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北师大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北师大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8 16: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北师大版
专项04 计算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直接写出得数。
220×10= 50×11= 302×30= 15×20=
332×3= 150×4= 60×800= 40×25=
2.直接写出得数。
700×90= 40×110= 23×300=
50×600= 200×41= 250×40=
3.直接写出得数。
80×900= 210×40= 700×11= 103×20=
15×300= 657×10= 32×200= 140×12=
4.直接写出得数。
3000+2000= 11×16= 40×15= 40×30=
9000-5000= 700×5= 125×8= 25×12=
5×24= 231×3= 17×50= 35×35=
5.直接写出得数。
302×7= 150×40= 50×400= 200×51=
198×21≈ 407×31≈ 911×49≈ 99×319≈
6.直接写出得数。
230×30= 205×40= 125×80= 503×72≈
110×70= 491×0= 300×18= 102×68≈
7.直接写出得数。
24×50= 205×6= 460×20= 101×90=
602×89≈ 407×51≈ 554×21≈ 395×82≈
8.直接写出得数。
30×12= 234×20= 25×4×21= 198×30≈
101×30= 83万+12万= 190×60×0= 39×22≈
9.直接写出得数。
120×30= 400×50= 110×20= 330×30=
600×70= 80×900= 130×20= 110×70=
10.直接写出得数。
700×8= 30×250= 620+14= 162×99≈
140+37= 120×80= 95+5= 69×103≈
11.直接写出得数。
30×600= 11×700= 101×60=
130×20= 301×29≈ 99×48≈
12.直接写出得数。
140×20= 25×60= 0×109= 150+30=
490÷7= 15×3×4= 1000-554= 20×6÷20=
13.直接写得数。


14.直接写出得数。
9×308= 650÷5= 99×48×0= 792×49≈
750-52= 428÷7≈ 25×8+176= 2万-15000=
15.直接写得数。
130×40= 240×5= 70×50= 400÷8=
56×300= 560÷7= 600×15= 152万-87万=
16.直接写出得数。
180×40= 110×90= 125×80= 101×45=
602×30= 0×230= 400×30= 208×20=
17.直接写出得数。
73+37= 250×5= 30×40= 203×19≈
54-45= 102×5= 370×2= 57×63≈
18.直接写出得数。
40×12= 93÷3= 400×80= 125×80=
25×40= 303×6= 2800÷7= 816÷4=
895×29≈ 501×62≈ 518×22≈ 902×99≈
19.直接写得数。
220×20= 500÷100= 25×40= 560÷7=
125×8= 190×30= 88÷22= 800×0=
50×50= 9×5+52= 7×180= 30×20=
20.直接写数对又快。
18×5= 30×24= 405×8= 480+120÷5=
50×40= 125×80= 303×29≈ 200÷5×4=
21.用竖式计算。
672×82= 306×27= 140×13=
22.列竖式计算。
59×13= 203×32= 457×57=
23.列竖式计算。
202×83= 123×58= 47×342=
567×48= 650×28= 468×25=
24.用竖式计算。
116×23= 208×17= 320×35=
43×215= 190×26= 409×21=
25.列竖式计算。
290×31= 15×228= 480×90=
28×316= 162×26= 108×49=
26.列竖式计算。
82×17= 307×26= 480×24=
27.用竖式计算。
204×15= 88×320= 239×54=
28.用竖式计算。
426×25= 708×49= 380×45=
29.用竖式计算。
820×26= 309×54= 137×19=
30.列竖式计算。

31.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643×54= 902×79= *870×16=
32.用竖式计算。

