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表格式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5.1 《自然灾害》 单元 五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是八上地理第五章的内容,承接“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学习,是人文经济地理知识的应用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2)本课时教材教材围绕“自然灾害严重”与“防灾减灾”展开,通过“灾害分布与案例”、“防灾减灾建设”、“应急避险小常识”及“了解灾害分布成因”、“储备救灾物资”、“熟悉疏散路线”等活动,系统呈现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及防灾减灾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图文结合与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灾害问题、参与防灾减灾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和常见的自然灾害,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分布,并分析其利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具体实例,说明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个人恰当、有效的避灾方法,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中国地形(山区面积广)、季风气候特点、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地理知识,为理解灾害成因(如山区多滑坡、季风区多旱涝)提供认知基础;通过媒体、生活经验对台风、地震等灾害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成因、分布规律分析。认知与技能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具体案例、直观图表(如灾害现场照片、分布地图)接受度高,需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从“台风带来风雨”到“台风的成因与分布”)。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成因;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难点:分析自然灾害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理解防灾减灾措施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灾害景观图、分布地图、防灾减灾示意图);课堂学习任务清单;校园应急疏散路线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真实场景 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 直观灾害场景,营造学习氛围。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导航】(1)读下面表格,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024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事件1月22日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灾害2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低温冻害6月中旬华南地区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7月中下旬陕西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8月下旬辽宁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9月6日超强台风先后在海南、广东登陆(2)读图5.1中国与主要受灾国家灾情比较,说说洪水和地震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危害大。②从1990—2019年的30年间,与主要受灾国家相比,我国因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因灾死亡人数也较高。【学习活动一】什么是自然灾害【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0—P112,读图5.1—图5.4,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说说什么是自然灾害?想一想,如何判断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②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的客体。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灾害才称得上自然灾害,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不属于自然灾害。(3)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学习活动二】气象灾害的分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0—P112,读图5.2—图5.4,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读图5.2,说一说我国的气象灾害分为哪几类?(2)结合课文,读图5.3和图5.4,分析四类气象灾害的成因、主要影响及分布地区。气象灾害成因主要影响分布地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学习活动三】地质灾害的分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2—P113,读图5.4和图5.5,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5.4,说一说我国的地质灾害分为哪几类?(2)结合课文,读图5.3和图5.4,分析三类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影响及分布地区。地质灾害成因主要影响分布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活动探究】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4,阅读自然灾害分布图,可以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再结合自然环境特点,能进一步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问题引领1】阅读图5.3和图5.5,将我国台风、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其主要分布地区连线。(2)参考对台风灾害集中分布区的成因解释,解释我国洪涝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学习活动四】除害兴利并举【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4—P115,读图5.6中国防灾减灾建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议一议,结合图5.6和课本115页,说说我国防灾减灾建设的措施。我国在灾前的防灾备灾工作中,主要做了哪些准备?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如何开展?在自然灾害发生过后,我们应当如何恢复和重建家园?【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①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②建设防灾工程:水利枢纽工程保障旱可灌、涝可防,兼发电、航运之利。开展灾害监测:气象监测可提前数日、数小时发布预报预警,以便提前防备。建设救灾物质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救灾物资。③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主要是抢救受灾人员和抢修基础设施,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④在自然灾害发生过后,我们应当规划建设新城,创建更安全、更多就业机会的城镇。通过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创伤等,保障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学习活动五】自救互救【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7,读图5.8应急避灾小常识,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1)议一议,当我们遭遇下列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自救互救。(2)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的避灾,减少伤亡?【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 读图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研读课文,学会判断自然灾害结合图表,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与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关系。结合图表,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与板块运动、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关系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展示成果。倾听讲解,认识防灾减灾的系统措施倾听讲解,认识正确的自救互救常识 结合图文信息,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受灾数据,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自然灾害,培养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灾害类型— 成因—分布”的思维逻辑,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灾害类型— 成因—分布”的思维逻辑,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形成 “灾害类型— 成因—分布”的逻辑思维,提高小组协作与表达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应急避灾常识,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自救互救常识,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42页—48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① 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成因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② 防灾减灾: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贯穿灾前、灾中、灾后;③ 理念:预防为主,增强自我保护与互助意识。 回顾知识点,用简洁语言梳理“自然灾害—积极应对—防灾意识”的思维逻辑。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自然灾害严重1.总体特点: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2.类型与分布: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3.成因:与气候、地形、板块运动等有关二、防灾减灾措施1.理念: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工程措施:水利工程、灾害监测、物资储备3.非工程措施:应急演练、救援重建、自我保护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准确列举气象、地质等常见自然灾害类型,能结合中国地形、气候等知识分析其分布规律;能力目标部分达成,多数学生能通过案例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但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分布成因的能力有待加强。情感目标初步落实,通过“汶川大地震”“摩羯台风”“寒潮低温冻害”等案例,学生能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初步树立防灾意识,但主体意识不强,主动参与防灾的责任感需进一步强化。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