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学年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
(浙江等地适用)
参考答案
(书写 3 分)
活动一 新闻速递 时代先声(24 分)
1. (1)①轻盈 ②泄 (2 分)
(2)①bǐng ②jǐ (2 分)
(3)本次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2 分)
2.正确答案:C(2 分)解析:
本题考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涉及的新闻文体常识。C 项表述不准确。新闻虽然强调客观真实,但并不完全排斥作者的情感与观点。这些情感和观点可以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材料的组织以及细节的描写来含蓄地表达。例如,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作者通过“英勇 ”、“万船齐放 ”、“直取 ”等词语,在客观叙述中蕴含了赞扬之情。因此,“避免直接抒发 ”是正确的,但“发表议论 ”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新闻体裁中是允许且常见的。A、B、D 三项对消息结构、特写特点及标题特征的描述均正确。
3.①②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分)
③④⑤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4 分)
⑦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 分)
⑨攀条折其荣(1 分) ⑩剧哉边海民(1 分)
4.(1)(2 分)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为理想而奋斗牺牲、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1 分)和乐观主义精神(1 分)。
(2)(2 分)示例:飞夺泸定桥。三十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索夺下桥头,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长征这部史诗无比绚丽。
(事例 1 分,分析 1 分,合理即可)
(3)(2 分)示例:①举办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②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感悟民族精神。③举行“重走长征路 ”毅行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答出两点,合理即可)
活动二 气韵华夏 文脉薪传(24 分)
(一)
5.接到电话,得知日军开进租界 → “我 ”与学生认真上好最后一课。 → 日本兵到来,“我 ”宣布最后一课结束,学校开始搬迁。(2 分)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 ”比作“钢铁 ”和“仪仗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师生们内心的坚定和行动上的团结,表明爱国之心与抗日之志。(3 分)
7.不矛盾。“啜泣 ”体现了学生们对母校、对正常学习生活的眷恋。而“没有迟疑 ”则表现了他们抗日的决心,早已对民族危亡的局势和个人的责任去向了然于心。(3分)
8.①手法上:与租界沦陷的紧张局势和师生悲愤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张力。②主题上:太阳光的“红亮 ”“有精神 ”,也传达出作者对中国抗日必将胜利的信心。(4 分)
9.① 表层含义: 指暨南大学师生因日军入侵、租界沦陷而被迫停止的最后一节讲课。② 深层含义:这“最后一课 ”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课程内容。它更是一堂爱国教育课,激发了师生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守气节的伟大精神。(4 分)
(二)
10. 中国举行盛大阅兵纪念抗战胜利80 周年(2 分)
11.不能去掉。"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表明这是 2019 年后的最新成果,通过具体时间对比展现我军装备发展进程。如果去掉不符合事实,保留原句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3 分)
12.答案示例:(3 分)
九三阅兵"的意义主要有:
①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②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
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
④是对捍卫和平决心意志的坚定表达。
⑤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答出三点满分)
活动三 大好河山 恣意徜徉(19 分)
13.词语解释题(每题 1 分,共 4 分)
(1)徒然 徒劳 白白地 (2)交相辉映
(3)参与 欣赏 领悟 (4)穿
14.(3 分)
负杖登峰/心 悠悠 以孤 上/身飘飘 而将逝/杳 然不复 自知在 天地 间矣。
15.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2 分)
