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学完本单元,同学们为自己的童年时光写下留言,请阅读留言,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回首童年时光,每次看着父母与我的合影,看着自己从刚出生到长大,总是令我心生感概。
◆朋友之间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分歧,现在想想,总是为自己当初的幼稚而感到惭愧。
◆我永远都忘不了学识渊搏、态度和ǎi的金老师,她是我最躬敬的老师!
◆还记得那年校运动会上,赛场上选手们迈着轻捷的步伐迅速地奔跑,紧张地交棒;看台上同学们山呼海啸,一齐起身为他们呐喊加油;操场边负责保护的同学也跑得大汗lín lí,脸上像zhàn开的小红花。那种团结一致的感觉真好!
(1)给留言中的加点字注音。(3分)
分歧( ) 幼稚( ) 轻捷( )
(2)根据留言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3分)
和ǎi( ) 大汗lín lí( ) zhàn( )开
(3)留言中有三个错别字,请用正楷将正确的词语写在下面田字格中。(3分)
2.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周末,人们呼朋引伴地去爬山登高,连平时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都人来人往。孝文化公园人山人海,孝德广场上人声鼎沸,公园的枫树一点也不吝啬自己那一身红妆,一阵秋风吹过,枫叶纷纷飘落在人们的肩上。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A.呼朋引伴 B.人迹罕至 C.人声鼎沸 D.咄咄逼人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是一粒平凡的种子。②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默默地赚取土壤中的养料。③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变成了嫩芽。④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A.句①中的加点词“这”“是”“一粒”依次是代词、动词、数量词。
B.句③中的“变成”是动词,句④中的“阳光”“鲜艳”依次是名词、形容词。
C.“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这句话接在句①后。
D.句②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赚取”改为“汲取”。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追忆了鲁迅童年时的读书生活,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指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5.诗文名句默写。(8分)
(1)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影响心境,正如《论语·学而》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常常以此自勉。
(4)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仰望茫茫苍穹,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站在小舟之上,轻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6.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列题目。(4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_____________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__________》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根据故事情节,在文中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2分)
(2)从文中加点的“诧异”一词,你觉得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念是怎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复兴中学某班正在举行“传承文化经典”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积累成语】小明出示《论语》中的三句话,请你对应写出从中演化出来的三个成语。(3分)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对联】小华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些字词把握不准,请你帮他补充完整。(2分)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上联:________________演绎经典
下联:咏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劝说】小丽对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剧经典折子戏情有独钟,她的妈妈担心她的这个爱好会影响学习。作为小丽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她的妈妈。(3分)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0题。(10分)
【甲】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劝学诗
朱 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注]。
【注】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
(3)必有我师焉 必:________
(4)一寸光阴不可轻 轻: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请结合《论语》(节选)和《劝学诗》,谈谈你收获了哪些学习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豇豆熟了
明前茶
春天的时候,姜伟的爸爸在城里承包了一个快递点,妈妈要去帮忙。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妈妈觉得应该给儿子留一点儿蓬勃生长的希望,于是买了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带着儿子给豇豆苗插架,她教姜伟如何引豇豆的藤蔓上架,边示范边指导:“瞧,硬扳硬拗是不行的,就像你们老师说的,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我们对待豇豆的藤蔓也是这样。要顺着它的长势,把它逆时针轻轻盘绕在竹架上。”
最后一根藤蔓也上了架。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高。”说完这些,又向姜伟承诺说:“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姜伟在豇豆地里与妈妈视频,晚上7点多钟,妈妈仍然在小山般的快递堆旁忙碌,她一面跟儿子说话,一面飞快地给快递称重,并给它们贴上电子标签。
视频结束,姜伟出神地瞅着豇豆花,恍惚间觉得那些高出他不少的豇豆藤带着满身的长髯悠然地走动起来,它们弯下腰,瓮声瓮气地向他问起近况。
姜伟随手采收的一小把豇豆,被奶奶包了豇豆锅贴。姜伟一口气吃了10个。奶奶欣喜地说:“没想到大孙子这么喜欢吃豇豆,一根豇豆十来天就长成了,不及时收,会变老。豇豆吃不了,咱还可以把它做成豇豆泡菜,等你妈回来吃。”
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叔叔家的一对年仅4岁的双胞胎,根本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放凉。像美髯公的飘逸长髯一样的嫩豇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被放进密封罐。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那里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轻柔的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身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
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就看见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密封罐上都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酸豇豆,尝了一根,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有删改)
11.阅读选文,将空格中的相关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语发现本文主要讲述的对象是姜伟,题目应该叫“姜伟的故事”,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豇豆熟了”为题。请你为他解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意蕴丰富。请从“思念、成长、教育”等词语中任选一个,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跨越了一次次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你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懈的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自我……
请以《成长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qí zhì jié
(2)蔼 淋漓 绽
(3)
感 慨
渊 博
恭 敬
2.D
【解析】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此处形容孝文化公园热闹景象给人的感觉,不合语境。
3.C
【解析】这句话是在描述种子在努力生长,应接在句②后。
4.B
【解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散文作品。
5.(1)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山岛竦峙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1)五猖会 鉴略
(2)鲁迅主张生动活泼,而不是压抑天性、枯燥刻板的教育。
7.(1) ①温故知新 ②择善而从
③逝者如斯(或“不舍昼夜”)
(2)上联:唱歌曲
下联:弘扬传统
(3)阿姨,您好,小丽喜欢的淮剧,可是我们的文化经典呢!这个爱好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8.(1)疑惑
(2)喜爱,爱好
(3)一定
(4)轻视
9.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0.①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③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④学习要珍惜时间。
(二)11.①插豇豆架 ②忙于工作
③照料豇豆 ④回家尝豇豆,百感交集
1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豇豆藤蔓不断长长的情态,将豇豆藤蔓人格化,表现出姜伟对妈妈的思念和希望妈妈早日归来的渴盼心情。
13.作者用“豇豆熟了”为题,让豇豆成为行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取名“豇豆熟了”寓意深刻:妈妈种下豇豆,是希望姜伟在照料豇豆的过程中同豇豆一起成长。豇豆成熟的过程,也是姜伟成长的过程。另外,这样的题目很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思念:豇豆是妈妈与姜伟一起种下的,豇豆的长大预示着妈妈即将归来,姜伟对豇豆的细心照料,表现了他对妈妈的思念之情。__示例二:成长:从开始种豇豆,到豇豆长大开花、结果,这印证了姜伟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姜伟深深体会到豇豆成长的不易,且将对妈妈的思念寄予豇豆成长之中。__示例三:教育:本文用豇豆的成长需要插架引领,给它生长的方向,来教育孩子要走正路,要做一个爱学习、有智慧的孩子。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