数是指用以计量事物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包括0、1、2、3……。因此,0和1都属于自然数。由于自然数从0开始依次递增,最小的自然数是0。题目中的两个陈述均正确。
故答案为:√
5.√
【分析】最小的八位数是10000000,最小的七位数是1000000,计算它们的差值即可判断正误。
【解析】最小的八位数为10000000,最小的七位数为1000000。
两者之差为:10000000-1000000=9000000
即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小的七位数多9000000。
故答案为:√
6.√
【分析】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通过逐级分析亿级、万级和个级的组成,统计其中0的个数。
【解析】六亿八千零四十二万零五十写作680420050,应写出4个0。
故答案为:√
7.√
【分析】整数和小数的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均为10。例如,整数的个位与十位进率是10,小数的十分位与百分位进率也是10。
【解析】在十进制计数法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例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所以,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均为10,因此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
【分析】根据题意,在十进制计数法中,用“0”占位是基本规则。当某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时,需要用“0”占据该位置,以确保其他数字的正确位值。例如:205中的“0”表示十位上没有数,起到占位作用。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在表示数的时候,“0”在表示数时可以用于占位,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
【分析】数位顺序表从右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等都是计数单位。某个数位上的数字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据此分析再判断。
【解析】8048中的第一个“8”在千位上,表示8个千,即8000,第二个“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即8。两个“8”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不同,因此它们表示的意义不相同。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0.×
【分析】大数的读法:先将大数从右往左按四个数字为一级依次分为个级,万级,亿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都先按个级读法来读再在末尾添上“亿”或“万”,每一级开头和中间的“0”都要读,不管连续出现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200080读作二十万零八十,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1.√
【分析】根据整数的近似数,一个五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是4万,万位上是3,则千位上的数需要向万位进1,□≥5,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35583≈4万
若3□583“四舍五入”到万位是4万,□中最小可以填5。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2.×
【分析】根据自然数的位数比较规则,位数多的数一定大于位数少的数。八位数的最小值为10000000,七位数的最大值为9999999,因此所有八位数都比七位数大。
【解析】在自然数范围内,八位数的最小值是10000000,而七位数的最大值是9999999。因为10000000 > 9999999,所以任意一个八位数都大于所有七位数。因此,八位数不可能比七位数小。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3.×
【分析】根据数位和计数单位,2个亿对应亿位上的2,5个百万对应百万位上的5,3个十对应十位上的3,其余数位均为0。需将各部分数值正确组合后验证是否等于25000030。
【解析】2个亿写作200000000,5个百万写作5000000,3个十写作30。将三者相加:
200000000+5000000=205000000
205000000+30=205000030正确结果应为205000030,而题目中的数是25000030,数值不符。
故答案为:×
14.×
【分析】根据对整数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认识,2个亿则亿位上是2,5个百万则百万位上是5,3个千则千位上是3,大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据此写出这个数判断即可。
【解析】由2个亿,5个百万和3个千组成的数是2050030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
【分析】自然数是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从0开始,依次为0、1、2、3…,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因为任意一个自然数加1后都会得到一个更大的自然数。
【解析】根据自然数的定义,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存在最大的自然数。虽然999999999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数,但在这个数的基础上加1,可以得到1000000000,它仍然是自然数。因此,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6.×
【分析】根据自然数的意义,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题目中的陈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大于零的”与自然数包含0的事实矛盾,因此题目说法不正确。
【解析】自然数的定义为非负整数,即0,1,2,3…,由于0是自然数,而0不大于零,因此存在自然数不满足“大于零”的条件。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7.√
【分析】甲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1万,则甲数如果是“五入”后为21万,甲数最小为205000。如果甲数是“四舍”后为21万,甲数最大为214999;乙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0万,则乙数如果是“四舍”后为20万,乙数最大为204999。乙数如果是“五入”后为20万,乙数最小为195000。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甲数最大为214999,最小为205000;乙数最大为204999,最小为195000。205000>204999,甲数最小值比乙数最大值大,所以甲数一定大于乙数。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8.√
【分析】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如下: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 亿位 百 亿位 十 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 位 个 位
计数单位 …… 千 亿 百 亿 十 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由题意得,一个数由4个亿、3个十万和5个百组成,那么这个数的亿位上是4,十万位上是3,百位上是5,其余数位上是0,即这个数是400300500。
【解析】由分析得,由4个亿、3个十万和5个百组成的数是40030050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9.√
【分析】根据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规则,近似到万位时,需观察千位上的数字。若千位数字≥5,则向万位进1;若千位数字≤4,则舍去。题目中近似数为2万,说明原数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15000且小于25000的数,因此最小值为15000。
【解析】用四舍五入法将某数近似到万位为2万,要使这个数最小,则说明该数的千位数字必须≥5,进1才取得的近似数,同时万位为1。因此,该数的最小值为15000。
故答案为:√
20.