33.列竖式计算。
107×35= 64×120= 180×27= 507×43=
34.用竖式计算。
407×18= 520×24= 931×56=
35.用竖式计算。
370×28= 406×54= 218×36=
36.用竖式计算。
58×203= 14×670= 23×324=
37.用竖式计算。
912×25= 473×28= 26×130= 108×24=
38.列竖式计算。
258×16= 302×47= 180×25=
39.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02×23= 432×50= ※743×26=
40.列竖式计算。
208×32= 364×13= 76×120=
430×23= 513×41= 807×52=
4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2-168-132 12×[(38+127)÷5] 138÷[150-(321-177)]
4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2×48 169×23-69×23 350+185+115+750
43.脱式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运算。
751-339+61 199-8×24
523+325+177+75 125×[(27+45)÷9]
4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46+39+54+61 125×71×80
63÷[(132-78)÷6] 15×(212÷4)+138
45.认真算一算。
227+494+173 7+25×4÷5 80÷[2×(21-17)]
46.认真算一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97+326+103 120-88÷8×4 640×[72÷(172-166)]
47.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48.仔细算一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58+327+273 210×[(314+136)÷5]
49.认真算一算。
227+494+173 7+25×4÷5 80÷[2×(2117)]
50.算一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5×32×125 317×71-317+317×30 9998+998+98+8+8
12×808 123×102-246 329+152+71+348
52.脱式计算。
①408×12+265 ②820-25×24 ③469÷(205-198)×350
53.计算下面各题。
(1) (2) (3)
54.算一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5.认真算一算。
780-240÷(30-26) 247+369+153+231 137×[(25+35)÷2]
56.算一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3+91)+87 44+136+64
81+43+119+257 5×15×2
57.按运算顺序计算下列各题。


58.观察下面算式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59.能简算的要简算。
196+119+104+81 25×16+312÷3 810+(65-56)×8
60.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46+177+254 25×9×4
17+165+35+83 15×[(201-169)÷4]
61.求下列各角的度数。已知∠2=55°,求∠1和∠3。
62.已知∠4=50°,求∠1、∠2、∠3的度数。
63.求下列各角的度数。已知,求。
64.如图,已知∠1=35°,计算∠2和∠3的度数,再比较∠2和∠3的大小。
65.如图,已知∠1=35°,求∠2和∠3的度数。
66.如图,已知∠1=55°,求∠2,∠3的度数。
67.如图,已知计算和的度数;再比较和的大小。
68.像这样用两个三角板拼出的角是多少度?
69.如图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成的,∠1=58°,求∠2,∠3的度数。
70.如图,已知∠2=26°,请你求出∠1、∠3、∠4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不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71.∠1=28°,∠2=?
72.如图,已知∠1十∠2=∠2+∠3=90°,∠1=30°,求∠3的度数。
73.求∠1、∠2的度数。
74.∠1=35°,求∠2,∠3和∠4。
75.∠2=50°,求∠1,∠3和∠4。
76.如图,已知∠1 = 50°,求∠2和∠3的度数。
77.如图,∠1=54°,求∠3的度数。
78.如图,求出∠1和∠3的度数。
79.如图,已知∠1=39°,求∠2、∠3、∠4的度数。
80.下图中∠1=140°。∠3是直角,∠2和∠5各是多少度?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200;550;9060;300
996;600;48000;1000
2.63000;4400;6900;
30000;8200;10000
3.72000;8400;7700;2060
4500;6570;6400;1680
4.5000;176;600;1200;
4000;3500;1000;300;
120;693;850;1225
5.2114;6000;20000;10200;
4000;12000;45000;30000
6.6900;8200;10000;35000;
7700;0;5400;7000
7.1200;1230;9200;9090;
54000;20500;11000;32000
8.360;4680;2100;6000
3030;95万;0;800
9.3600;20000;2200;9900;
42000;72000;2600;7700
10.5600;7500;634;16000;
177;9600;100;7000
11.18000;7700;6060;
2600;9000;5000
12.2800;1500;0;180
70;180;446;6
13.6560;264;9090;6000;
54000;107;737;8000
14.2772;130;0;40000
698;60;376;5000
15.5200;1200;3500;50;
16800;80;9000;65万
16.7200;9900;10000;4545
18060;0;12000;4160
17.110;1250;1200;4000;
9;510;740;3600
18.480;31;32000;10000
1000;1818;400;204
27000;30000;10000;90000
19.4400;5;1000;80
1000;5700;4;0
2500;97;1260;600
20.90;720;3240;504
2000;10000;9000;160
21.55104;8262;1820
【分析】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三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三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解析】672×82=55104 306×27=8262 140×13=1820

