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7: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一位革命者,一个清朝官员,一场激烈的对话,是此时新旧中国的尖锐交锋。这位戴脚镣的年轻人林觉民,即使身陷囹圄,也无所畏惧。“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彼时,无数革命者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推翻这腐朽的朝廷,只为让民众获得幸福。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感受这段承载希望与牺牲,饱含理想与热血的峥嵘历史。
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相关史料,概述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认识到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准备;通过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认识到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客观辩证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3.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其“成功”与“失败”的双重性;分析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内外因素;感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认识民主共和理念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家国情怀)
一、武昌起义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革命军》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
一、武昌起义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民主团体的纷纷建立;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1901至19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一、武昌起义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四川省的斗争尤为激烈。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1911年
1911.10.11
1911.10.9
1911.10.10
1911.10.10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
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
谋划起义
计划泄露
士兵首义
三镇胜利
成立军政府
注意: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革命在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取得胜利
一、武昌起义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结合课本P52,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思考:黎元洪从清朝官僚,摇身变成为新政府的领袖,这反映了革命中存在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不彻底!(为失败埋下隐患)
一、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全部革命活动。(从兴中会成立---清朝皇帝退位)
狭义:
广义:
集中于南方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革命形式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措革命经费。得到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国际支持。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下午,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抵达南京,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当晚,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随着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阅读教材,梳理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纪年 国旗
机构 性质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黎元洪
民国纪年/改用阳历
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任参议员)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
五色旗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宣誓就职
知识扩展
中华民国是指1912年—1949年中国的国家名称,简称民国,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49年
1927年
1912年4月
1912年1月
北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
年份 民国年份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民国3年+1911=1914年
民国23年+1911=1934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知识扩展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摘编自陈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政体。
清《钦定宪法大纲》: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 ,而“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宪法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不分种族、阶级,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集会、宗教信仰、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1: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说说其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主权在民
平等
自由
三权分立
思考2:对比两部法案,说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性?
主权在君
等级特权
君主专制
否定
否定
否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角度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性质:
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难具有实际约束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他指挥清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袁世凯(1859-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代表。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出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压之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思考:阅读课本,梳理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大清亡!)
1月16日袁世凯给清王朝的密电:“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 “清帝尊号不变、每年领取四百万元费用,暂居宫内。”
相关史事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实行内阁制、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袁世凯借口北方秩序不易维持,不肯南下,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试图建立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 唐绍仪 北洋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徵祥 北洋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思考:面对此种局面,革命派该如何应对?
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在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应举行国会选举。
宋教仁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下,大总统已由袁世凯所得,但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
通过议会竞选取得实际权利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执政党,组建国民党……
1912.12—1913.2国会选举(各党得票) 国民党 共和党 统一党 民主党 跨党者 无党派
参议院 274席 123 55 6 8 38 44
众议院 596席 269 120 18 16 147 26
(宋教仁说)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摘编自《辛亥革命回忆录(一)》
国民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具备组阁政府的权利,宋教仁将出任政府总理,行使行政权,这对袁世凯是极大的制约和威胁。
为了阻止宋教仁,袁世凯采取了什么措施?
暗杀宋教仁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报纸揭露,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直接牵涉袁世凯本人。
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亲信将其刺杀。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中3弹,送医院后不治而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面对舆论谴责,袁世凯先发制人,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并罢免国民党人军职、秘密派兵南下
孙、黄发动讨袁宣言,发起“二次革命”
很快被镇压,革命失败(原因?),孙、黄流亡海外。
客观:袁世凯实力强大;帝国主义支持;
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斗争经验;
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保卫民主共和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推动了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三 《临时约法》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蚁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③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五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思考:不少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四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遗嘱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
时间:
时间:
1912年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
主力:
湖北新军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结果:
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1.1911年6月,川人为反对清廷借外债办铁路,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后又成立保路同志军并发动武装起义。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据此可知,四川的保路活动( )
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B.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C.使中国的局势陷入混乱 D.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权威
A
练习巩固
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B.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
3.1912年元旦《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般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材料中的“今日之新”主要是指( )
A.辛亥革命胜利 B.清帝下诏退位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政府迁都
C
练习巩固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民国纪年,此纪年方法广泛应用于1949年之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中。若某份历史文献时间标注为“民国二十六年”,则其对应公元纪年法应是( )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B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由此可知,该法律(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肯定了自由民主原则 D.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练习巩固
6.阅读下图,其示意图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历程
B
C
7.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C
练习巩固
8.某同学收集到了如下的几幅图片,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学艺术的成就 D.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