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宋代传唱至今,历经八百年,依然传唱不衰。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面对明月,东坡欢饮达旦,醉眼朦胧中,他挥墨泼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宋词名篇,与他共赏一轮中秋明月,同探一段心路历程。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感知人物的人格美。
2.在朗读中体味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读出内涵,把握词人借“月”抒怀的表现方式,读懂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词中有画---读词品画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3教师范读,引领示范
词中有画---读词品画
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是什么?
作者借“月”抒怀,如果用四幅图来概括词中描绘的景象,你会怎样给这四幅图命名?
举杯望月图
起舞伴月图
无眠怨月图
千里共月图
画中有情---品词悟情
请大家默读全词,请把你觉得特别有感触、特别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且写一段赏析的话。
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从_ _词(句)中品读到_ _,因此这是一轮倾诉_ _(之情)的明月”
图画虽美,但词中有些句子却反映出词人内心矛盾的心理,有种难以捉摸的情感,你是否注意到这些词句?结合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中词人欲去还恐,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心情?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何似”该如何理解?是“好像”还是“不如”?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作者明明内心惆怅,难以入眠,为何又说“不应有恨”?
画中有情---品词悟情
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幅图的内容各不相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可以这样回答:“从_ _句中,我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发生了这样的变化_ _,从而看出作者是一个_ _的人。”
画中有情---品词悟情
置身诗境,读出变化
举杯望月图
起舞伴月图
无眠怨月图
千里共月图
忧思惆怅
矛盾徘徊
无奈释怀
豁达开朗
情中有意 研读会意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并说说“月”在这些作品中有哪些意蕴。
【明确】: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月寄我心,读出自我
苏轼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从被贬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次比一次远离政治中心,一次比一次艰辛困苦,苏轼也时常徘徊在积极与消极之中,寻求生命的解脱。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四月,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苏轼游览金山寺,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一总结。此时,已经到了苏轼生命的终点。
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难免起起伏伏,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读完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你有怎样的启发?
情中有意 研读会意
作业布置
1请你搜集更多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摘抄、背诵、品析,并且说说“月”在文中的内涵。
2.推荐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更好地了解苏轼生平经历,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