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2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2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21:21:5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为什么一国之君的他要改变祖宗之法,他到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呢?他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强盛一时的北魏会迅速走向衰落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找寻答案……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目 录
第一篇:淝水之战创契机
第二篇:锐意改革谋盛局
第三篇:分乱更替奠一统
第四篇:以融促荣启新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目 录
第一篇:淝水之战创契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淝水之战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1.北方十六国的形成
在这个混乱时代是否
有政权统一过北方?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巴氐族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382年前秦统一
一、淝水之战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2.前秦统一北方
建立者:
统治措施:
苻坚
阅读课本107页,找出前秦的建立者和统治措施并举手回答。(1分钟)
思考:统一北方后苻坚的目标是什么?
统一全国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战役 淝水之战
目的
时 间
双 方
结 果
成语
特 点
影 响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83年
前秦约90万──东晋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打败前秦
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3.淝水之战的概况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合作探究 为什么前秦拥有80多万的兵力,淝水之战却仍然失败了?
材料一: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材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材料四:苻融哭着对苻坚: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①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②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士兵疲于应战。
③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
前秦
①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东晋
目 录
第二篇:锐意改革谋盛局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崛起
大兴安岭 嘎仙洞遗址
源起
建立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拓跋珪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统一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和目的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 完备 先进
鲜卑族拓跋部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 落后 相对
落后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背景
目的
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②北魏民族矛盾尖锐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请结合以下材料,阐述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及实施理由。
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其目的正在统一胡汉,确保北魏统治。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措施1:
494年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措施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说汉语
①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穿汉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
材料四: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通汉婚
◆结合材料总结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特点:汉化
措施2:推行汉化措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影响:
①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影响
目 录
第三篇:分乱更替奠一统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朝政权更替
六镇均位于平城的北边及西北,形成一条弧形的防御网,拱卫着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安全。
1.六镇兵变
北魏六镇图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
六镇兵变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二、北朝政权更替
2.政权更迭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朝(439-581)
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
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
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目 录
第四篇:以融促荣启新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相关史事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学习胡床、胡凳
魏晋墓葬壁画《采桑图》
①生产生活上
(一)表现
②政治制度上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③文化艺术上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跨语文】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陈寅恪
结合材料,说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④民族心理上: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材料一: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①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民族交融的影响
合作探究
(二)影响
②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间
结果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影响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民族心理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迁都洛阳
随堂练习
D
基础练习
1.(2024·天津)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 纸上谈兵
B. 破釜沉舟
C. 闻鸡起舞
D. 草木皆兵
B
2.(2024·广东)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jùn)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改汉姓
3.(2024·江苏)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场景想象图,这组图片主要体现了( )
B
上午读书
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商贸繁荣 D.江南开发
早餐场景
早晨,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
晚上和朋友们相聚
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作答角度
②析材料
4.(2024·贵州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魏晋以来,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驱动下,发动了一场场大规模迁移,进入了中原历史舞台,拉开了“五胡入华”的大幕,开启了南北朝的对峙。但这一场大分裂的背后,却演绎着另一条故事线——在卷入这场数百年的混杂、碰撞后,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了文化转型,实现了定居化、农耕化,接受了中原文化传统,并最终大部分融入了华夏。
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交融的意义。(4分)
进阶练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交融的意义。(4分)
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③规范答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动荡、大交融的时代。无论是分裂中的碰撞、改革中的认同还是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千百年的民族交融中最终形成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格局。
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有着相连的血脉、休戚与共的中华大家庭,定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