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上《叠山理水》教学设计
课题 叠山理水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赏析苏州博物馆、留园冠云峰、狮子林等实例,感知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形态美、理水的动静美及山水布局的和谐美,提升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敏感度。 艺术表现: 借助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园林理水设计,以视觉笔记形式呈现对古典园林 “山水” 的感受,锻炼艺术表达与呈现能力。 创意实践: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理想园林,将叠山理水知识与个人创意结合,培养园林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认识叠山理水等造园方式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 “叠山理水” 为核心,围绕苏州博物馆、留园、狮子林等案例展开。先借苏州博物馆引出山石话题,介绍太湖石特点及应用;再聚焦理水,分析狮子林理水的集中与分散、静与动。设置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作视觉笔记、搭建园林等任务,层层递进。既涵盖古典园林四大要素中的山石与水,又关联 “天人合一” 哲学观,助力学生掌握造园方式,提升审美与文化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审美感知能力,对古典园林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 “叠山理水” 造园方式的系统理解。此前学习多侧重艺术作品赏析,动手实践与文化关联分析经验较少,小组合作讨论能积极参与,却需引导深入探究园林山水设计的内涵与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 “叠山” 与 “理水” 的核心概念,了解太湖石特点、狮子林理水的集中与分散及静与动形式,能结合实例感知园林山水的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 “叠山理水” 背后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能准确分析不同园林中山石与水的设计逻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园林文化内涵的深度认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苏州博物馆景观视频 提问:“同学们,刚才视频里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和建筑相互呼应,是不是特别有美感?”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座博物馆既带着苏州的古典味道,又有现代的设计感。你们知道,贝聿铭先生设计它时,坚持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吗?引出贝聿铭 “中而新,苏而新” 的设计原则。 导语:“今天咱们就通过《叠山理水》这课,拆解园林里山石与水的设计密码,走进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 观看视频,围绕教师问题小声交流。 倾听设计理念讲解,对 “叠山” 产生初步认知并期待后续学习。 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元素的艺术表达,引导学生关联传统艺术,自然引入课题。
环节二: 新知讲解 1、片石假山与米芾水墨山水画 (展示片石假山、米芾水墨山水画图片,进行并列对比) 师:“大家看这幅片石假山图,这是贝聿铭先生的独创设计,也是博物馆的‘景观之眼’。他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把切割过的片石错落竖立在粉墙上,就像用石头在墙上作画一样!大家再对比米芾的水墨山水画,片石的轮廓、错落的层次感,是不是和水墨画的意境特别像?” 2、感受苏州博物馆的叠山理水 “咱们再仔细看片石的细节 —— 粗糙的肌理、灰白的颜色、不同的材质,这些变化让‘石画’更有层次。再看主庭院,水面占了四分之一,和山石、建筑相互呼应,营造出‘立体水墨山水’的感觉,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美感。这种‘片石为实、粉墙为虚’‘山石为实、水面为虚’的设计,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这些园林中的石头历史悠久,已经被人们爱了几千年那它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引出小组活动) 3、太湖石的特征及应用形式 “传统园林里最常用的叠山石是太湖石,它产自太湖,由石灰岩经长期侵蚀形成,分水石(河湖水波荡涤)和干石(酸性红壤侵蚀)两种,形成过程要上万年。” “北宋米芾总结它‘瘦皱漏透’——‘瘦’是石身挺拔,‘皱’是纹理有致,‘漏’是表面有凹洞,‘透’是孔洞透光,这样的形态特别有灵气。” (播放视频) 太湖石应用形式(孤置、散置、叠石假山、水石结合),结合案例讲解:“留园冠云峰是‘孤置’,高 6.5 米,是视觉焦点;网师园墙角石头是‘散置’,像天然山野;环秀山庄用‘钩带法’叠假山;拙政园‘小飞虹’旁用太湖石围岸,是‘水随石转’。” 江南四大奇石:“冠云峰‘瘦皱’、玉玲珑‘漏’、瑞云峰‘皱’,都是太湖石精品。 对比观察片石假山与水墨山水画,找出两者在意境上的相似之处,初步理解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的设计手法。 观察片石特写与庭院全景,结合教师讲解,理解 “虚实相生” 的美学内涵,感受叠山理水带来的整体美感。 倾听太湖石形成与特点讲解,记忆应用形式与四大奇石 借助课件中的对比图、动态图,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教师详细解读图片与文字的关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叠山理水” 知识。 通过视频、图片与案例,系统讲解太湖石知识
