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卷
考查内容: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 北京延庆区期末]下表文物见证了( )
名称:虎门一号销烟池出土的铺地石 时间:1839年 尺寸:长36厘米,宽21厘米,高10厘米
A.李秀成率太平军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B.广州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
C.陈化成拼死抵抗英军侵略者保卫吴淞
D.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鸦片
2.[2025广东阳江期中]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清军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B.百姓的国家意识淡薄
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D.民众态度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3.[2025山东德州武城实验中学月考]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 )
A.说明列强发动战争的正确性
B.认为战争爆发具有偶然性
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旨在批评清政府顽固保守
4.[2025 安徽宣城期中]1856 年秋,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最终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这一变故 ( )
A.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使农民革命政权初步建立
C.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D.宣告这场农民起义的失败
5.[2025 江西赣州期中]下图信息可以反映 ( )
A.洋务运动时期近代工业的发展
B.洋务运动消除西方列强的威胁
C.清朝政府全面学习西方的决心
D.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设厂的热情
6.[2025河南南阳期中]1885年6月 9 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规定了在中越边界指定两处通商……法国政府也可以在此设立领事官;法国货物进出中国云南、广西边界照现在通商税则减轻。这些规定 ( )
A.使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B.掀起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D.使法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7.[2025 广西钦州期中]下面颁奖词对应的人物是( )
他出生于腐朽的晚清,不图荣华富贵,把一腔热血和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海军事业,他指挥致远舰奋力冲向“吉野号”,试图击垮敌舰,却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全舰官兵坠入茫茫大海中,壮烈牺牲。
A.左宗棠 B.左宝贵 C.丁汝昌 D.邓世昌
8.[2025 湖北宜昌期末]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是否可行提出意见。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 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9.[2025福建福州期末]在义和团的许多揭帖(通告)中,公开打出了“斩邪魔,杀洋妖”“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等口号,誓将“洋人”驱逐出境。据此可知,义和团 ( )
A.属于反清秘密结社 B.具有鲜明反帝性质
C.实现扫灭洋人目标 D.遭到清廷残酷镇压
10.[2025辽宁本溪期中]孙中山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联络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他开始感觉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初步意识到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分头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的。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了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土地私有
11.[2025河北邢台期末]陈独秀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
A.国民旧思想根深蒂固 B.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C.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 D.孙中山对旧势力妥协
12.[2025陕西安康期中]1916年,在梁启超起草,蔡锷、唐继尧等发布的护国讨袁檄文中,号召护国军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该檄文反对的是 ( )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C.段祺瑞出卖国家利益 D.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13.[2025 江苏苏州期中]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认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魯迅也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材料意在表明 ( )
A.救亡图存与政治革新紧密相连
B.当下国民思想愚昧落后的状况
C.新文化运动对科学思想的提倡
D.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时人的共识
14.②新考法[2025 山东济宁期末]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跨学科|英语[2025 内蒙古包头期末]“由今以后,到处可见的,都是 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 Bolshe-vism 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材料可能出自(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 题16分、第 17 题 19 分、第 18题20分,共55分)
16.[2025 湖北咸宁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动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1872 年8月11日,30名幼童自上海前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一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1877年起,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学堂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 最根本的动力乃是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尤其是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因此,纷纷主张效法日本,救亡图存。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出现“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近代留学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6分)
17.[2025河北石家庄期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西方列强欺凌蹂躏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分别说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8分)
材料二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时间一览表(部分)。
通商口岸 设海关时间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上海 1854年 重庆 1896年
广州 1859年 沙市 1897年
宁波 1861年 苏州 1897年
福州 1861年 杭州 1897年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关设关位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三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 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据王铭珍《北京有座西洋建筑博物馆————
东交民巷》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交民巷异域建筑形成的原因,概括将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列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意义。(5分)
18.探究性[2025 山西晋中期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事关兴衰命运。八年级学生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与他们一同完成。(20分)
【自强与维新:晚清的自救之路】
(1)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三、
图四涉及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8分)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共同点:
【觉醒与行动:近代思想的激荡】
(2)根据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事件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事件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并概括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6分)
材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思暗。若因为搁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迨、社会的攻击笑骂,瓰是蓟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织蓄已久的爱国激情猛烈地迸发出来。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丹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中域市。 一一演编自李东郎《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求索与奋进:中国救亡图存之路】
(3) 开放性请以“救亡图存民族抗争”为题从下表中任选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150字)(6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时间 历史事件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3911年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义和团运动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 D【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据“虎门一号销烟池出土的铺地石”“1839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 月3日至25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该文物见证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故选D。