22.767;6496;26049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然后将两次的积相加。
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两位数分别依次乘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每次乘得结果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然后将两次的积相加。
【解析】59×13=767 203×32=6496 457×57=26049

23.16766 ;7134;16074
27216;18200;1170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
【解析】202×83=16766 123×58=7134 47×342=16074

567×48=27216 650×28=18200 468×25=11700

24.2668;3536;11200;
9245;4940;8589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解析】116×23=2668 208×17=3536 320×35=11200

43×215=9245 190×26=4940 409×21=8589

25.8990;3420;43200
8848;4212;5292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290×31=8990 15×228=3420 480×90=43200

28×316=8848 162×26=4212 108×49=5292

26.1394;7982;11520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下面乘数个位的数去乘上面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下面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下面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上面的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下面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要与十位对齐,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解析】82×17=1394 307×26=7982 480×24=11520

27.3060;28160;12906
【分析】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分别用第二个乘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哪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用哪位上的数去乘,所得结果末尾就对齐那位,最后再把两次相乘得到的结果相加。
笔算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十几个十,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几百几十数的十位,然后按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再在所得结果末尾添上一个0。
【解析】204×15=3060 88×320=28160 239×54=12906

28.10650;34692;1710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从右往左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从右往左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的个位要与前面结果的十位对齐;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了;要注意满十往前进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两数末尾对齐,然后分别使用第二个乘数,由末位起从右往左对每一位数依次相乘,最后将所计算结果累加即为乘积;
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当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末尾有0,可以先把两个数末尾上的0放在一边;其他数先相乘,两个数原来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计算的末尾补上几个0;据此计算。
【解析】426×25=10650 708×49=34692 380×45=17100

29.21320;16686;2603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要与十位对齐,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解析】820×26=21320 309×54=16686 137×19=2603

30.19248;25160;15624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结果相加。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401×48=19248 37×680=25160 504×31=15624

31.34722;71258;1392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验算乘法算式是否正确,可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来验算乘法。
【解析】643×54=34722 902×79=71258 *870×16=13920
验算:
32.7326;12480;52136
【分析】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
407×18=7326 12480 931×56=52136

33.3745;7680;4860;21801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结果相加。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解析】107×35=3745 64×120=7680 180×27=4860 507×43=21801

34.7326;12480;52136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结果相加。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407×18=7326 520×24=12480 931×56=52136

35.10360;21924;784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用哪一位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和那一位对齐,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370×28=10360 406×54=21924 218×36=7848

36.11774;9380;7452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用哪一位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和那一位对齐,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58×203=11774 14×670=9380 23×324=7452

37.22800;13244;3380;2592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 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结果要与十位对齐, 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解析】912×25=22800 473×28=13244 26×130=3380 108×24=2592

38.4128;14194;450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包括中间的0,最后将所有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解析】258×16=4128 302×47=14194 180×25=4500

39.6946;21600;1931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乘法的验算方法,将两个乘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解析】302×23=6946 432×50=21600 ※743×26=19318
验算:
40.6656;4732;9120
9890;21033;41964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208×32=6656 364×13=4732 76×120=9120