环节三: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4 人一组,讨论问题:太湖石能不能替换苏博片石假山?5 分钟后分享。” 巡视时引导:“苏博是现代风,太湖石是古典风,风格匹配吗?太湖石质地软,户外耐用吗?” 讨论后邀请 3-4 组代表发言 点评总结:“替换不行,因为风格不统一、实用性差;高大太湖石适合‘孤置’,像冠云峰那样。” 小组内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记录员记录关键观点 帮助学生聚焦关键问题,提升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环节四:新知讲解 1、概念导入,明确 “理水” 核心 “我们知道山石是园林的‘骨架’,那什么是园林的‘血脉’呢?就是水!简单说,‘理水’就是‘打理’园林里的水,核心是‘模仿自然,塑造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水相依的自然意境。相对于堆山叠石,园林中的水更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梳理,这个过程便称为理水。(欣赏视频) (课件展示并介绍园林中常见的水体形式 ) 2、“理水”的方式 “那‘理水’有哪些常见方式呢?从布局上看,分‘集中’和‘分散’;从情态上看,分‘静’和‘动’。接下来咱们结合具体园林案例,一个个拆解这些形式。” 3、案例解析,深化 “理水” 形式理解 狮子林案例(核心案例): 师:“咱们看狮子林,它的理水是古典园林里的‘教科书级’案例!大家看左栏平面图,蓝色大块区域是主水池,这就是‘集中式理水’—— 像一个‘大水镜’,能完整倒映周围的假山、亭子,站在池边看,景色一下子‘翻倍’了;旁边这些细细的蓝色虚线是支流,绕着建筑、山石蜿蜒,这是‘分散式理水’,走在园林里,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水流,特别有‘移步换景’的感觉。” 用激光笔指向红色三角标注:“再看这个红色三角,是狮子林的小瀑布,水流从假山上轻轻落下,这是‘动态理水’;而大部分水面安安静静的,能倒映景色,这是‘静态理水’。一聚一散、一静一动,水就像活过来了一样,这就是狮子林理水的妙处!” 4、多园林理水对比 ① 网师园彩霞池:“方形水池,集中式理水,水面完整,倒映建筑花木,显雅致”; ② 怡园荷花池:“狭长三段式水池,分散式理水,小桥分隔,景色分层”; ③ 环秀山庄水池:“带状水池绕山而行,分散式理水,水随山转,显灵动”; ④ 拙政园水体:“主池 + 支流,集中与分散结合,水体贯通,显开阔”。 总结:“除了狮子林,这些园林的理水也各有特色。网师园面积小,用方形集中水池,最大化利用空间;怡园用三段式分散水池,避免单调;环秀山庄的水绕着山走,‘山因水活’;拙政园把集中主池和分散支流结合,让水体既有‘面’又有‘线’,特别开阔。大家发现没?不管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模仿自然’这个核心!” 结合课件图片与文字,倾听教师讲解 在笔记本上记录 “理水” 的定义及 “集中 / 分散”“静 / 动” 两种形式,标注关键案例名称。 跟随教师的激光笔指引,在课件平面图与实景图间对应观察,小声交流对 “理水” 形式的理解 让学生快速明确 “理水” 概念,建立 “自然水” 与 “园林水” 的关联 以狮子林为核心案例,结合标注清晰的平面图与实景图,让抽象的 “理水形式” 具象化,再用多个补充案例拓展认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 “理水” 特点
环节五 强化加深 明确视觉笔记核心要素与形式 师:“同学们,最后咱们要制作一份视觉笔记,核心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分享你对园林‘山水’的感受。 先看左侧,一份好的视觉笔记得有这六个要素:醒目的标题能让人一眼知道主题;简洁的文字记录‘叠山’‘理水’的关键知识,比如太湖石‘瘦皱漏透’、理水‘集中 / 分散’;生动的图像可以画片石假山、太湖石、狮子林水池这些咱们学过的景观;模块能把‘叠山’‘理水’‘个人感受’分开排版,不混乱;引导线用来连接相关内容,比如用箭头从‘太湖石’指向‘孤置应用’;色彩能让笔记更鲜活,比如用灰色画石头、蓝色画水。” 指向右侧示例图补充:“大家可以参考这两种形式,思维导图式适合喜欢梳理逻辑的同学,把‘园林山水’当中心主题,分支列‘叠山’‘理水’‘感受’;分栏手抄报式适合喜欢手绘的同学,左边画景观、中间写知识、右边写感受,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形式。” 理解视觉笔记的制作要求与步骤,开始构思或制作;回顾本节课重点,记录作业要求。 通过视觉笔记,让学生梳理知识、表达审美感受;总结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作业巩固所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苏州博物馆,品鉴其中“叠山理水”理念的实践。了解了古典园林中山石的艺术价值与太湖石特点,学习了理水的集中与分散、静与动两种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完成了相关任务,还初步感知 “天人合一” 的造园哲学。大家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园林山水美的理解,后续可继续完善视觉笔记,为后续搭建理想园林做好准备。
课后作业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你心中理想的园林。
课堂任务 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和小组成员讨论左图中的太湖石能否与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替换,以及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应如何应用。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园中理水,分别找出集中与分散、静与动的理水设计。 撰写一份视觉笔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 “山水” 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教材 “叠山理水” 内容展开,借助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等案例,带领学生掌握了叠山、理水核心知识,完成了教材中的三个任务,多数学生能通过视觉笔记分享对园林山水的感受。但存在不足,引导学生理解 “天人合一” 哲学观时,结合教材实例的深度分析不够,部分学生仍难以关联造园方式与文化内涵。后续需优化教学环节,增加教材案例与文化理念的结合解读,让学生更透彻理解古典园林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