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18: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过程中,班级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小阳同学写下了学习本单元的感受和体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0分)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áo的风景。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柯岩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作者渴望两岸统一;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着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憾;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明媚鲜yán。亲近诗歌,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妖ráo( )    娉婷( )    摇曳( )    鲜yá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其正确写法是“________”。(2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绍兴文旅”公众号发布的文字片段,根据语境,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绍兴的雨,轻盈得像春天做的一场梦【甲】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你坐上摇曳的乌篷船,看艄公划桨摇橹,静听雨落篷顶,好不惬意。陆游在一首词中提到的“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乙】指的就是乌篷船。乌篷船穿梭在蜿蜒河道之中,载满了两岸烟火,载满了淡淡乡愁。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原创题)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白雪皑皑”“红装素裹”“风流人物”“略输文采”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一方面带来了天文学革命,另一方面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
C.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
D.新诗指五四运动以来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4.名句默写。(8 分)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大河上下,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3)后来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乡愁》)
(4)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景且点明时令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用精练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7分)
(1)下列有关《艾青诗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鱼化石》阐述了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道理,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B.《黎明的通知》中“黎明”的任务是将光明带给世界,将温暖带给人类。
C.《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绝望,以及魂归故土的欣然。
D.《煤的对话》中“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前景的到来。
(2)阅读下面的剧本片段,完成题目。(3分)
A [怀抱乳儿,用手爱抚着]饭就要熟了,宝宝,宝宝,吃了,快长大。[乳儿用勺子拨弄着饭菜]
A 宝宝,看我这样吃,乖宝宝,真聪明。
乳儿 姆妈,虫虫,虫虫……
[A赶忙放下手上的活儿,夫儿们衣服上的虱子在爬来爬去]
A 虱子小妖怪,我来了。小心,你让开,虫子不能爬你身上。
[阳光下,A在夫儿们衣服上搜寻着,又在安慰着乳儿,一个个掐死了虱子]
A 虱子小妖怪,给我乳儿当俘虏,当俘虏。今天庆祝一下,看,是什么?
[A从兜里拿出了一枚鸡蛋]
乳儿 宝宝吃蛋啦,吃蛋啦……
以上剧本片段改编自艾青的现代诗名作,其中的“A”是_________。诗人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________的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也抒发了对罪恶旧社会的________。
6.为了让同学们重视诗词文化,我校开展了主题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7分)
(1)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古诗词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有一些同学认为,我们只需要学好课本内的古诗词应付中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了解课外的诗词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8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请根据上联,写出对应的下联。(3分)
上联:唐诗宋词彰显古今文化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材料一】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
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7.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8.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6分)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像东流的春水,一路欢歌,一路奔流。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因此点亮了我们。
请以《________,点亮了我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全,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娆 pīng yè 妍
(2)震憾 震撼
(3)在句末加“的初心”
(4)亲近诗歌,怎么能不遇见不一样的自我呢?
2.D
3.B
【解析】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4.(1)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1)C
【解析】该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2)大堰河 善良 愤慨(仇恨)。
6.(1) 中学生有必要了解课外的诗词文化。多了解诗词文化,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示例:文人墨客传递华夏情怀
7.D
【解析】A.“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于文无据。
8.诗人将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客观物象中,以此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并给读者留下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从而理解诗歌丰富的意蕴。
9.:我认为诗歌离不开意象。①诗歌追求含蓄,忌直接宣泄感情;②主观情思只有借助意象才能更好表达;③意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能通过意象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获得深刻的认识。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通过“孤帆”“碧空”“江水”等意象,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深沉含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意象想象送别情景,理解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之情。__示例二:我认为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①意象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②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读者不易把握诗歌主旨和情感(或:不用意象的诗歌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了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和人生的哲理,读者易懂并能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歌也能给读者以审美满足。__示例三:我认为两者皆可,视表达的情感或主旨而定。情思如难以表达,就需要借助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对朋友关心惦念的深情难以直接表达,就借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反之,如不用意象就能直接表达情思,且能给读者思想的启迪,引发读者的共鸣,就可以不用意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没用意象。
10.小文,写诗可以这样创设意境:①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淘洗和筛选物象,将情感融入这些物象,形成意象。②围绕主旨将意象有机组合构成意境。如《天净沙·秋思》,作者筛选了“藤”“树”“鸦”等物象,将“断肠”之情融入其中,形成“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然后将这些意象围绕“思乡”的主旨有机组合,构成孤独悲凉的意境。
三、写作(40分)
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