430×23=9890 513×41=21033 807×52=41964

41.232;396;23
【分析】(1)仔细观察算式及数据特点可知,利用减法的性质:a-b-c=a-(b+c)将原式转化为532-(168+132)可使计算简便。
(2)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乘法。
(3)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除法。
【解析】532-168-132
=532-(168+132)
=532-300
=232
12×[(38+127)÷5]
=12×[165÷5]
=12×33
=396
138÷[150-(321-177)]
=138÷[150-144]
=138÷6
=23
42.4896;2300;1400
【分析】(1)把102看成100+2,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把式子变成100×48+2×48,再进行简便计算;
(2)乘法分配律:(a+b)×c=a×c+b×c,根据它的逆运算,把式子变成(169-69)×23,再进行简便计算;
(3)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把式子变成(350+750)+(185+115),再进行简便计算。
【解析】102×48
=(100+2)×48
=100×48+2×48
=4800+96
=4896
169×23-69×23
=(169-69)×23
=100×23
=2300
350+185+115+750
=(350+750)+(185+115)
=1100+300
=1400
43.473;7
1100;1000
【分析】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1)751-339+61,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2)199-8×24,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523+325+177+75,利用加法的交换律,把算式变成523+177+325+75,再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成(523+177)+(325+75),再作进一步计算。
(4)125×[(27+45)÷9],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解析】(1)751-339+61
=412+61
=473
(2)199-8×24
=199-192
=7
(3)523+325+177+75
=523+177+325+75
=(523+177)+(325+75)
=700+400
=1100
(4)125×[(27+45)÷9]
=125×[72÷9]
=125×8
=1000
44.300;710000;
7;933
【分析】(1) 整数的加法凑整,加法利用尾数互补凑整。利用加法交换律交换39和54的位置,146+54可以凑整,39+61可以凑整。
(2)乘法中利用凑整进行巧算,。利用乘法交换律交换71和80的位置,先计算125乘80,再乘71。
(3)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计算中括号里面的除法,最后计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4)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计算括号外面的乘法,最后计算加法。
【解析】(1)
(2)
(3)
(4)
45.894;27;10
【分析】227+494+173运用加法交换律a+b=b+a,变式为227+173+494进行简算;
7+25×4÷5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80÷[2×(21-17)]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解析】227+494+173
=227+173+494
=400+494
=894
7+25×4÷5
=7+100÷5
=7+20
=27
80÷[2×(21-17)]
=80÷[2×4]
=80÷8
=10
46.626;76;7680
【分析】197+326+103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变成197+103+326。使计算简便。
120-88÷8×4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再算减法。
640×[72÷(172-166)]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乘法。
【解析】197+326+103
=197+103+326
=300+326
=626
120-88÷8×4
=120-11×4
=120-44
=76
640×[72÷(172-166)]
=640×[72÷6]
=640×12
=7680
47.600;32;3978;
90000;953;2800
【分析】12×[(48+202)÷5],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乘法;
532-385-115,根据减法的性质a-b-c=a-(b+c),变式为532-(385+115)进行简算;
39×102,先把102拆分成100+2,再运用乘法分配律a×b+a×c=a×(b+c),变式为39×100+39×2进行简算;
(26+54)×(9×125),先计算前面小括号里的加法,得80×(9×125),再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和乘法结合律a×b×c=a×(b×c)变式为(80×125)×9进行简算;
657+153+143,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变式为657+143+153进行简算;