(2)一个人坐在兀立的岩石上,面对泉水手抚清泉;独自在山间吟咏,举起酒杯抬头望月。(2 分)
16. 清澈。甲诗在山水中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乙文借助山水表现与古今知音共享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或答借山水表达对世人醉心名利,不懂欣赏山水之美的惋惜)。(3 分)
17.理解为“才 ”更符合文意。“才 ”表明作者流连于山水的时间之久,更能表现作者对山水的热爱。(3 分)
18.(2 分)
①共同特点: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作用:使行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同时让文章更具气势。
②共同特点:上下句多用对偶手法。作用: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为文章增添韵律美。
③共同特点:间用散句/长短句相结合。作用:使行文富有变化,同时使文章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更好地相结合。
(①②③任写一点得满分)
活动四 以笔为熔 共铸脊梁(50 分)
19. 作文评分标准:
按照中考评分标准评分
作文的基准分为 38 分(一类作文可以往 44 分以上打),事件、结构完整,且字数超过 600 字,即达到标准,根据作文实际上下浮动。
事件、结构完整,但未达到 600 字,每少 100 字,扣 2 分。
离题 24 分左右。
标题没写扣 2 分。
完全照抄阅读材料的 5-8 分。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三、古诗文阅读(19 分)
答题卡
5.(2 分) → 13.(4 分)
考场/座位号:
(1) (2)
姓名:
贴条形码区 6.(3 分)
班级: (3) (4)
注意事项
14.(3 分)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级、考场填写清楚。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2B 铅笔填涂
7.(3 分)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身 飘 飘 而 将 逝 杳方框。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0.5 毫米
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然 不 复 自 知 在 天 地 间 矣 。
4.请勿折叠,保持卡面清洁。
一、积累与运用(24 分) 15.(4 分)(1)
1.(1)(2 分)①( ) ②( ) 8.(4 分)
(2)(2分)①( ) ②( )
(3)(2分) (2)
2.(2 分)
9.(4 分) 16.(3 分)
3.(10 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0.(2 分)
⑨ ⑩ 17.(3 分)
11.(3 分)
4.(1)(2 分)
(2)(2分)
12.(3 分)
18.(2 分)
(3)(2分)
①
②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bYQhwgoQkNbACL5KEUEGCEuQsIAiLQoMhQCYKAwDCJFIFIA=}#}
四、写作。(50 分)
19.
▲750 字
▲450 字
▲150 字
▲900 字
▲600 字
▲300 字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bYQhwgoQkNbACL5KEUEGCEuQsIAiLQoMhQCYKAwDCJFIFIA=}#}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三、古诗文阅读(19 分)
答题卡
5.(2 分) → 13.(4 分)
考场/座位号:
(1) (2)
姓名:
贴条形码区 6.(3 分)
班级: (3) (4)
注意事项
14.(3 分)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级、考场填写清楚。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2B 铅笔填涂
7.(3 分)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身 飘 飘 而 将 逝 杳方框。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0.5 毫米
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然 不 复 自 知 在 天 地 间 矣 。
4.请勿折叠,保持卡面清洁。
一、积累与运用(24 分) 15.(4 分)(1)
1.(1)(2 分)①( ) ②( ) 8.(4 分)
(2)(2分)①( ) ②( )
(3)(2分) (2)
2.(2 分)
9.(4 分) 16.(3 分)
3.(10 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0.(2 分)
⑨ ⑩ 17.(3 分)
11.(3 分)
4.(1)(2 分)
(2)(2分)
12.(3 分)
18.(2 分)
(3)(2分)
①
②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bYQhwgoQkNbACL5KEUEGCEuQsIAiLQoMhQCYKAwDCJFIFIA=}#}
四、写作。(50 分)
19.
