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1《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21 11: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垂径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一基本性质,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提升能力:在探究垂径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思想:在“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转换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到论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4.积累经验:通过折纸、画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严谨求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垂径定理的几何本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图片引入:
(投影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同学们,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赵州桥,它已经屹立了1400多年。请大家观察,它的桥拱是什么形状?没错,是圆弧形。”
“是的,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圆的优美性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隐藏在圆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赵州桥的力学与美学秘密。”
2、问题驱动:
“如果我们把桥拱看作圆的一部分,桥面看作一条弦,那么桥拱的最高点(弧的中点)到桥面(弦)的垂直距离,我们称之为‘拱高’。”(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了桥面的跨度(弦长)和拱高,能否计算出这个桥拱所在圆的半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请出今天的主角——垂径定理。它就是我们破解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折纸实验——形成感性认识
1、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
第一步:在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
第二步:将纸片对折,使弦AB的两个端点A和B完全重合。展开后,问:“这条折痕是什么?”(直径CD)
第三步:观察这条直径CD与弦AB有什么位置关系?用三角板验证一下。
2、提问:
(1)直径CD与弦AB是什么位置关系?(垂直)
(2)直径CD把弦AB分成了几段?它们有什么关系?(两段,相等,即AM=BM)
(3)除了弦被平分,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等量关系吗?(引导观察弧,学生可能说出“两边的弧看起来也一样长”)
3、教师小结:通过折纸,我们初步发现:垂直于弦的直径,似乎平分这条弦,还平分了弦所对的两条弧。
第二环节:严谨画图——提出数学猜想
活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圆规和直尺规范地再现刚才的图形:画⊙O,作弦AB;作直径CD⊥AB,垂足为M;用刻度尺测量AM与BM的长度,验证是否相等。
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三)推理论证,形成定理
“但是,折纸和测量难免有误差,我们能否用严格的几何推理来证明这个猜想永远成立呢?”
1、明确已知与求证:(教师板书)已知:CD是⊙O的直径,CD⊥AB于M。求证: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2、分析思路:
“要证明AM=BM,它们分别在△OAM和△OBM中。我们有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连接OA、OB,则OA=OB(同圆半径相等)。
“在Rt△OAM和Rt△OBM中,我们有了OA=OB,OM=OM,还缺什么?”(缺一个角或一条边)
“由CD⊥AB,可得∠OMA=∠OMB=90°。所以根据什么判定定理?”(HL,直角三角形全等)
3、完成证明:(教师规范板书)
连接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OA=OB,OM=OM,
∴Rt△OAM≌Rt△OBM(HL)。
∴AM=BM,∠AOC=∠BOC。
∴弧AC=弧BC。
同理,可证弧AD=弧BD。
4、揭示定理:“至此,我们的猜想经过了严格的证明,成为一个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垂径定理。”
(四)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第一环节:基础应用(例题教学)
“现在我们用定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求弯路的半径。”
1、引导分析:
(1)抽象模型:“我们把弯道看作圆弧CD,圆心是O。OE⊥CD于F,这里的EF是什么?”(拱高)
(2)建立联系:“根据垂径定理,因为OE是直径吗?”(不是)“那OE是……”(引导学生发现OE是过圆心的直线,且垂直于弦CD,因此垂径定理依然适用,CF=DF=300m)。
(3)构建方程:“如何求半径R?OF与R、EF有什么关系?”(OF=R-90)
(4)勾股定理:在Rt△OCF中,OC =OF +CF ,即R =(R-90) +300 。
2、学生独立完成求解过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赵州桥”问题)
“现在,我们有信心来解决赵州桥的问题了吗?请同学们自行分组,进行探讨。”
1、任务:求赵州桥桥拱的半径。
2、要求:
(1)画出几何图形,标出已知量(弦长37.4m,拱高7.2m)。
(2)设出未知量(半径R)。
(3)写出关键推理步骤(如:拱高=R-弦心距)。
(4)列出方程并求解。
3、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表示“弦心距”(即OM=R-7.2),并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点拨。
(五)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第1题:已知在圆O中,弦AB的长为8厘米,圆心O到弦AB的垂直距离(即弦心距)为3厘米。
(1)求圆O的半径。
(2)连接OA,若过弦AB的中点C作圆O的直径DE,连接AE。请问AE与AB有什么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2题:“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意思是:有一圆形木材埋在墙中,锯开截面算大小。CD为圆O的直径,弦AB与CD垂直,垂足为E,CE的长度为1寸,弦AB的长度为10寸。求直径CD的长度。
第3题:已知:AB是圆O的一条弦(不是直径),点C是弦AB的中点。过点C作圆O的直径DE。
求证:直径DE垂直于弦AB。
2、拓展应用:
第1题:已知圆O中有两条平行的弦AB和CD,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4。其中弦AB的长度为16,弦CD的长度为12。
(1)作圆O的直径MN,使MN垂直于弦AB,垂足为E,交弦CD于点F。判断点F是否是弦CD的中点?并说明理由。
(2)根据以上条件,求圆O的半径。
第2题:已知圆O的半径为5,其一条弦AB的长度为8。点P是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
(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求点P到圆心O的最短距离。
(2)若在圆O中,以点P为中点且长度为8的弦有两条,求此时点P到圆心O的距离。
(六)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
“知识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垂径定理的内容、证明与应用)
“方法上,我们有什么收获?”(探索几何性质可以‘动手操作→提出猜想→逻辑证明’;解决实际问题要‘抽象模型→建立方程’)
“思想上,你有什么感悟?”(数学是严谨的,猜想需要证明;数形结合非常有用)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