28×72+28×28,运用乘法分配律a×b+a×c=a×(b+c),变式为28×(72+28)进行简算。
【解析】12×[(48+202)÷5]
=12×[250÷5]
=12×50
=600
532-385-115
=532-(385+115)
=532-500
=32
39×102
=39×(100+2)
=39×100+39×2
=3900+78
=3978
(26+54)×(9×125)
=80×(9×125)
=(80×125)×9
=10000×9
=90000
657+153+143
=657+143+153
=800+153
=953
28×72+28×28
=28×(72+28)
=28×100
=2800
48.758;18900
【分析】(1)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将原式变为158+(327+273)进行简算;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乘法。
【解析】158+327+273
=158+(327+273)
=158+600
=758
210×[(314+136)÷5]
=210×[450÷5]
=210×90
=18900
49.894;27;10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将原式变为227+173+494进行计算;
(2)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计算加法;
(3)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计算中括号外的除法。
【解析】227+494+173
=227+173+494
=400+494
=894
7+25×4÷5
=7+100÷5
=7+20
=27
80÷[2×(2117)]
=80÷[2×4)]
=80÷8
=10
50.191;244
500;150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把式子变成(13+87)+91,再进行简便计算。
(2)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把式子变成44+(136+64),再进行简便计算。
(3)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把式子变成(81+119)+(43+257),再进行简便计算。
(4)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把式子变成5×2×15,再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解析】(1)(13+91)+87
=(13+87)+91
=100+91
=191
(2)44+136+64
=44+(136+64)
=44+200
=244
(3)81+43+119+257
=81+119+43+257
=(81+119)+(43+257)
=200+300
=500
(4)5×15×2
=5×2×15
=10×15
=150
51.100000;31700;11110;
9696;12300;900
【分析】(1)先将32拆为(4×8),再运用整数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2)运用整数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乘法分配律可以逆运用,用字母表示:a×c+b×c=(a+b)×c;
(3)将9998看作(10000-2),998看作(1000-2),98看作(100-2),两个8都分别看作(10-2),然后去掉括号,交换数的位置,写作:10000+1000+100+10+10-2-2-2-2-2,将10000+1000+100+10+10用小括号括起来,再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为:a-b-c=a-(b+c);将后面5个2相加,然后分别计算出两个小括号中的结果,再相减即可;
(4)将808拆为(800+8),再运用整数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乘法分配律可以逆运用,用字母表示:a×c+b×c=(a+b)×c;
(5)先将246看作(123×2),再运用整数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用字母表示:(a-b)×c=a×c-b×c,乘法分配律可以逆运用,用字母表示:a×c-b×c=(a-b)×c;
(6)运用整数加法交换律和整数加法结合律计算,整数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整数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据此计算。
【解析】(1)25×32×125
=25×(4×8)×125
=(25×4)×(8×125)
=100×1000
=100000
(2)317×71-317+317×30
=317×(71-1+30)
=317×100
=31700
(3)9998+998+98+8+8
=(10000-2)+(1000-2)+(100-2)+(10-2)+(10-2)
=10000-2+1000-2+100-2+10-2+10-2
=10000+1000+100+10+10-2-2-2-2-2
=(10000+1000+100+10+10)-(2+2+2+2+2)
=11120-10
=11110
(4)12×808
=12×(800+8)
=12×800+12×8
=9600+96
=9696
(5)123×102-246
=123×102-123×2
=123×(102-2)
=123×100
=12300
(6)329+152+71+348
=329+71+152+348
=(329+71)+(152+348)
=400+500
=900
52.①5161;②220;③23450