▲750 字
▲450 字
▲150 字
▲900 字
▲600 字
▲300 字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bYQhwgoQkNbACL5KEUEGCEuQsIAiLQoMhQCYKAwDCJFIFIA=}#}2025 学年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
(浙江等地适用)
温馨提示:试卷共 7 页,19题。满分为 120 分,含书写 3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各类新闻热点已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为提高同学们对新闻的敏锐度,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校文学社和校新闻社将联合创办最新一期校园报征稿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 新闻速递 时代先声
(积累与运用 24 分)
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意识。小雪观看“9 ·3 ”阅兵后,备受震撼,于是制作了“新闻速递 ”版块的相关内容。
1.下面是小雪撰写的新闻稿件,请你完成下列小题。
三军列阵气势如虹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本报北京九月三日电 今日上午,天安门广场旌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彰显了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三军将士目光如炬,挺拔的身姿宛若屹立的山峦。
激昂的进行曲中,各个受阅方阵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战士们迈着 qīng yíng ( ) 而铿锵的步伐,队形变换整齐划一,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卓越风采。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缓缓驶来时,全场观众屏( )息敛声,用庄严的注视向这些民族英雄致以最高敬意。这些耄耋老人虽已满头银发,但挺直的脊 ( )梁和坚毅的眼神从未 xiè ( ) 气,仿佛仍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天安门城楼上,国家主席向抗战老战士代表颁发了纪念勋章。一枚枚金色的勋章,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抗战英模最崇高的礼赞。现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珍视。
本次阅兵不仅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更展示了国威军威。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与和平,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辉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①qīng yíng ( ▲ ) ②xiè ( ▲ ) 气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拼音。(2 分)
①屏 ( ▲ ) 息敛声 ②脊 ( ▲ ) 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 分) ▲
2.小雪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找到了几则笔记。请帮助小雪判断,下列对新闻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个部分,其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B. 新闻特写与通讯都注重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但特写更侧重于放大新闻中的某一特定场景或片段。
C. 新闻强调客观真实,因此作者应避免在报道中直接抒发个人感情或发表议论,以确保新闻的公正性。
D.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其标题直接点明了新闻事件,体现了新闻标题概括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
3.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执笔者,记笔下春秋,述时代之声。他们或坚韧不屈,或积极进取,或忧国忧民。(10 分)
正如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之口赞美的“ ①▲ ②▲ 。”这种在酷寒环境中傲然挺立的姿态,正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曹操在《龟虽寿》中“ ③▲ , ④▲ 。 ⑤▲ , ⑥▲ 。 ”的诗句,以神龟、腾蛇为喻,深刻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树立并追求伟大志向的道理,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苏轼在《记承天 寺夜游》中,由“ ⑦▲ , ⑧▲ , 盖竹柏影也。 ”的美景而生感慨,积淀出他旷达乐观的人生底色;《庭中有奇树》则以“ ⑨▲ , 将以遗所思。”代表民族精神中最诚挚的牵念;曹植在《梁甫行》中发出“ ⑩▲ , 寄身于草野。 ”的感叹,对民生疾苦发表最深切的同情,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怀,是民族精神中最温暖的底色。
4.看着“9 ·3 ”阅兵的恢弘气势,看着飞过天安门广场前的一架架战机,小雪不禁热泪盈眶——这是多少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盛世!因此她决定把《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经典场景语录加入板块中,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完成以下任务。(6 分)
(1)埃德加 ·斯诺在书中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这“一把烈焰 ”指的是什么精神?(2 分)
▲
(2)斯诺认为红军长征是一次“绚丽史诗 ”。请从书中任选一个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简要说明它为何“绚丽 ”。(2 分)
▲
(3)如果斯诺是学校的特邀嘉宾,他会建议你们学校开展哪些活动来“弘扬民族精神 ”?请列出两点。(2 分)
① ▲
② ▲
活动二 气韵华夏 文脉薪传
(现代文阅读 24 分)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居安思危,忆古思今,是华夏民族的底色。小雪由本次“9 ·3 ”阅兵回溯往昔,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吾辈自强 ”的意义,于是制作了“文脉薪传 ”版块的相关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最后一课郑振铎
①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②“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 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
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
③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④我匆匆地跑到了暨南大学。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 ”
⑤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⑥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 ”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 ”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⑦“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⑧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亲切,格外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