√
【分析】根据题意,已知100粒大米重3克,需估算300千克的大米对应的粒数。首先将300千克转换为克,再计算总克数中包含多少个3克,每个3克对应100粒,最后将结果转换为“万粒”单位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解析】300×1000=300000
300千克=300000克
300000÷3=100000(个)
100000×100=10000000(粒)
10000000粒=1000万粒。
因此,300千克的大米大约有1000万粒,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
【分析】精确数是指准确无误的数,而近似数则是与实际接近的数,通常带有“多”“余”“约”等字。题目中“五千多年”的“多”表示超过五千年但不确定具体数值,属于近似数。
【解析】根据数学定义,精确数是完全准确的数,如“5本书”。近似数则是大约的数,常用“多”“大约”等词修饰。题干中“五千多年”的“多”说明该数并非精确值,而是近似数。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2.√
【分析】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解析】由分析得:5、0、4、7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因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3.×
【分析】根据整数的读法规则,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分析606006的各个数位,判断每个0是否需要读出。
【解析】606006读作:六十万六千零六。万位的0位于万级末尾,不需读出;百位和十位的0属于个级中间连续的两个0,只读一个零。因此并非每个0都读出。
故答案为:×
24.√
【分析】根据整数的读法规则,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将30020506分级后,分析每一级中0的位置,判断需要读出几个零。
【解析】30020506读作:三千零二万零五百零六,共读出三个零。
故答案为:√
25.×
【分析】通过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要对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若小于5则直接舍去,若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进一位,并加上“万”字;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94999的千位是4,4<5,因此舍去万位后的所有数字,则94999≈90000,所以约等于90000,而不是1000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6.×
【分析】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将线段向一端延长1万厘米后,1万=10000,总长度为(10+10000)厘米,仍为有限长度,因此得到的是线段而非射线;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1万=10000
10+10000=10010(厘米)
那么把10厘米长的线段向一端延长1万厘米,得到的还是线段,而不是射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7.×
【分析】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的度数等于90°,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平角的度数为180°。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由图可知,这三个角可能都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还有可能是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8.√
【分析】分针每小时旋转360°,360°÷60=6°,每分钟旋转6°。从3点整到3点半,分针走了30分钟,旋转角度为30×6°=180°,因此形成的角是180°。
【解析】分针每分钟旋转的角度为:360°÷60=6°。
从3点整到3点半,经过30分钟,分针旋转的角度为:30×6°=180°。
因此,钟面上分针旋转形成的角是18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9.×
【分析】角的大小由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根据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此边的长度不影响角的大小。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角的边的长短是人为绘制的,不会改变角本身的度数。题目中认为边越短角越小,混淆了边的长度与角大小的关系,因此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0.×
【分析】根据角的度量单位定义,1°是将一个圆周平均分成360份,每份为1°。但数学上角的大小可以无限细分,例如0.5°或更小的角均存在。因此,题目中“没有比1°的角更小的角”这一说法错误。
【解析】角的度数可以小于1°,例如:将1°的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0.5°,比1°的角小。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1.×
【分析】钝角是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锐角是小于90°的角。钝角减去锐角的差可能为锐角、直角或钝角,因此结论不一定成立。
【解析】例如:①钝角为100°,锐角为30°,差为70°(锐角);
②钝角为150°,锐角为60°,差为90°(直角);
③钝角为170°,锐角为20°,差为150°(钝角)。
一个钝角减去一个锐角的差不一定是一个锐角。
故答案为:×
32.×
【分析】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无法测量其长度。线段是有限长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题目中提到的“长30厘米的直线”不符合直线的定义,因此判断其一半长度是否正确的前提不成立。
【解析】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具体长度。小明画的“长30厘米的直线”实际应为线段,线段才有确定的长度。由于直线本身没有长度,因此“它的一半长15厘米”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描述应为“小明画了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它的一半长15厘米”。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3.×
【分析】角的大小由两边张开的大小决定,与边的长度无关。直角是90°,无论出现在哪里,度数都相同。
【解析】根据角的定义,直角的大小都是90°,与所在物体无关。三角板和数学书上的直角都是90°,因此大小相等。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4.×
