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精心经营》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精心经营》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8 11: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8上《精心经营》教学设计
课题 精心经营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赏析拙政园 “可居、可观、可游” 的空间布局,感受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的融合之美,理解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景意境,提升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结合拙政园平面图,尝试标记游览路线、分析建筑位置设计,运用绘图或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现对园林空间布局艺术的理解,锻炼艺术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借鉴拙政园造景理念,观察当地园林或公园,设计最佳游览路线并阐述理由,将古典园林艺术思维转化为创意实践,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拙政园建筑类型(亭、台、楼、阁等)的功能特点及 “与谁同坐轩” 的文化典故,认识古典园林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苏州拙政园为核心教学载体,围绕其空间布局展开教学。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园林 “可居、可观、可游” 设计原理的思考;再结合平面图与实景,讲解园林建筑位置的决定因素及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功能特点;随后通过标记游览路线、讨论远香堂观景价值等任务,深化学生对园林布局艺术的理解;最后延伸至当地园林观察,实现知识迁移。同时融入文化典故,兼顾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与艺术学习需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审美感知能力,对古典园林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园林空间布局原理的系统理解。他们乐于参与绘图、路线设计等实践活动,却可能在分析建筑功能与造景关系、解读文化典故时存在困难,需借助直观素材与任务引导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拙政园 “可居、可观、可游” 的特点及空间布局原理,掌握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功能与特点。 2、能结合平面图标记游览路线,分析远香堂等核心建筑的观景价值,感受园林艺术美。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园林建筑位置与造景需求的关联,体会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意境。 2、将园林艺术思维迁移应用,合理设计当地园林游览路线并清晰阐述设计理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语:“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 ‘园林之母’拙政园实景视频,大家在观看时可以留意视频里的建筑、山水和植物,想想这座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播放视频) 提问引导:“视频看完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觉得拙政园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公园有什么不一样?(等待学生回答) 教师:其实啊,拙政园不只是‘好看’,还藏着古人‘可居、可观、可游’的设计智慧。今天这节课《精心经营》,我们就一起走进拙政园,揭开它的造园秘密。 认真观看拙政园实景视频,观察视频中的建筑形态、山水布局和植物搭配。 积极思考教师提问,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视频直观呈现拙政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古典园林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1、讲解拙政园修筑史 “首先,我们来聊聊拙政园的‘前世今生’。它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也就是 1509 年,是一位叫王献臣的御史弃官后建的,还请了画家文徵明设计。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拙政园’吗?其实是取‘拙者之为政’的意思,体现了园主的生活态度。不过,拙政园的命运很曲折,明末园主变了,清初还被战火毁过,后来经过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重建和扩建,格局才慢慢定下来。1949 年后政府多次修缮,1997 年它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在是苏州最大、最完整的古典园林。” 