⑨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 ”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⑩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⑩对于要“辞别 ”的,要“ 离开 ”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⑩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⑧我的表在衣袋里滴滴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⑩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⑥时间是上午 10 时 30 分。
⑩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⑩“现在下课! ”
⑩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⑩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面走去。
⑩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 1951年出版,有删节)
5.根据文章④—⑩段,梳理师生们在“最后一课 ”中的主要行为,将下图补充完整。 (2 分)
接到电话,得知日军开进租界 → ▲ → ▲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仪仗队似的一致。 ”
▲
7.文章第 段写道“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而第 段又强调“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 ”,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 分) ▲
8.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光 ”和街道“熙来攘往 ”“平滑光鲜 ”的闲笔,请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最后一课 ”的理解。(4 分)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9 月 3 日电(记者柳刚、黄明、张汨汨) 9 月 3 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并同各国来宾、各界代表一起观看分列式。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 ”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表示,我们愿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以史为鉴,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选自“新华网 ”,有删改)
材料二:
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钢铁洪流踏响大地,和平鸽群飞向蓝天。
2025 年9 月 3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阅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次阅兵,以庄严仪式诠释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坚定姿态传递守护和平的决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为国家记忆锚定永恒坐标,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这次阅兵编设 45 个方(梯)队,在编排设计上,突出展示我军军事力量结构更趋完善、新域新质力量比重上升、武装力量体系更为完备。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抗战英模部队的一面面战旗,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献,镌刻着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极不对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正义之战。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 万人。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以阅兵的形式深切缅怀巨大牺牲,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在历史的守望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80 年前,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尊重。以阅兵这种庄重的形式致敬伟大胜利,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彰显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胜利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
这次阅兵,是对捍卫和平决心意志的坚定表达。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纪念活动中,中外来宾凝聚和平共识,展示出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共同向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启迪: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通过阅兵纪念这场胜利,牢记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坚决反对,对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如同火炬,在代代传承中照亮人类和平之路,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追求。
胜利荣光从未褪色,和平信念历久弥坚。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
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选自“新华网 ”)
10.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 分)
▲
11.请说说材料二画线句“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中的“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 ”能否去掉?(3 分) ▲
12.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九三阅兵 ”具有哪些意义。(3 分) ▲
活动三 大好河山 恣意徜徉
(古诗文阅读 19 分)
登临山水,方知天地广阔;融入时代,始觉精神昂扬。让我们和小雪一起,在山水与时代的交融中,汲取力量,谱写华章。请完成“大好河山 ”版块的相关内容。
【甲】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 ,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与阳休之书 祖鸿勋
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③ , 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倩④ 。时一褰裳⑤ 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首戴萌蒲,身衣缊袯⑥ , 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③云实:生于山巅多云处的果实。
④葱倩(qiàn) :苍翠,茂盛的样子。⑤褰(qiān)裳 :撩起衣摆。⑥缊袯:指粗麻布短衣。泛指贫者之衣。
13.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空悲远游子 ▲ (2)五色交晖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身衣缊袯 ▲
14.请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身飘 飘 而 将 逝 杳 然不 复 自 知 在 天 地 间 矣。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 ▲
16. 甲乙两篇作品描绘的江水有何共同特点?作者由山水引发的情感思想又有何不同?(3分) ▲
17.针对丙文“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 ”中的“乃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乃 ”该理解为“于是 ”,有同学认为该解释为“才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准确?说出你的理由。(3 分) ▲