2. 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根据“当我们上岸追赶清军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可知,眼见英国侵略者与清军作战而无动于衷,说明百姓没有意识到清军与他们同属于一个主体————国家,即百姓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国家意识淡薄。故选 B。
3. 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据“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揭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C。
4. C
5. 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自强之船”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启了近代的工业化。故选 A。
6. A
7. D【解析】本题考查邓世昌。根据“海军事业”“指挥致远舰奋力冲向‘吉野号’”“却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全舰官兵坠入茫茫大海中,壮烈牺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邓世昌。故选 D。
8. B【解析】本题考查维新运动。根据“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知,反对意见多,支持意见少,表明维新变法阻力很大。故选B。
·上分提醒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是1895年兴起的,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系列行动。戊戌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从属于维新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
9. 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斩邪魔,杀洋妖”“扫灭洋人世界新”“誓将‘洋人’驱逐出境”可知,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具有鲜明的反帝性质,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义和团反清,排除A;义和团并未实现扫灭洋人目标,排除C;材料未体现清廷镇压义和团,排除D。故选B。
10. C【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根据“初步意识到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分头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同情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于是提出了平均地权,即逐步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故选C。
11. 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根据“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国民旧思想根深蒂固。故选 A。
12. B【解析】本题考查护国战争。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本来依附袁世凯的梁启超,断然与之决裂。他与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6年梁启超起草,蔡锷、唐继尧等发布的护国讨袁檄文,号召护国军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体现了蔡锷、唐继尧等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故选 B。
13. 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可知,陈独秀和鲁迅的话都表明新文化运动对科学思想的提倡。故选C。
14. B【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汇集天安门前,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题干体现了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故选B。
15. D 【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根据“Bolshevism”“自由”“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1918年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故选 D。
16.(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国内民族危机加重;学习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3)近代留学教育兴起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学习先进技术、制度等以报效国家是主旋律。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果丰富,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解析】(1)本问考查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的目的。根据“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先后派遣了 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2)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留日热潮出现的原因。
材料 对应答案
“最根本的动力乃是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国内民族危机加重;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尤其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 学习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3)本问考查近代留学教育所起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近代留学教育兴起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学习先进技术、制度等以报效国家是主旋律;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果丰富,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影响巨大等方面回答。
17.(1)图一:《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增多。原因:《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图二:1843年以后,中国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低。原因:《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变化:由沿海到沿江,深入内地。问题: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3)原因: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意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的历史。
【解析】(1)本问考查鸦片战争。第一小问,根据两幅数据图可知,英国商品输华总值增加,中国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低。第二小问,根据图中年份可知,与《南京条约》签订有关,写出相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即可。
(2)本问考查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均在沿海地区;重庆、沙市在长江沿岸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列强侵略范围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3)本问考查东交民巷。第一小问,根据“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 1901年至 1912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辛丑条约》有关。第二小问,根据“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可知,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的历史。
18.(1)历史事件:图三洋务运动;图四戊戌变法。共同点: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张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创办新式学堂;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主张:民主与科学。精神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联系:新文化运动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示例】题目:救亡图存民族抗争。选择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5年陈独秀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总之,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任务。无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进行各种尝试,为民族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后辈敬仰。
【解析】(1)本问考查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2)本问考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第一小问,根据“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知,材料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其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根据“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可知,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的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3)本问考查救亡图存民族抗争。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上分要点 如何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德先生”即民主,提倡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赛先生”即科学,提倡传播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和盲从的封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