2、介绍《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说到文徵明设计,他没画传统的施工图纸,而是用诗画《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呈现的。晚年 81 岁时,他还从三十一景里选了十二景重绘成册页,可惜现在只存八幅了。大家看 PPT 上的图片,从画里我们能想象出 500 多年前拙政园的样子。” 3、讲解 “因地制宜” 理念 “历经百年变迁,拙政园还能保留早期模样,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什么是‘因地制宜’呢?就是不执着于规整对称的布局,而是根据园林的地形地貌灵活设计。比如 PPT 上这些建筑 —— 梧竹幽居、海棠春坞、远香堂,它们的位置不是随便定的,而是顺着地形错落摆放,没有刻板的感觉,这就形成了灵动的空间美感。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家里的房子布局,是不是大多方方正正?而拙政园这种‘跟着地形走’的设计,正是它的特别之处。”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在课本或笔记本上标注拙政园修筑的关键时间点 观察 PPT 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图片,感受诗画与园林设计的结合,想象古代拙政园的景观。 理解 “因地制宜” 的含义,对比现代建筑与拙政园布局的差异,在脑海中构建拙政园 “错落有致” 的空间形象。 梳理修筑史让学生了解拙政园的历史背景,感受其文化厚重感,为后续理解造园艺术奠定历史基础。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介绍,将 “诗画” 与 “园林” 关联,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园林 “画境相通” 的特点。 通过对比现代建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因地制宜” 理念,突破抽象概念的学习难点。
环节三: 小组活动 分发材料与明确任务 “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会拿到三样东西 —— 拙政园平面图、中部与西部补园的手绘图(局部)、任务单。任务有两个:第一,把缩印的实景照片或手绘图贴到平面图相应位置,比如远香堂、小飞虹这些建筑,要对应好位置;第二,标记出手绘图作者的游览路线,比如从哪个建筑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后到哪里。大家可以参考课本上对建筑的描述来判断位置,比如‘远香堂是中部主体建筑,夏日赏荷佳处’,平面图上中部最显眼的位置大概就是它了。” 分组指导与答疑 “现在大家以 4 人一组开始活动,老师会在各组间走动。如果不确定某个建筑的位置。另外,标记游览路线时,要注意路线的合理性,不能跳过太远的建筑哦。 小组展示与点评 “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邀请一组)请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确定远香堂和香洲位置的?游览路线是怎么设计的?” 4 人一组领取材料,明确小组任务,讨论分工,比如两人负责贴图片,两人负责标记游览路线。 结合课本对建筑的描述 讨论手绘图作者的游览路线,考虑建筑之间的距离和关联性,用彩笔在平面图上清晰标记路线。 积极参与小组展示。 通过贴图片、标路线,加深对拙政园空间布局的理解。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解决学习难题。 展示与点评环节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
环节四:深入解析 讲解拙政园特色建筑 “刚才活动中我们接触了很多建筑,了解了它们的所在位置,现在我们来总结几个有代表性的。 首先是远香堂,它在这里(在PPT上展示对应位置),它是中部的主体建筑,有明代风格,最特别的是落地玻璃长窗,站在里面能欣赏四面的美景,夏天还能看到满池荷花,所以是‘夏日赏荷佳处’。大家想想,透过长窗看荷花,是不是像在画里一样? 再看小飞虹,它是中部小沧浪水院的廊桥(在PPT上展示对应位置),在苏州古典园林里很少见,廊桥既可以走,又能遮雨,还能观景,一举多得。 还有香洲(在PPT上展示对应位置),它是仿船形的建筑,叫‘舫’式结构,名字来自屈原的‘芳洲’典故,文人气息特别浓。 西部的浮翠阁也很有意思(在PPT上展示对应位置),它在土山上,是双层楼阁,因为像浮在翠绿的树荫上,所以叫‘浮翠阁’,站在上面能看到全园的景色,是全园的制高点。 最后是与谁同坐轩(在PPT上展示对应位置),它是西部的扇形亭,依水而建,名字来自苏轼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而且门窗都是扇形的,从里往外看,景色就像嵌在扇形画框里一样,特别有意境。” 归纳园林建筑类型 “除了这些特色建筑,中国古典园林还有很多常见类型,比如亭、台、楼、阁、堂、轩、榭、廊、舫。我们来一一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代表建筑: - 亭:四面开敞,没有围墙,顶部有六角、八角等形状,主要供人休息、观景,比如醉翁亭、陶然亭。 - 台:高出地面的露天建筑,通常是方形,用来观景或举行仪式,比如熙春台、泺上台。 - 楼:两层以上的建筑,一般有一面或两面窗户,可居住、观景、藏书,比如岳阳楼、黄鹤楼。 - 阁:和楼相似,但四面都有窗户,还设有门,更轻巧精致,比如蓬莱阁、滕王阁。 - 榭:依水而建的观景平台,一部分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比如芙蓉榭、藕香榭。 - 廊:有屋顶和支柱的长条形建筑,是园林里的游览路线和观景通道,比如回廊、香山爬山廊。 - 舫: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香洲那种船形建筑,又叫‘不系舟’,供人登高远望。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建在高敞或临水的地方,比如听雨轩、与谁同坐轩。 大家可以记个小口诀帮助理解:台 = 亭 + 石座,轩 = 亭 + 亭 + 亭,榭 = 亭 + 台 + 水,舫 = 船型的台 + 水,楼 = 屋 + 屋 +…,阁 = 楼 + 四面窗。” 认真倾听教师对拙政园特色建筑的讲解,在课本上圈画关键信息(如建筑位置、特点、文化典故) 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对比 “楼” 和 “阁” 的差异。 详细讲解特色建筑,结合位置、形态、文化典故,让学生不仅认识建筑,还能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造园巧思。 归纳建筑类型并提供口诀,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降低记忆难度,形成对古典园林建筑的整体认知。