18. 乙丙两文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采用这样的句式书写有什么作用?(2 分) ▲
活动四 以笔为熔 共铸脊梁
(写作 50 分)
19.作文(50 分)
我们通过新闻,看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通过《红星照耀中国》,触摸了先辈们的信仰与温度。民族精神,既在惊天动地的伟业里,也在平凡生活的坚守中。它可能是抗疫逆行者的无畏,是航天人的求索,是乡村教师的耕耘,是身边家人的担当……
为完成本次校园报的编辑,感受新闻魅力,体悟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小雪的“精神之光 ”版块正在征稿。请你以“我眼中的民族精神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
(1) 自选体裁:
你可以撰写一篇新闻通讯,报道身边体现民族精神的人或事;
也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的见闻与感悟;
还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3)不少于 600 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 7 页 共 7 页/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 学年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
(浙江等地适用)
温馨提示:试卷共 7 页,19题。满分为 120 分,含书写 3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各类新闻热点已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为提高同学们对新闻的敏锐度,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校文学社和校新闻社将联合创办最新一期校园报征稿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 新闻速递 时代先声
(积累与运用 24 分)
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意识。小雪观看“9 ·3 ”阅兵后,备受震撼,于是制作了“新闻速递 ”版块的相关内容。
1.下面是小雪撰写的新闻稿件,请你完成下列小题。
三军列阵气势如虹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本报北京九月三日电 今日上午,天安门广场旌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彰显了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三军将士目光如炬,挺拔的身姿宛若屹立的山峦。
激昂的进行曲中,各个受阅方阵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战士们迈着 qīng yíng ( ) 而铿锵的步伐,队形变换整齐划一,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卓越风采。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缓缓驶来时,全场观众屏( )息敛声,用庄严的注视向这些民族英雄致以最高敬意。这些耄耋老人虽已满头银发,但挺直的脊 ( )梁和坚毅的眼神从未 xiè ( ) 气,仿佛仍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天安门城楼上,国家主席向抗战老战士代表颁发了纪念勋章。一枚枚金色的勋章,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抗战英模最崇高的礼赞。现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珍视。
本次阅兵不仅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更展示了国威军威。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与和平,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辉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①qīng yíng ( ▲ ) ②xiè ( ▲ ) 气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拼音。(2 分)
①屏 ( ▲ ) 息敛声 ②脊 ( ▲ ) 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 分) ▲
1. (1)①轻盈 ②泄 (2 分)
(2)①bǐng ②jǐ (2 分)
(3)本次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2 分)
2.小雪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找到了几则笔记。请帮助小雪判断,下列对新闻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个部分,其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B. 新闻特写与通讯都注重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但特写更侧重于放大新闻中的某一特定场景或片段。
C. 新闻强调客观真实,因此作者应避免在报道中直接抒发个人感情或发表议论,以确保新闻的公正性。
D.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其标题直接点明了新闻事件,体现了新闻标题概括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
2.正确答案:C(2 分)解析:
本题考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涉及的新闻文体常识。C 项表述不准确。新闻虽然强调客观真实,但并不完全排斥作者的情感与观点。这些情感和观点可以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材料的组织以及细节的描写来含蓄地表达。例如,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作者通过“英勇 ”、“万船齐放 ”、“直取 ”等词语,在客观叙述中蕴含了赞扬之情。因此,“避免直接抒发 ”是正确的,但“发表议论 ”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新闻体裁中是允许且常见的。A、B、D 三项对消息结构、特写特点及标题特征的描述均正确。
3.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执笔者,记笔下春秋,述时代之声。他们或坚韧不屈,或积极进取,或忧国忧民。(10 分)
正如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之口赞美的“ ①▲ ②▲ 。”这种在酷寒环境中傲然挺立的姿态,正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曹操在《龟虽寿》中“ ③▲ , ④▲ 。 ⑤▲ , ⑥▲ 。 ”的诗句,以神龟、腾蛇为喻,深刻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树立并追求伟大志向的道理,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苏轼在《记承天 寺夜游》中,由“ ⑦▲ , ⑧▲ , 盖竹柏影也。 ”的美景而生感慨,积淀出他旷达乐观的人生底色;《庭中有奇树》则以“ ⑨▲ , 将以遗所思。”代表民族精神中最诚挚的牵念;曹植在《梁甫行》中发出“ ⑩▲ , 寄身于草野。 ”的感叹,对民生疾苦发表最深切的同情,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怀,是民族精神中最温暖的底色。
3.①②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分)
③④⑤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4 分)
⑦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 分)
⑨攀条折其荣(1 分) ⑩剧哉边海民(1 分)
4.看着“9 ·3 ”阅兵的恢弘气势,看着飞过天安门广场前的一架架战机,小雪不禁热泪盈眶——这是多少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盛世!因此她决定把《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经典场景语录加入板块中,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完成以下任务。(6 分)
(1)埃德加 ·斯诺在书中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这“一把烈焰 ”指的是什么精神?(2 分)
▲