【分析】根据数学定义,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题目中“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连线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但需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特指垂线段的长度。题目未明确是否为垂线段,因此描述不准确。
【解析】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的长度才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题目中“连线的长度”指任意两点间的连线,没有说明是垂线段,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5.√
【分析】一副三角尺包含两个直角三角板,角度分别为45°、45°、90°和30°、60°、90°。通过将两个三角尺的角的度数相加,可以拼出135°的角。
【解析】将90°的角(来自三角尺)和45°的角(来自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得到90°+45°=135°。因此,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35°的角,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6.
×
【分析】根据角的分类,锐角是小于90°的角,钝角是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直角等于90°,平角等于180°,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知:
大于锐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包括90°的直角和钝角,但直角不属于钝角。
故答案为:×
37.×
【分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由图可知,在一个正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正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都互相垂直,所以一共有四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解析】由分析得,一个正方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有四组。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8.
×
【分析】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无法度量长度。在射线上截取5厘米的线段,只是以射线的端点为起点取一段有限长度的线段,但射线剩余部分仍无限延伸,总长度不变。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一条射线上截取一段长5厘米的线段,剩余部分仍无限延伸,所以射线的总长度没有变化,原题表达错误。
故答案为:×
39.×
【分析】根据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过平面上两个不同的点,只能画出一条唯一的直线,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解析】过平面上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是直线的基本性质。题目中可以画两条直线的结论与这一性质矛盾。
故答案为:×
40.×
【分析】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据此判断。
【解析】由分析得,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1.×
【分析】周角为360°,直角为90°,平角为180°。据此解答。
【解析】因为:360°>180°>90°,即周角>平角>直角。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2.√
【分析】钟面上每个大格的度数是30°。6时整,时针和分针相差6个大格,用格子数×每格表示的度数,求出角的度数,与平角进行比较,平角=180°。据此判断。
【解析】6时整,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两针之间有6个大格。每个大格30°,因此角度为6×30°=180°,是平角。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3.×
【分析】根据直线的定义,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因此无法度量其长度。直线是无限长的,不可度量,只能画出表示直线的部分,但无法确定具体长度。
【解析】由分析得:直线不可度量,题目中提到的“3厘米的直线”与直线的特性矛盾。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4.×
【分析】根据角的分类知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计算3个直角的度数总和,再与1个平角的度数进行比较即可判断。
【解析】1个直角是90°,3个直角是,1个平角是180°,270°≠180°,所以3个直角不等于1个平角,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5.√
【分析】根据直线的基本性质,在平面内,直线由无数个点组成。若给定一点和一条直线,连接该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即可形成一条线段。由于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因此可以画出无数条这样的线段。
【解析】在平面内,直线上的点有无数个。将给定点分别与直线上每一个点连接,形成的线段数量与直线上的点数一致,即无数条。
故答案为:√
46.×
【分析】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射线无法测量;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据此来解答。
【解析】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能向没有端点的一端无限延伸。因此题目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
47.×
【分析】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线互相平行。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由图可知,平行线一直延伸到远方都不会有交点。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8.√
【分析】根据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解析】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可以测量。
题目中明确指出线段的长度为10厘米,因此描述正确。
故答案为:√
49.×
【分析】根据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伸,也没有长度。
【解析】由分析得:线段有长度,射线和直线没有确定的长度。题目中线段和射线都被认为有长度,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
50.×
