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三首》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22:07:2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领略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风采,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人物精神品格,感悟诗人爱国情怀,培养逻辑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创造:比较阅读《出塞》《凉州词》,感受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英雄气概,提升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1)预设1: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
教师总结: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2)预设2:将士、血战、兵戈 ……
教师总结: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3.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古诗。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出示
塞 秦 征 将
指名认读,随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4.学习多音字。
塞 塞(sāi)住
塞(sài)外
闭塞(sè)
将 将(jiāng)来
将(jiàng)领
5.出示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介绍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尤其是边塞诗最为出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 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7.写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三、理解古诗大意
1.提问:《出塞》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塞:指的是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出塞:乐府旧题,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词义解释:
关:边关。
句子解读: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2)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词义解释:
未:没有。
还:归来。
句子解读: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3)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词义解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句子解读: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
(4)出示:不教胡马度阴山。
词义解释:
教(jiào):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句子解读: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1.整体感知。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
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期盼。
2.探究第一、二句诗。
(1)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提问:“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技巧
预设:互文的修辞技巧。从字面上解释,“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的是“秦时的明月照耀着汉时的边关”。但不应理解为“月亮仍是秦时的月亮,边关仍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边关。
(3)扩展互文知识:
互文,亦称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两句诗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中,虽看似描述两件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相互阐述,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件事。通过上下文的意义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增强来表达 完整句子的意义。
(4)扩展:互文的例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表达的是:不因外界环境和个人遭遇的好坏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两句相辅相成,
表达的是:千里万里都是冰封,千里万里都是雪飘。
(5)提问:思考:“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的“人”指的是什么
预设:戍边的征人。
(6)提问:从这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边塞遥远,离家时间漫长。
教师总结:环境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能与(明月)和(边关)为伴。
(7)扩展资料:
我国自秦、汉时代起就开始修建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袭。匈奴与汉的战争从秦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汉、唐,未曾停歇,在阴山一带,匈奴经常侵扰中原。
作者在前一句通过借用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表达了历史的更迭和连续的战争的感慨;后一句表达了征人未归,许多勇士战死沙场的悲剧。
(8)指导朗读。
3. 探究第三、四句诗。
(1)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提问:“龙城飞将”是指谁
预设:汉朝的名将李广。
(3)从秦汉到唐,将军众多,为何诗人特别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
扩展资料:汉朝的李广将军以其英勇善战而闻名。在西汉武帝时期,李广被封为右北平太守,号称“飞将军”,使匈奴畏服。
4.情感表达。
(1)提问:结合资料,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通过寄托人民对有如李广这样的将军存在的期望,展现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提问: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预设1: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预设2: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这两句既有抒情也有议论,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更多良将的渴望,对国家能够安定和平、免于战争的向往。
5.总结延伸
(1)情感小结。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尽管历史在变迁,战争依然存在的现实。全诗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用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愿望,即期望出现更多像“龙城飞将”这样的良将来保卫太平,享受安定幸福的生活。
(2)联系生活。
联想我们现在安定和平的生活,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平,呼唤和平之花永远盛开!
五、生字书写
课件展示新生字:
塞 秦 征
1.记忆生字:启动思维记忆生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总结。
(1)观察结构:
左右结构:征
上下结构:塞秦
(2)变换构造:
从”征”字中去掉“彳”,加上"讠",变为“证”。
从“塞”字中去掉“土”,加上“贝”,变为"赛”。
2.组词练习:为生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1)教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塞、秦、征”并解释
出示:塞:"宀"部分扁平而宽阔,各部分紧凑书写。
组词、造句
出示:秦:上方三横间距均匀,撇捺舒展,末笔为点。
组词、造句
出示:征:左侧较窄,右侧较宽。左高右低。
组词、造句
(2)教师范写后,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摹生字。(注意书写姿势)
(3)指定学生讲解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课件展示,提出要求。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
