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经典篇目,全文仅 81 字,以 “托物言志” 为核心手法,借赞美简陋居室,传递刘禹锡 “不慕荣利、高洁傲岸” 的节操与 “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文本语言凝练,兼具骈文对仗之美与散文流畅之态,韵脚和谐(通押 “ing” 韵),如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朗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方法,对 “铭” 这类古代文体有基础认知(如 “刻于器物,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但对 “托物言志” 手法的深层理解、“陋室不陋” 的辩证思考,以及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情感的能力仍需引导。可通过情境化、互动化设计,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能欣赏名家书法(如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初步掌握文言文句读停顿(如 “苔痕 / 上阶绿,草色 / 入帘青”)。
思维能力:诵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 “馨、鸿儒、白丁、案牍” 等文言实词,掌握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初步鉴赏 “比兴、用典” 等艺术手法,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审美鉴赏:能结合文本内容,发表对 “陋室是否简陋” 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尝试模仿 “铭” 的文体特点,创作简短铭文(如 “书房铭”“文具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君子安贫乐道” 的精神内核,能用时代眼光客观评价古人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陋室不陋” 的原因(从环境、交往、生活三方面分析),掌握 “比兴、用典” 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 “托物言志” 手法的深层含义,结合作者生平理解 “德馨” 的精神价值,并联系现实谈启示。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读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书法辨陋”,引发疑问
展示资源:在教室四周张贴四幅《陋室铭》书法作品(篆书、行书、楷书、隶书),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
导入:同学们,这些书法作品都书写了《陋室铭》,后人常将其用于家装以显高雅。这就引发大家追问:“陋室”究竟“陋”不“陋”呢?
设计意图:以书法欣赏切入,链接课标 “体会书法审美价值” 的要求,同时用主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意疏通”,初探 “陋” 象
自由朗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如 “馨 xīn、苔 tái、牍 dú”)和不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解疑:以同桌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铭” 是什么文体?(古代刻于器物,用于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篇幅短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什么意思?(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从文本表面看,“陋室” 的 “陋” 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荒凉;“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少;“无丝竹”“无案牍”—— 生活简朴)
小结过渡:从物质条件看,这 “陋室” 似乎确实简陋。但刘禹锡却为何说 “何陋之有”?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文本,解开这个疑惑。
(三)深度探究:“三维对比”,解密 “不陋”
围绕主问题 “陋室究竟陋不陋?”,开展 “三维对比” 探究活动,
探究维度:1、“陋” 的表象(世人视角)2、“不陋” 的本质(刘禹锡视角)3、我的发现(结合文本)
居住环境
苔痕满阶、草色入帘 —— 荒凉破败苔痕 “上” 阶、草色 “入” 帘 —— 生机盎然用 “上”“入” 两个动词,以动写静,突出环境的清幽雅致,衬托主人心境的宁静
交往人物
无达官贵人、少应酬往来 —— 冷清孤独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 “白丁”—— 学识高雅“鸿儒” 与 “白丁” 对比,体现主人对精神交流的追求,凸显其高洁品格
日常生活
无丝竹娱乐、无案牍权力 —— 单调清贫调 “素琴”、阅 “金经”—— 闲适高雅“素琴”(无装饰)vs “丝竹”(世俗音乐),“金经”(佛经)vs “案牍”(官场公文),虚实对比,体现主人远离世俗纷扰的安贫乐道
小组合作:4 人一组,任选一个维度,结合文本语句分析,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重点分析 “托物言志” 手法 —— 刘禹锡写 “陋室” 的 “不陋”,本质是借 “陋室” 这一 “物”,表达自己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的 “志”。就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 “仙”“龙” 类比 “吾德”,引出 “陋室不陋” 的核心观点。
联读拓展:补充《论语 雍也》中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提问:刘禹锡的 “安贫乐道” 与颜回的 “不改其乐” 有何相似之处?(都重视精神富足,不以外界物质条件改变心境)
(四)背景深化:“故事还原”,理解 “德馨”
讲述故事:播放动画短片(或教师口述):刘禹锡因 “永贞革新” 失败被贬和州,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将他的住处从 “三室临江” 迁至 “一室半”,再到 “仅容一床一桌一凳的草屋”。刘禹锡却在草屋中写下《陋室铭》,请柳公权刻碑立于屋前。
思考讨论:结合这个背景,再读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扬雄的居所对比?(诸葛亮 “躬耕南阳而心怀天下”,扬雄 “潜心著述而不慕富贵”,刘禹锡以二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被贬谪,却仍坚守君子之德,不改远大志向)
朗读升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 “洒脱不羁、桀骜不驯” 的语气(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中 “有” 字重读,音调上扬),体会作者 “身处逆境而精神不屈” 的豪气。
(五)拓展延伸:“时代对话”,思辨价值
提出思辨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有人认为 “安贫乐道” 已经过时,“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才是现实”;也有人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精神富足永远重要”。结合《陋室铭》,谈谈你的看法。
自由发言:学生结合文本、生活经验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安贫乐道” 不是 “安于贫穷、不思进取”,而是 “不被物质绑架,坚守精神追求”—— 就像刘禹锡,虽居陋室,却以 “鸿儒” 为友、以 “素琴金经” 为伴,精神世界无比富足。
创意写作:模仿 “铭” 的文体,写一则 “我的精神陋室铭”(如 “房不在大,有书则灵;衣不在华,有品则馨”),字数不限,要求体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围绕 “陋室究竟陋不陋”,从文本、背景、现实三个层面探究,最终明白:“陋室” 的 “陋” 与 “不陋”,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主人的品德与心境。刘禹锡用 81 个字,为我们诠释了 “君子之德,足以化陋为雅” 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短文里,汲取 “精神富足” 的力量,在成长中做 “德馨” 之人。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陋室铭》,解释 “馨、鸿儒、案牍” 等词语的含义。
提升作业:分析《陋室铭》中 “比兴” 手法的作用,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拓展作业:搜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对比《陋室铭》,体会他 “乐观旷达” 的人生态度,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主问题:陋室究竟陋不陋?
表象(陋):环境荒凉(苔痕、草色)→ 交往冷清(无白丁)→ 生活简朴(无丝竹、案牍)
本质(不陋):
环境:清幽雅致(以动写静)
交往:学识高雅(鸿儒为友)
生活:闲适脱俗(素琴、金经)
核心:惟吾德馨(托物言志)
比兴:山(仙)→ 水(龙)→ 陋室(吾德)
用典:诸葛庐、子云亭 → 自比君子
结论:孔子云 ——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强化观点)
启示:精神富足>物质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