【分析】钝角是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钝角的定义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那么有无数个钝角,而不是89个;因此,题目中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1.×
【分析】通过举例验证如:105 × 15,若三位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没有0,则结论不成立。
【解析】假设三位数为105,两位数为15,计算得:
105 × 15 = 1575
积为1575,中间两位是7和5,没有0。
故答案为:×
52.√
【分析】通过估算确定积的范围。将317近似为300,29近似为30,得300×30=9000,而9000为四位数,因此积为四位数。
【解析】将317近似为300,29近似为30,则300×30=9000。
由于317>300且29<30,所以317×29的积一定大于9000,所以317×29的积是四位数。
故答案为:√
53.√
【分析】计算器上的CE键的功能是清除当前输入的数字,但不会影响之前的运算或已存储的数据。题目中清除刚输入的数符合CE键的实际作用。
【解析】根据计算器功能定义,CE键用于清除当前输入错误的数值,例如:若输入“123”后按CE键,则“123”被清除,但之前的运算步骤保留。
故答案为:√
54.×
【分析】计算器虽然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但若输入错误数字、符号或运算顺序错误,结果也会出错。
【解析】使用计算器时,若输入的数字或运算符号有误,或未正确使用运算顺序(如未加括号),计算结果将不正确。例如,计算3+5×2时,若错误输入为(3+5)×2,结果会由13变为16。因此,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可能出错。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5.×
【分析】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将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先按此方法计算出140×15,再判断有几个0。
【解析】140×15的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14×15,14×15=210,再在积的末尾再加1个0,为2100,所以140×15=2100,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
56.×
【分析】乘数中间有0时,积的中间是否有0取决于进位情况。若另一个乘数与中间0的位置相乘时产生进位,可能导致积的中间没有0。
【解析】例如:
102×40=4080(积中间有0)
102×50=5100(积中间没有0)
因此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7.
×
【分析】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通常采用四舍五入法把乘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51的个位是1,更接近50;298的个位是8,更接近300;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298×51≈300×50=15000
所以,在估算298×51时,可以把51看作50,把298看作3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8.√
【分析】把一个皮球的价格估计成整十的数,乘200求出大约需要的钱数,进而确定购买200个皮球大约需要的费用。
【解析】19×200≈20×200=4000(元)
所以,一个皮球19元,张叔叔准备买200个,大约需要4000元。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9.√
【分析】计算器上的开机键是“ON”,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ON”是开机键,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据此解答。
【解析】用竖式计算567×39时,5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即500。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即30。所以竖式中的5×3实际表示500×3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1.√
【分析】将单价19元近似看作20元,计算200个的总价,用20乘200即可判断估算是否合理。
【解析】19≈20
20×200=4000(元)
所以大约需要4000元。
故答案为:√
62.√
【分析】根据题意,将右边的7000与140相加得到7140,再将□=4代入原式计算验证是否等于7140。
【解析】7000+140=7140
□=4代入得204×35=7140
所以□的数是4。
故答案为:√
63.×
【分析】在算式□65×33中,□里可以填1~9,可以用乘法分别算出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找出满足题意的填法即可。据此解答。
【解析】在算式□65×33中,如果□里填1,165×33=5445,积是四位数。
如果□里填2,265×33=8745,积是四位数。
如果□里填3,365×33=12045,积是五位数。
综上所述,若□65×33的积是五位数,则□里最小填3。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4.×
【分析】计算器的清除键是AC或CE,OFF键的作用是关闭计算器。输入错误时应使用AC或CE清除,而非关闭电源。
【解析】在使用计算器时,若输入数据错误,应通过AC(全部清除)或CE(清除当前输入)键修正。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5.×
【分析】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求出126×15的乘积,再判断积的末尾是否有0。
【解析】126×15=1890
积为1890,末尾有1个0。
故答案为:×
66.√
【分析】将两个因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通过估算的方法判断乘积的大致范围。
【解析】89接近90,31接近30,因此估算为90×30=2700。因此判断正确。
故答案为:√
67.×
【分析】用单价乘数量求出总价,再与准备的金额比较即可判断。
【解析】285×16=4560(元)
4560>4500
准备4500元不够。
故答案为:×
6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再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若三位数中间有0,仍需按位相乘,不可忽略。
【解析】计算208×39时,正确步骤如下:
用个位9乘208:208×9=1872
用十位3乘208(即208×30):208×3=624,补0后为6240
将两次结果相加:1872+6240=8112若忽略208中间的0,变为28×39=1092,结果明显错误。因此中间的“0”不可忽略。
故答案为: ×
69.×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因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加几个没有参加运算的0;先计算出算式的积,再作解答。
【解析】240×50=12000,积的末尾有三个零,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0.√