(2)斯诺认为红军长征是一次“绚丽史诗 ”。请从书中任选一个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简要说明它为何“绚丽 ”。(2 分)
▲
(3)如果斯诺是学校的特邀嘉宾,他会建议你们学校开展哪些活动来“弘扬民族精神 ”?请列出两点。(2 分)
① ▲
② ▲
4.(1)(2 分)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为理想而奋斗牺牲、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1 分)和乐观主义精神(1 分)。
(2)(2 分)示例:飞夺泸定桥。三十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索夺下桥头,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长征这部史诗无比绚丽。
(事例 1 分,分析 1 分,合理即可)
(3)(2 分)示例:①举办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②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感悟民族精神。③举行“重走长征路 ”毅行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答出两点,合理即可)
活动二 气韵华夏 文脉薪传
(现代文阅读 24 分)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居安思危,忆古思今,是华夏民族的底色。小雪由本次“9 ·3 ”阅兵回溯往昔,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吾辈自强 ”的意义,于是制作了“文脉薪传 ”版块的相关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最后一课郑振铎
①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②“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 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
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
③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④我匆匆地跑到了暨南大学。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 ”
⑤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⑥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 ”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 ”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⑦“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⑧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亲切,格外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
⑨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 ”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⑩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⑩对于要“辞别 ”的,要“ 离开 ”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⑩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⑧我的表在衣袋里滴滴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⑩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⑥时间是上午 10 时 30 分。
⑩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⑩“现在下课! ”
⑩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⑩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面走去。
⑩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 1951年出版,有删节)
5.根据文章④—⑩段,梳理师生们在“最后一课 ”中的主要行为,将下图补充完整。 (2 分)
接到电话,得知日军开进租界 → ▲ → ▲
5.接到电话,得知日军开进租界 → “我 ”与学生认真上好最后一课。 → 日本兵到来,“我 ”宣布最后一课结束,学校开始搬迁。(2 分)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仪仗队似的一致。 ”
▲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 ”比作“钢铁 ”和“仪仗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师生们内心的坚定和行动上的团结,表明爱国之心与抗日之志。(3 分) 7.文章第 段写道“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而第 段又强调“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 ”,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 分) ▲
7.不矛盾。“啜泣 ”体现了学生们对母校、对正常学习生活的眷恋。而“没有迟疑 ”则表现了他们抗日的决心,早已对民族危亡的局势和个人的责任去向了然于心。(3分) 8.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光 ”和街道“熙来攘往 ”“平滑光鲜 ”的闲笔,请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
8.①手法上:与租界沦陷的紧张局势和师生悲愤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张力。②主题上:太阳光的“红亮 ”“有精神 ”,也传达出作者对中国抗日必将胜利的信心。(4 分)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最后一课 ”的理解。(4 分) ▲
9.① 表层含义: 指暨南大学师生因日军入侵、租界沦陷而被迫停止的最后一节讲课。② 深层含义:这“最后一课 ”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课程内容。它更是一堂爱国教育课,激发了师生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守气节的伟大精神。(4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9 月 3 日电(记者柳刚、黄明、张汨汨) 9 月 3 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并同各国来宾、各界代表一起观看分列式。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 ”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表示,我们愿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以史为鉴,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选自“新华网 ”,有删改)
材料二:
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钢铁洪流踏响大地,和平鸽群飞向蓝天。
2025 年9 月 3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阅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次阅兵,以庄严仪式诠释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坚定姿态传递守护和平的决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为国家记忆锚定永恒坐标,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这次阅兵编设 45 个方(梯)队,在编排设计上,突出展示我军军事力量结构更趋完善、新域新质力量比重上升、武装力量体系更为完备。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抗战英模部队的一面面战旗,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献,镌刻着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极不对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正义之战。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 万人。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以阅兵的形式深切缅怀巨大牺牲,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在历史的守望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80 年前,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尊重。以阅兵这种庄重的形式致敬伟大胜利,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彰显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胜利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