【分析】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②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③先算小括号的减法,再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解析】①408×12+265
=4896+265
=5161
②820-25×24
=820-600
=220
③469÷(205-198)×350
=469÷7×350
=67×350
=23450
53.(1)800;(2)5400;(3)2188
【分析】(1)先算乘法后算除法;
(2)先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后算小括号外的乘法;
(3)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解析】(1)160×40÷8
=6400÷8
=800
(2)(276-156)×45
=120×45
=5400
(3)105×20+88
=2100+88
=2188
54.17;244;
500;150
【分析】(1)先去括号,再利用带符号搬家,先算91-87,再加上13,进行简便运算。
(2)利用加法结合律先算136+64,再加上44,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81+119和43+257,再将二者的和相加,进行简便运算。
(4)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5×2,再算乘15,进行简便运算。
【解析】(1)(13+91)-87
=91-87+13
=4+13
=17
(2)44+136+64
=44+(136+64)
=44+200
=244
(3)81+43+119+257
=(81+119)+(43+257)
=200+300
=500
(4)5×15×2
=(5×2)×15
=10×15
=150
55.720;1000;4110
【分析】(1)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计算除法,最后计算小括号外的减法。
(2)整数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根据加法交换律,将算式变为247+153+369+231,整数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再根据加法结合律,进一步变为(247+153)+(369+231),先计算括号里的加法,再计算括号外的加法即可。
(3)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计算中括号的除法,最后计算中括号外的乘法即可。
【解析】(1)780-240÷(30-26)
=780-240÷4
=780-60
=720
(2)247+369+153+231
=247+153+369+231
=(247+153)+(369+231)
=400+600
=1000
(3)137×[(25+35)÷2]
=137×[60÷2]
=137×30
=4110
56.191;244
500;150
【分析】利用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将算式变成(13+87)+91再计算;
利用加法结合律:(a+b)+c=a+(b+c),将算式变成44+(136+64)再计算;
利用加法交换律:a+b=b+a将算式变成81+119+257+43:再利用加法结合律(a+b)+c=a+(b+c),将算式变成:(81+119)+(257+43)再计算;
利用乘法交换律a×b=b×a,将算式变成5×2×15再计算。
【解析】(13+91)+87
=(13+87)+91
=100+91
=191
44+136+64
=44+(136+64)
=44+200
=244
81+43+119+257
=81+119+257+43
=(81+119)+(43+257)
=200+300
=500
5×15×2
=5×2×15
=10×15
=150
57.41;116
8;50
【分析】[264-(84+16)]÷4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
188-[(24-12)×6]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减法;
64÷[(24+48)÷9]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
400÷[(264-64)÷25]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
【解析】[264-(84+16)]÷4
=[264-100]÷4
=164÷4
=41
188-[(24-12)×6]
=188-[12×6]
=188-72
=116
64÷[(24+48)÷9]
=64÷[72÷9]
=64÷8
=8
400÷[(264-64)÷25]
=400÷[200÷25]
=400÷8
=50
58.1286;6900;11000
【分析】253+886+147,利用加法交换律a+b=b+a,变式为253+147+886进行简算;
25×69×4,利用乘法交换律a×b=b×a,变式为25×4×69进行简算;
125×88,先把88拆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a+b)×c=a×c+b×c,变式为125×80+125×8进行简算。
【解析】253+886+147
=253+147+886
=400+886
=1286
25×69×4
=25×4×69
=100×69
=6900
125×88
=125×(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59.500;504;882
