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09: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国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阅读下面的文段并解决问题。
在求学的道路上,老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zhì气的脸庞,安抚了茫然无措的我们。每当我们被难题攫住心神,老师总是用耐心与智慧,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那些曾被我们gē置的困惑,在老师的阐释下,如花朵般悄然绽放,散发出知识的光芒。老师的教诲,不仅让我们摆脱了被无知吞shì的恐惧,更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zhì气(  )    攫住(  ) gē置(  )
阐释(  ) 绽放(  ) 吞shì(  )
3.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措”的两个义项。文段中“茫然无措”的“措”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请写出与“茫然无措”中“措”的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下方出现的成语除外)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率,把它率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错字: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②一阵陈寂之后,树叶哗啦啦齐声作响,强风似乎要将大树连根拨起。
错字: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③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振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吊到了地上,这振动由下而上地传道了我坐着的枝干上。
错字: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下面一段话中,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②我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和悲哀,看到的是她那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和她那对生活的爱。③我不禁感慨:只要你的心是坚强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受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
5、有语病的是第   句。修改: 。 
6、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第   句,将“   ”改为“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为海伦 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是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
8.下列对本文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9.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完成题目。
(1)为营造活动氛围需要书写主题标语。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说明理由。
班级决定于2025年10月25日18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感恩吾师”主题文艺晚会。下面是班长写给各科老师的邀请函,请修改。
①该邀请函有一处格式不当,请修改。
②该邀请函有一处用词不当,请修改。
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但也有人提议: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应把教师节定在这一天。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 (l)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2) 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0.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A.跳动 B.激荡 C.回旋 D.徘徊
(2)A.启示 B.启事 C.启蒙 D.启发
11.“我”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12.“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这种眼光是指什么眼光?
13.“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14.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转变前 转变后
15.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但时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
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肯定和重视替代对“彼岸世界”的玄想,凸显人自身的现实感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敦煌文化并不是敦煌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简单相加,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创新敦煌文化研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材料二:
敦煌学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因此,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方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保存的大量未经人为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始依据。敦煌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些材料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是历史的真相。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来书写历史。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提供的丰富图像资料,很早就受到美术史学界的重视。敦煌藏经洞中保留的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抄本,将在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整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莫高窟壁画榜题的系统、全面整理,将会对敦煌壁画的内容比定做出贡献。有些千佛图像和榜题的整理,还需要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加以对比厘清其归属的系统。一旦这种文本和图像对应成立,则可以整体阐明图像的内涵,使石窟壁画满壁生辉。敦煌无疑是同时保留中古时期大量图像和抄本的少数地方,应当在图文对照方面给一般的美术史提供更多的方法论例证。
从学术增长的角度看,敦煌应当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可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最好路径。敦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敦煌保存的大量美术资料,曾经受到美学家的关注。但敦煌学此后的发展,并没有主动向美学研究者伸出橄榄枝。这方面合作研究的空间应当更大,更加值得期待。
(摘编自荣新江《谈谈敦煌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肯定了我国敦煌学研究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缺憾和不足。
B.材料一认为敦煌文化没有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敦煌偏居一隅。
C.材料二认为,敦煌文书资料中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是观察一个时代历史的最好材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D.材料二指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文献资料,涉及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比敦煌石窟壁画更具有学术价值。
1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不属于敦煌学研究新方法的一项是( )
A.利用敦煌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和事件对史实进行补缺。
B.依照敦煌原始公私文书以编年体方式撰写敦煌地方政权“归义军”的历史。
C.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对比,厘清一些千佛图像和榜题的归属系统。
D.在整理敦煌写本文献时引入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方法。
1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阐述敦煌文化特点时,既有结合地理位置、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事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
