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15: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__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________(朝代)__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 给加点字词注音。
不亦说(  )乎 不愠(  ) 三省(  )吾身 一箪(  )食,一瓢(  )饮 不逾矩(  )(  ) 曲肱(   ) 好(  )之者 笃(  )志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语句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1) 太阳
可以为师矣 (2) 可能,许可
饭疏食 (3) 疏通、疏散
温故而知新 (4) 原来的;从前的
有朋自远方来 (5) 朋友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B.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6.古诗文填空
(1)四海宾朋齐聚哈尔滨,共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盛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令人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一味思考而不学习则常常令人陷入疑惑,这个道理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
(3)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追梦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诗文中往往蕴含哲思。《〈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①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有道:有道德的人。②正:端正。
8.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饭疏食,饮水 成语推断法:饭蔬饮水。 (1)_____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查阅字典法:①言语真实,诚实。②的确,确实。③信用,守信用;诚信。④任凭,随意。 (2)______(填序号)
内省不疚 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 (3)______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 语境推断法:_________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 (4)_______
9.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居 无 求 安 敏 于 事 而 慎 于 言
10.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特点。
(二)班刊“研儒学”栏目精心编辑了一组古文,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②。”遇言:“当以‘三余’。”或③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董遇三余读书》,有删改)
【注释】①质讷:质朴不善言辞。②苦渴无日:指苦于没有时间。③或:有人。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好之者   性质讷而好学
B.学而不思则罔 性质讷而好学
C.吾日三省吾身 苦渴无日
D.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余”之意
1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冬 者 岁 之 余 夜 者 日 之 余 阴 雨 者 时 之 余 也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5. 下面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三章指出学思要结合,“思”是“学”的基础,“思”比“学”更重要。
B.【甲】文第四章阐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佳境界。
C.【乙】文中董遇说的“三余”时间,是指冬天、夜晚、阴雨天这三个时间。
D.【乙】文描写了董遇和从学者的对话,从中可知董遇是个爱好学习、珍惜时间的人。
16. 【乙】文中董遇读书的故事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三余读书”,【甲】文中也有不少成语,如“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甲】【乙】两文在学习方法上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雅堂记 黄庭坚
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于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庥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而告之曰:
由杜子美来四百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家室之好耶!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而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
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素翁可并刻此于大雅堂中。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冰释,于斯文者乎!元符三年九月涪翁书。
(出自《山谷集》,有删改)
18、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
A.不少假借人( ) B.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 )
C.弃其大旨( ) D.后生可畏( )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
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文章着重阐述了作者对杜甫诗歌的认识,作者认为要想进入“大雅堂”应该怎样做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 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使自身受益。⑤宽简:宽松,不苛求。⑥便:安逸,安适。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荒远小邑,且如此 (2)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谓文章止于润身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死狱也,我求其生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C.晚更号六一居士 即更刮目相待
D.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2)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办案谨慎,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以前官吏乱办案造成不少冤假错案;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经常告诉他,父亲在世为官
时常常为死囚找生路,尽量避免因失误而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
B.欧阳修治理地方奉行“宽简”的政策,深受百姓喜爱,所到之处政绩斐然,
也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C.欧阳修所说的“宽”不是放纵,而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不是省略必
要的地方,而是不做烦冗细碎的事。
D.欧阳修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即使前面有陷阱,他也会奋不顾身。
25.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欧阳修的从政理念。你认为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需要这种理念吗?为什么?
答案
1.儒 二十 《大学》 《中庸》 《孟子》 丘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政治 教育
2.yuè yùn xǐnɡ dān piáo yú jǔ ɡōnɡ hào dǔ 3.(1)按时 (2)同“悦”,愉快 (3)生气,恼怒 (4)自我检查、反省 (5)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6)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迷惑,疑惑 (8)越过法度 (9)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疑惑 4.(1)每天 (2)可以凭借 (3)粗粝 (4)学过的知识
(5)志同道合的人 5.D 6.(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2)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4)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5)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6)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1)吃 (2)③ (3)自我检查、反省 (4)接近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0.(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2)不忧愁不恐惧,这就能叫作君子了吗?
11.安贫乐道;敏事慎言;善于自我反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12.A
1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1)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2)书读的遍数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15.A
16.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17.【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出按时温习知识是愉快的事情,我们学习后要时常温习知识,不断实践,才能掌握得更牢固。【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书读了很多遍后,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了。我们要反复、深入地读书,才能体会书中的奥妙。
18、 A.稍微 B.听说 C.主旨 D.敬畏,敬服
19、(1)我曾经想根据我对杜诗的领会,来动笔写几句,但始终因整天被俗事羁绊,没有闲暇时间。
(2)如果让青年学子自己去摸索,就会觉得很艰深吃力。
20、①杜诗的精妙之处在于“无意为文”,只有广泛涉猎各种典籍,博览群书,做到如杜诗般出神入化的境地;②学杜诗,不在于苟求文字和声律,而在于学习其内蕴情感,人格精神,即“无意而意已至”。
21.(1)尚且 (2)疏忽,大意
22.B
23.(1)(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陷阱在前面,一触即发,也会奋不顾身。
(2)你父亲当官时,经常晚上点着蜡烛审批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24.B
25.宽简。对百姓不放纵,更不“苛急”谓之宽;处理政事不省略必要的地方,更不“繁碎”谓之简。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也需要宽简有度,张弛适宜,对老百姓要宽松,不做苛刻急迫的事,以法律为准绳,不胡乱执法,法律未禁止的地方要给老百姓应有的自由,抓大放小,不做烦冗细碎的事情,以民为本,要便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