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饮酒陶渊明 教学 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诗歌;(重点)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对诗歌鉴赏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难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选自钟嵘《诗品》)不为五斗米折腰
坚守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写作背景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感受诗歌的韵味。
按节奏诵读诗歌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简陋的房屋人聚居的地方表转折,“却”之意没有车马的喧闹声;实指没有世俗的交往句解:身处人境,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而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样心远远地超脱世俗偏远句解: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这里表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超凡脱俗 不求名利
身处闹市而不闹
心远地自偏
处闹市若幽兰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心 远心 远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在的样子句解: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指山景美好共同,一道,指成双结对句解:山中晚景,飞鸟归林图。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约束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自勉
劝人远离尘世纷扰
回归自然怀抱
坚守心灵净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隐居的生活中指人生的真正意义名作动,用言语表达句解: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二、互动探究全体朗诵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说说为什么?3.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说说为什么?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3.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至情言语即无声人生真谛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三、读懂诗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总结归纳四、背诵诗歌形式:全体同学背诵
个别同学背诵课堂练习(链接中考)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D课堂练习2、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C课堂练习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3.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课堂练习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4.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