【分析】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器通常设计为仅有一个关机键(如OFF键),且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计算器多为基础型号,符合这一特征。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每个计算器上都只有1个关机键。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1.×
【分析】在算式□35×24中,□里可以填1~9,可以用乘法分别算出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找出满足题意的填法即可。
【解析】在算式□35×24中,如果□里填1,135×24=3240,积是四位数。
如果□里填2,235×24=5640,积是四位数。
如果□里填3,335×24=8040,积是四位数。
如果□里填4,435×24=10440,积是五位数。
综上所述,要使□35×24的积是五位数,□里最小填4,而不是5。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2.×
【分析】三位数4△6的最小值为406(当△=0时),两位数□2的最小值为12(当□=1时)。计算的结果,据此判断。
【解析】当△=0时,三位数为406;当□=1时,两位数为12。
406×12=4872
4872是四位数,原题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
73.×
【分析】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应乘这个数。此题中两个因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即两个因数都乘10,那么积应乘100。
【解析】10×10=10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4.×
【分析】将68和59分别估算为较大的整十数70和60,乘积为4200。由于两个乘数都被估大,实际结果必然小于4200。
【解析】68×59≈70×60=4200。
将68估成70,估大了2;将59估成60,估大了1。两个乘数均被高估,因此实际乘积小于42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5.√
【分析】根据题意,用旅游团的人数乘门票为每人99元,把门票钱估计为每人约100元,求出27人购买门票大约需要的钱数,即可解答。
【解析】
(元)
因此大约需要准备2700元买门票。原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76.√
【分析】原算式为[9×(125-97)]÷7,去掉中括号后变为9×(125-97)÷7。[9×(125-97)]÷7,先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算中括号内的乘法,最后算除法;9×(125-97)÷7,先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9×(125-97)]÷7
=[9×28] ÷7
=252÷7
=36
即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中括号中的乘法,最后计算除法。
9×(125-97)÷7
=9×28÷7
=252÷7
=36
去掉中括号后: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乘法,最后计算除法。
两者运算顺序均为先括号、再乘、最后除,未发生改变,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7.×
【分析】原式中的运算顺序和符号被错误地改变,导致结果错误,应该根据带符号搬家,将算式19+81-19+81变成19-19+81+81,然后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将算式19-19+81+81变成(19-19)+(81+81),最后按顺序计算即可。
【解析】19+81-19+81
=19-19+81+81
=(19-19)+(81+81)
=0+162
=162
19+81-19+81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为(19-19)+(81+81)=162。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8.√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原算式为(25×5)-(125÷5),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再算小括号里的除法,最后计算减法;
去掉括号后算式变为25×5-125÷5,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计算减法。
算式去掉括号后,运算顺序不发生改变。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9.√
【解析】12个35相加的和是35+35+…+35(共12次),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写成35×12,根据乘法交换律35×12=12×35,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12个35相加的和等于12×35的积。
【分析】根据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12×35=35×12=420
12个35相加的和可以表示为35×12,这与12×35的积相等。
故答案为:√
80.×
【分析】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64+78=78+64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64+78=78+64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1.√
【分析】根据题意,已知每份羊肉泡馍25元,卖出114份,求总收入是否正确,需计算25×114的结果是否等于2850元,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b+a×c进行简便计算。
【解析】25×114
=25×(100+10+4)
=25×100+25×10+25×4
=2500+250+100
=2850(元)
该泡馍馆昨天卖泡馍共收入2850元。
故答案为:√
82.√
【分析】计算49+25+51时,先将25与49的位置交换,再运用加法结合律将49和51结合相加,因此同时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解析】简便计算49+25+51=25+(49+51),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故答案为:√
83.√
【分析】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据此解答。
【解析】在算式24×(27-19)÷16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4.×
【分析】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计算68×99时,可以把99看成(100-1),然后再按照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可。
【解析】68×99
=68×(100-1)
=68×100-68×1