【分析】196+119+104+81运用加法交换律为196+104+119+81,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为(196+104)+(119+81),然后再计算即可;
25×16=25×(4×4),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为25×4×4+312÷3,再计算乘法和除法,最后计算加法;
810+(65-56)×8先计算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乘法,最后计算加法。
【解析】196+119+104+81
=196+104+119+81
=(196+104)+(119+81)
=300+200
=500
25×16+312÷3
=25×(4×4)+312÷3
=25×4×4+312÷3
=100×4+104
=400+104
=504
810+(65-56)×8
=810+9×8
=810+72
=882
60.677;900
300;120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交换177与254的位置,然后再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即可;
(2)观察算式发现,25×4=100,因此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9和4的位置,然后再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即可;
(3)观察算式发现,17+83=100,165+35=200,因此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交换165与83的位置,然后再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先算17与83的和以及165与35的和,然后再相加即可。
(4)算式中有中括号和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乘法。
【解析】246+177+254
=246+254+177
=500+177
=677
25×9×4
=25×4×9
=100×9
=900
17+165+35+83
=(17+83)+(165+35)
=100+200
=300
15×[(201-169)÷4]
=15×[32÷4]
=15×8
=120
61.∠1=35°;∠3=35°
【分析】如图,∠1和∠2以及一个直角组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直角是90°。所以∠1和∠2的度数和是90°,用90°减去∠2的度数就是∠1的度数。同样,∠2和∠3组成一个直角,用90°减去∠2的度数也是∠3的度数。
【解析】180°-90°=90°
90°-55°=35°
所以∠1=35°,∠3=35°。
62.∠1=130°;∠2=50°;∠3=130°
【分析】根据题意,明确平角=180°,已知∠4=50°,∠1、∠4构成一个平角,∠3、∠4构成一个平角,用180°减去50°,就是∠1、∠3的度数;∠1、∠2构成一个平角,用180°减去∠1的度数,就是∠2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4=50°
∠1=180°-∠4=180°-50°=130°
∠2=180°-∠1=180°-130°=50°
∠3=180°-∠4=180°-50°=130°
63.70°
【分析】观察图形,∠1、∠2与一个直角共同组成一个平角(180°)。已知直角为90°,∠1=20°,因此∠2的度数可通过平角减去直角和∠1得到。
【解析】180°-90°-20°
=90°-20°
=70°
所以∠2的度数是70°。
64.∠2=55°;∠3=125°;∠2<∠3
【分析】观察图可知:∠1和∠2组成一个直角,∠2和∠3组成一个平角。直角=90°,平角=180°,用90°-∠1即可求出∠2;用180°-∠2即可求出∠3,求出它们的度数后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2=90°-35°=55°
∠3=180°-55°=125°
55°<125°,所以∠2<∠3
65.∠2=145°;∠3=55°
【分析】由图可知,∠1和∠2组成了一个平角。∠1=35°,那么直接用180°减去35°即可算出∠2的度数;∠1、∠3和直角组成了一个平角,那么直接用180°减去∠1和直角的度数即可算出∠3的度数。
【解析】∠2=180°-∠1=180°-35°=145°
∠3=180°-∠1-90°=180°-35°-90°=145°-90°=55°
故∠2=145°,∠3=55°。
66.∠2=35°;∠3=55°
【分析】观察发现∠1与∠2组成一个直角,所以∠1+∠2=90°,由此计算出∠2的度数; ∠2与∠3和∠4组成一个平角,∠4=90°,所以∠2+∠3=90°,由此计算出∠3的度数。
【解析】∠2=90°-55°=35°
∠3=180°-35°-90°
=145°-90°
=55°
所以∠2=35°;∠3=55°。
67.∠2=55°;∠3=125°;∠2<∠3
【分析】根据图片可知,∠1和∠2组成直角,直角等于90°,已知∠1的度数,用90°减去∠1的度数即可求出∠2的度数,∠2和∠3组成平角,平角等于180°,用180°减去∠2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据此比较即可。
【解析】∠2:90°-∠1
=90°-35°
=55°
∠3:180°-∠2
=180°-55°
=125°
55°<125°,∠2<∠3
∠2=55°,∠3=125°,∠2<∠3。
68.135°
【分析】一副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有:90°、45°、45°、90°、60°、30°;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角是由45°和90°两个角拼成的,所以把45°和90°相加即可。据此解答。
【解析】45°+90°=135°
所以图中两个三角板拼出的角是135°。
69.∠2=32°;∠3=58°