这次阅兵,是对捍卫和平决心意志的坚定表达。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纪念活动中,中外来宾凝聚和平共识,展示出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共同向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启迪: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通过阅兵纪念这场胜利,牢记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坚决反对,对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如同火炬,在代代传承中照亮人类和平之路,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追求。
胜利荣光从未褪色,和平信念历久弥坚。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
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选自“新华网 ”)
10.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 分)
▲
10. 中国举行盛大阅兵纪念抗战胜利80 周年(2 分) 11.请说说材料二画线句“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中的“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 ”能否去掉?(3 分) ▲
11.不能去掉。"继 2019 年国庆大阅兵后"表明这是 2019 年后的最新成果,通过具体时间对比展现我军装备发展进程。如果去掉不符合事实,保留原句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3 分) 12.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九三阅兵 ”具有哪些意义。(3 分) ▲
活动三 大好河山 恣意徜徉
(古诗文阅读 19 分)
登临山水,方知天地广阔;融入时代,始觉精神昂扬。让我们和小雪一起,在山水与时代的交融中,汲取力量,谱写华章。请完成“大好河山 ”版块的相关内容。
12.答案示例:(3 分)
九三阅兵"的意义主要有:
①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②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
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
④是对捍卫和平决心意志的坚定表达。
⑤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答出三点满分)
【甲】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 ,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与阳休之书 祖鸿勋
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③ , 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倩④ 。时一褰裳⑤ 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首戴萌蒲,身衣缊袯⑥ , 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③云实:生于山巅多云处的果实。
④葱倩(qiàn) :苍翠,茂盛的样子。⑤褰(qiān)裳 :撩起衣摆。⑥缊袯:指粗麻布短衣。泛指贫者之衣。
13.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空悲远游子 ▲ (2)五色交晖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身衣缊袯 ▲
13.词语解释题(每题 1 分,共 4 分)
(1)徒然 徒劳 白白地 (2)交相辉映
(3)参与 欣赏 领悟 (4)穿
14.请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身飘 飘 而 将 逝 杳 然不 复 自 知 在 天 地 间 矣。
14.(3 分)
负杖登峰/心 悠悠 以孤 上/身飘飘 而将逝/杳 然不复 自知在 天地 间矣。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 ▲
15.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2 分) (2)一个人坐在兀立的岩石上,面对泉水手抚清泉;独自在山间吟咏,举起酒杯抬头望月。(2 分) 16. 甲乙两篇作品描绘的江水有何共同特点?作者由山水引发的情感思想又有何不同?(3分) ▲
16. 清澈。甲诗在山水中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乙文借助山水表现与古今知音共享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或答借山水表达对世人醉心名利,不懂欣赏山水之美的惋惜)。(3 分) 17.针对丙文“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 ”中的“乃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乃 ”该理解为“于是 ”,有同学认为该解释为“才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准确?说出你的理由。(3 分) ▲
17.理解为“才 ”更符合文意。“才 ”表明作者流连于山水的时间之久,更能表现作者对山水的热爱。(3 分) 18. 乙丙两文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采用这样的句式书写有什么作用?(2 分) ▲
18.(2 分)
①共同特点: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作用:使行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同时让文章更具气势。
②共同特点:上下句多用对偶手法。作用: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为文章增添韵律美。
③共同特点:间用散句/长短句相结合。作用:使行文富有变化,同时使文章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更好地相结合。
(①②③任写一点得满分)
活动四 以笔为熔 共铸脊梁
(写作 50 分)
19.作文(50 分)
我们通过新闻,看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通过《红星照耀中国》,触摸了先辈们的信仰与温度。民族精神,既在惊天动地的伟业里,也在平凡生活的坚守中。它可能是抗疫逆行者的无畏,是航天人的求索,是乡村教师的耕耘,是身边家人的担当……
为完成本次校园报的编辑,感受新闻魅力,体悟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小雪的“精神之光 ”版块正在征稿。请你以“我眼中的民族精神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
(1) 自选体裁:
你可以撰写一篇新闻通讯,报道身边体现民族精神的人或事;
也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的见闻与感悟;
还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3)不少于 600 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9. 作文评分标准:
按照中考评分标准评分
作文的基准分为 38 分(一类作文可以往 44 分以上打),事件、结构完整,且字数超过 600 字,即达到标准,根据作文实际上下浮动。
事件、结构完整,但未达到 600 字,每少 100 字,扣 2 分。
离题 24 分左右。
标题没写扣 2 分。
完全照抄阅读材料的 5-8 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