B.材料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引用增添了论证语言的文化韵味。
C.材料二开宗明义,指出敦煌学需要研究新问题与新方法,接着从历史学、文献学、美术史等角度进行阐释。
D.材料二的第二段先破后立,在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用敦煌文书材料进行研究的危害后,提出了新主张。
19、敦煌文化有哪些独特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新时代敦煌学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研究?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歌声洒满大地
  我们整个村子的人都怕孔老师,好像她会长生不老地活着,教完了我的父亲,又教我,然后是我的子子孙孙。
  于是一脸威严的孔老师,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再威风凛凛的人,都会谦卑地停下脚步,向她鞠躬问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一定要严加管教自家小子。父亲有没有挨过孔老师的打我不知道,但他却坚信如果孔老师对我们姐弟三个手软,一定是他哪儿做错了,招孔老师不待见,连割麦子掰玉米的时候,也不让他过去帮忙。
  孔老师教了40年书,从一年级跟到五年级,再从五年级陪到一年级,语文数学自然课本倒背如流,吹拉弹唱也样样在行。校园里倒挂在梧桐树下的破钟,一见她走过来,恨不能自动敲出上课下课的铃声。那些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很少再回故乡的金凤凰,只要一提起孔老师,便觉得她会瞬间穿越到面前,于是心里自带了七分敬重三分惧怕,声音都小了下去,好像时光倒流,又重新回到倒背着小手听孔老师讲课的小学时光。
  每个星期五,孔老师都会站在花坛边上教我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南泥湾》《我的祖国》……但凡流行的,就没有她不会唱的。她的指挥颇具将军风度,有不容置疑的威武气势。
  正是秋天,激越的歌声穿过小小的花园,让一朵攀缘在玉米上的牵牛花,发出轻微的颤抖。随即,歌声越过我们的教室,飞过白色石灰涂抹的低矮围墙,绕过大道两旁粗壮挺拔的白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抵达正忙着掰玉米、刨地瓜、摘花生的村民耳中。人们于是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走出田埂,涌进校园,穿过操场,围拢到学生们周围,拄着锄头笑嘻嘻地盯着孔老师。有男生故意唱跑了调,公鸭嗓“哧”一声撕破了空气,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孔老师朝出洋相的学生瞪视一眼,破锣嗓子立刻鸣蝉一样噤了声。周围看热闹的家长们也缩了一下身体,为自己刚才的失礼感到羞愧。女人们甚至正了正衣襟,理了理头发,又恨自己衣着随便,满是尘灰。男人们要是有燕尾服,这会肯定钻进去,摇身一变让自己体面起来。
  歌声因此仿佛被河水清洗了一遍,重现干净辽阔的底色。整个村庄浸润在歌声里,就连鸡鸭牛羊也在秋风中驻足,侧耳倾听。阳光洒满了大地,小小的村庄被清澈的童声包裹,犹如一枚成熟的大豆,安静地隐匿在壳里,享受收割前最后的温暖。
  演唱终了,人们恍若梦中惊醒,跟孔老师道声再见,神情恍惚地走出校园。旗帜在昏黄的半空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墙头的茅草迎着清冷的夕阳,发出圣洁的光。
  这时的我们,全然忘了教鞭敲在脑门上的痛,和讲台上罚站的羞耻;尺子打在手心里钻心的疼,也化为一丝甜蜜的哀愁。听到歌声的父母,这一天好像接受了洗礼,通体舒畅,看庄稼觉得处处生机,满目生辉,看孩子觉得个个出息,大有可为。
  于是我们唱完了歌,被孔老师轰进教室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心里都美滋滋的,知道回到家不会挨揍,父母都和颜悦色,城里人洋气的拥抱亲吻虽不会有,但一顿热气腾腾的好饭是少不了的。父亲高兴了,还会用尖椒蘸上酱咔嚓咔嚓吃上半个,再喝一盅县城特曲,啃下半个煎饼,这才滋啦着嘴跟母亲聊起下午的精彩演出,说孔老师就是有本事,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学,哪个也没有我们村的歌声嘹亮,一听那豪气冲天的声音,将来咱们村准能出几个状元。
  我坐在教室里一边默写生字,一边想起晚饭时的愉快光景,忍不住唇角浮起一丝微笑。抬头再看让我总是惧怕的孔老师,她的鬓角不知何时又添了几根银发,也不知那是长年累月的粉笔末落下来染白的,还是被村里一茬又一茬的“兔崽子们”气白的。
  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她会神仙一样供奉在我们村子里,掌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风水。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可是这样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竟然也白了鬓角。我抬头看着讲台上威严扫视着学生的孔老师,心里忽然涌起一丝惆怅,仿佛站在秋天的田垄上,看到收割后空空荡荡的大地。
21、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用“怕”字塑造孔老师,与下文“威风凛凛的人”也会向她鞠躬问好相照应。
B.第②段中的“孔老师教了40年书……陪到一年级”表意重复,烦琐冗长。
C.听到孩子们歌唱,父母们被美妙的歌声吸引,体会到自尊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期望。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灵活自由地叙写孔老师的事迹。
2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23.结尾段说“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又说“可是这样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竟然也白了鬓角”,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24.孔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5. 下面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①歌声洒满大地  ②令人尊敬的孔老师
答案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作;教育;慈善。
2.稚 jué 搁 chǎn zhàn 噬 3. ① 示例:手足无措 4.①率——摔 ②陈——沉 拨——拔 ③振——震 吊——掉 道——到 5、① 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 6、③   ! 7.安妮 莎莉文 重新塑造生命 唤醒“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8.A 9.(1)示例:我喜欢第④幅,该书法为行书,字体行云流水、舒展有型,能体现老师讲课时的思路连贯。(2)①将落款及时间位置互换。②将“希望您百忙之中务必莅临指导”改为“希望您能拨冗莅临”。(3)示例:我不赞同此提议。学界对孔子的生日尚存争议,不适合因这个日期跟孔子有关而将其定为教师节。且9月10日教师节已约定俗成,教师节的重点不是哪一天,而是引导社会各界尊师重教,感恩教师的贡献。
10.(1)B(2)D
11.因为“我”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爱。
12.这种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13.指代“自己干了错事,悔恨莫及,而且两眼浸满了泪水”。
14.前:“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后:“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15.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16.A 17.A 18.D
19、①一直坚守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②处处体现对现实世界的关怀;③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的营养,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
20、①研究内容方面:重视敦煌文化、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其进行系统阐释。②研究方法方面:直接用敦煌原始材料书写历史,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文本和图像的对应研究,进行跨学科研究。
21.B
22.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放”“走”“涌”“穿”“围拢”“拄”“盯”等动词,突出歌声对村民们的吸引,表现出村民们对孔老师的喜爱之情。
23.不矛盾。说“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主要是指孔老师的精神永远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而“白了鬓角”是从生理状态上讲的,这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二者相互映衬,更好地表现了孔老师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品质。
24.示例:孔老师教了“我”的父亲,教了“我”,然后是子孙们,说明孔老师热爱教育、忠于职守;她教“我们”唱歌,吸引了村民们,说明孔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25.示例:我认为“歌声洒满大地”更适合。这个标题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歌声洒满大地”为标题,准确地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歌声洒满大地”为标题,充满诗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