【分析】根据题图可知,∠1与∠2拼成三角尺的直角,所以∠1+∠2=90°,∠2=90°-∠1,又已知∠1=58°,代入数据,即可求出∠2;∠2与∠3拼成三角尺的直角,所以∠3=90°-∠2,代入求出的∠2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因为∠1+∠2=90°,∠1=58°
所以∠2=90°-∠1
=90°-58°
=32°
又因为∠3+∠2=90°
所以∠3=90°-∠2
=90°-32°
=58°
即∠2的度数是32°;∠3的度数是58°。
70.∠1=64°;∠3=116°;∠4=64°
【分析】由题图可知,∠2和∠1拼成直角,直角是90°的角,则∠1=90°-∠2,已知∠2的度数,代入数据,即可求出∠1;∠1和∠3拼成平角,平角是180°的角,则∠3=180°-∠1,代入求出的∠1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4和∠3拼成平角,平角是180°的角,则∠4=180°-∠3,代入求出的∠3的度数,即可求出∠4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2+∠1=90°
因此∠1=90°-∠2
=90°-26°
=64°
∠2+∠3=180°
因此∠3=180°-∠2
=180°-64°
=116°
∠4+∠3=180°
因此∠4=180°-∠3
=180°-116°
=64°
71.76°
【分析】因为是折叠过去的,那么∠2与∠2左边角的度数相等,观察发现∠1+∠2+∠2左边的角=平角,平角为180°,那么先用180°减去28°可以计算出∠2与∠2左边角的度数和,再除以2可以计算出∠2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180°-28°)÷2
=152°÷2
=76°
所以∠2=76°。
72.30°
【分析】根据∠1+∠2=∠2十∠3=90°和∠1=30°可以先算出∠2的度数,∠2=90°一30°=60°,再算出∠3的度数即可。
【解析】∠1十∠2=90°
∠2=90°-∠1
=90°-30°
=60°
∠2+∠3=90°
∠3=90°-∠2
=90°-60°
=30°
所以∠3=30°。
73.∠1=60°;∠2=58°
【分析】图一,∠1+90°+30°=平角,平角=180°,用180°减去90°,再减去30°,即可求得∠1的度数;
图二,∠2+32°=直角,直角=90°,用90°减去32°,即可求得∠2的度数。
【解析】∠1=180°-90°-30°
=90°-30°
=60°
∠2=90°-32°=58°
74.∠2=55°;∠3=35°;∠4=55°
【分析】根据图示:∠2与∠3的和等于90°,∠1与∠2的和等于90°。∠1、∠2、∠3、∠4四个角的和等于180°,因此∠1加∠4的和等于180°减去∠2与∠3的和,即180°-90°=90°,90°减去∠1的度数等于∠4的度数。90°减去∠1的度数,等于∠2的度数,90°减去∠2的度数,等于∠3的度数。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因为∠2+∠3=90°,∠1+∠2+∠3+∠4=180°,∠1=35°
因此∠1+∠4=180°-(∠2+∠3)=180°-90°=90°
∠1+∠4=90°
∠4=90°-∠1
∠4=90°-35°
∠4=55°
∠1+∠2=90°
∠2=90°-∠1
∠2=90°-35°
∠2=55°
∠2+∠3=90°
∠3=90°-∠2
∠3=90°-55°
∠3=35°
因此∠2=55°;∠3=35°;∠4=55°
75.∠1=130°;∠3=130°;∠4=50°
【分析】由图可知,∠2和∠1,∠2和∠3合起来是一个平角,直接用180°减去∠2的度数即可算出∠1和∠3的度数。同理,∠4和∠1合起来也是一个平角,直接用180°减去∠1的度数即可算出∠4的度数。
【解析】∠1+∠2=180°,所以∠1=180°-∠2=180°-50°=130°。
∠3+∠2=180°,所以∠3=180°-∠2=180°-50°=130°。
∠1+∠4=180°,所以∠4=180°-∠1=180°-130°=50°
答:∠1=130°,∠3=130°,∠4=50°。
76.∠2=130°,∠3=50°。
【分析】由图可知,∠1与∠2构成平角,所以∠1+∠2=180°,据此可求出∠2的度数;∠2与∠3又构成平角,所以∠2+∠3=180°,据此可求出∠3的度数。
【解析】∠2的度数:180°-50°=130°
∠3的度数:180°-130°=50°
即∠2=130°,∠3=50°。
77.72°
【分析】根据图形折叠的特点可知,∠2=∠1=54°,1平角是180°,因此用180°减去2个54°即可,依此计算。
【解析】180°-54°-54°
=126°-54°
=72°
∠3=72°。
78.∠1=145°,∠3=60°
【分析】根据题图可知,∠1和35°的角组成一个平角,则∠1=180°-35°。∠2是90°,∠3和30°的角组成一个直角,则∠3=90°-30°。
【解析】∠1=180°-35°=145°
∠3=90°-30°=60°
79.∠2=51°;∠3=51°;∠4=129°
【分析】1平角=180°,1直角=90°,∠1、∠2与一个直角组成一个平角,180°减90°,再减∠1的度数即可求出∠2的度数;∠2与∠4组成的角是平角,180°减∠2的度数,即可求出∠4的度数;∠3与∠4组成的角是180°,180°减∠4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
【解析】∠2=180°-90°-∠1=180°-90°-39°=90°-39°=51°;
∠4=180°-∠2=180°-51°=129°;
∠3=180°-∠4=180°-129°=51°。
80.∠2=40°;∠5=50°
【分析】1直角=90°,1平角=180°,根据题意可知:∠1+∠2=180°,因此∠2=180°-∠1;∠3+∠2+∠5=180°,因此∠5=180°-∠2-∠3,依此计算。
【解析】∠2=180°-140°=40°
∠5=180°-40°-90°=140°-90°=50°
由此可知,∠2=40°,∠5=50°。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