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交通运输》表格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文档属性

名称 4.3 《交通运输》表格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8 12: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第三节《交通运输》表格式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4.3 《交通运输》 单元 四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内容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章节的关键环节,扮演经济“枢纽”角色,连接农业、工业等主题,奠定区域发展基础,体现地理学科“人地协调”的核心素养。(2)本课时教材围绕“交通运输网络与区域联系”展开,通过交通发展数据、高速路网/高铁网分布、内畅外联案例等环节,系统呈现交通网络的分布特点、建设成就及对国内国际联系的支撑作用。图文结合与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交通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了解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交通建设的成就与意义。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培养区域认知素养。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拥有日常生活经验(如乘坐高铁、接收快递),但对运输方式特点、铁路干线等专业内容缺乏整体理解,尤其对“运输方式的选择”认知较浅。认知与技能特点:八年级学生对高铁、高速公路有生活感知,但对交通网络分布规律、交通建设克服自然障碍的难度理解较浅。需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剖析、实践计算,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思维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交通网络的分布特点;交通建设对国内国际联系的作用。难点:分析交通与自然、人文因素的关系;理解交通建设克服自然障碍的技术与意义。
材料准备 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课堂学习活动任务清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新基建时代中国交通的智能化 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交通智能化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01,读图4.19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我国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什么?(2)想一想,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是相同的概念吗?试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工具对应的运输方式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管道【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效益高。②(见同步教学课件,略)【学习活动二】我国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分布【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01—P103,读图4.19—图4.23,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4.19,说一说新中国交通建设取得哪些辉煌成就?(2)读图4.21高速公路布局、图4.23高铁网规划,分析我国交通网络的分布特点。(3) 结合图4.21高速公路布局,说说我国现代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特点。(4)结合图4.23高铁网规划,说说我国现代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方向和分布特点。(5)请举例说明,现代科技如何助力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高铁、高速、内河航道、民航机场的数量/里程从1950年到2020年大幅增长,说明我国交通建设成就斐然。②我国交通网络的分布特点:覆盖全国、纵贯南北、横穿东西。东密西疏(东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线更稠密;西部山区多、人口稀疏,交通线较稀疏)。③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④我国的高速铁路纵横交错,“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⑤(见同步教学课件,略)【活动探究】通过陇海—兰新铁路认识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05,读图4.25,回答问题。【问题引领】根据图4.25示意该线路的主要站点、站间里程及通车时间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中信息,按照1953年以前、1953—1990年两个时间段,统计该线路普速铁路累计开通的里程。(2)查询列车运行时刻表,比较普通列车和高速列车从连云港到兰州所需时间。(3访问身边的长辈,请他们谈谈自己所经历的铁路交通的发展。【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略)【学习活动三】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06—P108,读图4.26和图4.29,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读图图 4.26高铁出行圈、图4.27农村公路,说说我国如何保障交通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结合图4.28中国与世界的交通联系,举例说明我国与国际交通顺畅。读图4.29,谈一谈未来我国交通建设有哪些发展目标?【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提供保障。我国的高速铁路基本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 0.5—2小时到达。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②我国通过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欧洲的中欧班列、中国—东南亚的中越铁路、中老铁路和中泰铁路等。通过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我国交通运输的通达性还在不断完善,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 读图了解我国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研读课文,认识我国交通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小组合作探究:观察铁路延伸,总结发展历程,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倾听讲解,理解交通运输对国内外区域联系的支撑作用,感受人地协调的工程智慧。 结合图文信息,了解我国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理解交通网络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提高小组合作与历史维度的分析能力,感受铁路交通的发展与生活变化。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发展交通—区域联系—人地协调”的思维逻辑,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41页—47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交通网络分布特点:覆盖全国,东密西疏(受地形、人口、经济等因素影响);② 交通建设成就:高铁、高速公路等发展迅速,克服自然障碍(如高原、山地、河流、海洋等);③ 交通运输的作用:内畅(区域联系)、外联(国际联系),促进人地协调与经济发展。 回顾学习逻辑,用简洁语言梳理 “任务 —能力—理念”的联系。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1.发展成就:高铁、高速等里程 / 数量大幅增长2.分布特点:东密西疏(地形、人口、经济影响)二、内畅外联的交通联系1.内畅:连接城乡、畅行全国(如高铁出行圈、村村通)2.外联:连通世界(如中欧班列、国际港口)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核心目标是“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特征”。通过“运输方式对比表”和“情境选择”活动,学生能准确区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的优缺点;通过“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判读,多数学生能说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点,并能举例说明“四纵四横”高铁网络的骨干线路。但部分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定义”理解仍局限于“客运”,忽略“货运”的核心地位,需加强概念的生活化解读。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