环节五 强化加深 ‘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的解读 “之前我们提到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还知道它是‘夏日赏荷佳处’。但古人说‘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这句话可不是夸张哦! 1、分季节讲解四季景色: - 春季:“先看春天,远香堂前的庭院里,种了不少海棠和玉兰。春天一到,海棠花满枝桠,玉兰花则是白色的,像小喇叭一样开在枝头,特别雅致。 - 夏季:“到了夏天,远香堂的‘主角’就登场了,大家能看到池塘里满是荷花,有的已经全开了,粉色的花瓣围着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苞,鼓鼓的像小拳头,这不就是古诗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场景吗? - 秋季:“再看秋天,远香堂旁边的银杏和枫树开始‘换装’。银杏树的叶子变成金黄色,坐在远香堂里,看着窗外的‘金叶红枫’,再闻着空气中淡淡的桂花香(远处有桂树),秋天的诗意就藏在这些景色里啦。” - 冬季:“最后是冬天,远香堂周围的景色变得素雅起来。如果下雪的话,屋顶、树枝上都会积一层白雪,池塘的水面可能结一层薄冰,像镜子一样倒映着白雪覆盖的建筑。 2 总结远香堂的观景优势: “大家发现了吗?远香堂之所以能‘尽收四季美景’,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位置好 —— 在中部的中心,前面是池塘,周围种了四季都有景致的植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落地长窗,没有遮挡,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看到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色。就像一个‘观景框’,把春夏秋冬的美都框进了远香堂里。” 结合教师提问,思考四季园林景色的差异; 认真倾听教师对四季景色的讲解,在脑海中构建远香堂四季不同的景观画面 记录远香堂能观赏四季美景的原因(位置好、落地长窗无遮挡),理解其 “观景核心” 的作用,深化对远香堂建筑价值的认识 围绕 “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 展开,呼应关键语句,让学生对远香堂的认知从 “单一季节” 拓展到 “四季全景”,丰富对建筑功能的理解。 总结观景优势,引导学生从 “欣赏景色” 上升到 “分析建筑设计巧思”,提升对古典园林 “实用性与美观性结合” 的理解
环节六 最后,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你认为拙政园最佳的观赏路线,说一说你的理由吧。 讨论,根据教师要求画出游览路线 对本课知识的强化巩固。
课堂小结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既是传统造园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理念的极致演绎。今天我们以拙政园为例,围绕其空间布局展开学习。我们了解了拙政园 “可居、可观、可游” 的特点,明确园林建筑位置由功能、造景等因素决定,认识了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功能与形态。通过标记游览路线、讨论远香堂观景价值,大家深化了对园林布局艺术的理解,还知晓了 “与谁同坐轩” 的文化典故。希望大家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观察当地园林,感受传统园林的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
课后作业 游览当地的园林或公园,观察、分析其布局特点,找出最佳游览路线。
课堂任务 1、将书上拙政园的实景照片或手绘图缩印,贴到拙政园平面图相应位置,并标记手绘图作者的游览路线、。 2、查阅资料,了解拙政园中不同建筑种类,说一说它们的功能和特点。 3、结合远香堂四周的建筑、景色,讨论 “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 这一说法的依据。 4、在拙政园平面图上画出认为最佳的观赏路线,并说一说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拙政园展开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与路线标记、建筑分析,多数学生能理解园林 “可居、可观、可游” 特点,但在解读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意境时,部分学生仍显吃力。此外,文化典故讲解稍显仓促,后续可增加直观案例,预留更多互动时间,同时优化实践任务梯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与文化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