=6800-68
=6732
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5.√
【分析】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从中可以看出,先把因数25和8交换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再把125和8相乘,运用了乘法结合律。据此解答。
【解析】125×25×8
=125×8×25
=1000×25
=25000
所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6.√
【分析】20×(25+4)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a+b)×c=a×c+b×c去掉括号后是20×25+20×4,而20×25+4,不同的部分是20×4与4,那么20×4=80>4,所以20×25+4<20×(25+4)。
【解析】20×(25+4)=20×25+20×4,20×4=80>4,所以20×25+4<20×(25+4)。
小虎在计算20×(25+4)时,没有看到括号,按20×25+4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小。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7.×
【分析】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第三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b+a×c。
【解析】□×(☆+△)=□×☆+□×△,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8.√
【分析】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据此解答。
【解析】题目中的等式246+72=72+246,两个数的位置互换了,但是结果没有变,都是318,这正好符合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所以246+72=72+246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故答案为:√
89.×
【分析】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根据题意,两个数相乘,有时可以把其中一个数看作两个数的积,或者两个数的和或差,这时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或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据此举例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举例如下:
32×25
=8×4×25
=8×(4×25)
=8×100
=800
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所以,两个数相乘,可能使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0.×
【分析】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计算出64+36-64+36的结果,看是否得0即可判断。
【解析】64+36-64+36
=(64-64)+36+36
=0+36+36
=36+36
=72
(64+36)-(64+36)
=100-100
=0
则不可以简便计算为(64+36)-(64+36)。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1.×
【分析】65+29+35运用加法交换律变为29+65+35,再运用加法结合律变为29+(65+35)。
【解析】65+29+35
=29+65+35
=29+(65+35)
=29+100
=129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2.√
【分析】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在48×4-750÷5中,因为没有括号,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减法,而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所以乘法和除法可以同时计算。
【解析】由分析得,算式48×4-75÷5中的乘法和除法可以同时计算。
故答案为:√
93.√
【分析】先求72减5的差,再求95减差的差,最后用420除以95减差的差,综合算式里72-5要用小括号括起来,再把95-(72-5)用中括号括起来,据此列综合算式即可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将72-5=67,95-67=28,420÷28=15 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20÷[95-(72-5)]=15,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4.√
【分析】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即a×b×c=a×(b×c);由此判断。
【解析】根据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可知:
25×(4×37)=(25×4)×37,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5.√
【分析】将被减数写成(999+1),再根据加法交换、结合律进行计算。
【解析】1000-723=999+1-723=999-723+1
故答案为:√
96.√
【分析】两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多个数相加,同样适用于加法交换律,依此解答即可。
【解析】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7.×
【分析】加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所得的和不变,式子中的运算符号只有加号,据此来解答。
【解析】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原题干不对。
故答案为:×
98.√
【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解析】例如:45×102=4590
102×45=4590
即45×102=102×45,
因此,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故原题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9.×
【分析】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a+b)+c=a+(b+c)是加法的结合律,据此解答。
【解析】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题干错误。
故答案为:×
100.√
【分析】乘法交换律的特点是三个数相乘,交换任意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依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可知,25×33×4=25×4×33,因此25×33×4的计算结果和25×4×33的计算结果相等。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