清晰理解每个字的结构,放慢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写。
六 、拓展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将军刚刚骑上装有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墙上的铁鼓声仍在远处回荡,将军的刀匣中的宝刀上血迹尚未干涸。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自信、进取、开拓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坚定而清新。诗人通过描绘战争胜利后的场景,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作者捕捉战斗刚结束的瞬间进行描述,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赞颂了将士们为国家立功的勇敢精神。
七、课堂小结
《出塞》反映了诗人对长期驻守边疆的将士们的同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贤能将领,尽快平息边疆战事,实现国家安宁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期待。
八、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课后搜集王昌龄的其他的边塞诗,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送别饯行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边塞诗人为戍边战士所作的送别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所作的《凉州词》。
3.板书课题:凉州词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行阅读古诗。课件展示要求:
(1)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圈出生字词;
(3)确保每个句子通顺,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4)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段落划分,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出示:
词 催 醉
指名学生进行认读,根据需要进行正音,并用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4.介绍诗人
王翰,字子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一时期,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共有14首。代表作包括《凉州词》《春女行》《古峨眉怨》等。
5.写作背景
《新唐书·乐志》记载:“天宝时期的乐调,多以边地命名,如凉州、伊州、甘州等。”这首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标题看,凉州位于西北边陲;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的特产,夜光杯是西域进贡的,琵琶更是西域的产物,胡笳则是西北地区流行的乐器。这首七绝正是一首典型的优美边塞诗。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深入细读这首古诗,共同品味其意境。
三、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葡萄美酒夜光杯,
词义解释:夜光杯:由美玉制作的杯子,能在夜间发出光芒。此处指极为精美的酒杯。
句子解读:在酒宴上,香醇的葡萄美酒装满了能够发光的夜光杯,
(2)出示:欲饮琵琶马上催。
词义解释:
欲:即将。
琵琶:此处指战时用来发出信号的乐器。
催:催促人们出征。
句子解读:正当即将举杯畅饮时,却听到马上琵琶的声音,催促着人们出发。
(3)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词义解释:
沙场:平坦而空旷的沙地,古代常用来指代战场。
君:指你。
句子解读:如果在沙场上醉卧,也请你不要嘲笑,
(4)出示:古来征战几人回
词义解释:
征战:参与战斗。
句子解读:自古以来,参加战斗的人有几人能够返回故乡
四、再次阅读诗歌,体会韵律
1.整体感知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述了征人们畅饮欢庆、尽情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诚报国、无畏牺牲的英雄情操的赞扬。
2.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提问:激发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预设:令人陶醉的葡萄酒、那精美的夜光酒杯在灯光下闪耀,盛满了甘甜的美酒。
(3)展示夜光杯
拓展信息:据传自周穆王时期,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能发光而得名;凉州向西即是新疆吐鲁番,该地盛产葡萄美酒及夜光杯。
(4)想象对话: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盛大的宴会上,许多夜光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宴会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众多将士举杯庆祝,这是一场奢华的盛宴,令人向往,谁能将这样的场面生动地表达出来。
(5)“马上”指的是马背上,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美味的葡萄酒与催促出发的琵琶声进行对比,展现了战事的紧迫感和战士们的无奈。
(6)想象:那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①:快尽情畅饮。
预设②:快赶往战场。
预设③:快喝完,随后即刻赶往战场。
教师总结:琵琶声催促着将士们赶往战场。
(7)小结:这场宴会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令人陶醉的美酒,宴会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激昂的琵琶声,让在场的所有将士们情绪高涨,这样难得的盛宴应当尽情享受直至醉倒。
(8)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提问:从“醉卧沙场”中可以感受到战士们的豪放与从容。为何在沙场上醉卧时不应被嘲笑
预设:因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3)理解“几人回”。
①拓展信息:自古边疆战火不断,无数将士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无数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何等悲凉,王昌龄的《出塞》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多少将士就这样戍边而未能归来。
②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对残酷战争提出了质疑。
③“几人回”展现了战士们面对不确定的命运、英勇赴死的决心和豪情。
(4)提问:尽管许多将士战死沙场,仍有无数热血男儿前赴后继,这是为了什么
预设: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他们认为死得其所,这是无比悲壮的。
(5)出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自古以来,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不惜生命,他们的牺牲是悲壮的,也是英勇的。
4.总结全诗
(1)诗歌情感总结:《凉州词》仅四行二十八字,却描绘了一幅将士们畅饮至醉、醉卧沙场的豪放场景,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情。
(2)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3)指导背诵。
学生尝试背诵,指定学生背诵,小组背诵,全班一起背诵。
(4)阅读拓展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生字书写
课件展示新生字:
词 催 醉
1.记忆生字:激发思维记忆新字。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教师进行总结。
(1)观察:
左右结构:词催醉
(2)变换:
词-讠+=伺 催-亻+扌=摧
2.组词练习:为新学的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3.书写指导:
(1)教师示范书写,“词、催、醉”三字重点讲解:
出示:词:注意”司”中的短横不要遗漏。
组词、造句
出示:催:右侧结构上窄下宽,横线间距保持一致。
组词、造句
出示:醉:“酉”部分要细长,右侧首横略短。
组词、造句
(2)教师范写,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摹新字。(注意书写姿势)
(3)指定学生说明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定位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课件展示,明确要求。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
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放缓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红。
六、拓展阅读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仿佛从白云之间奔流而下,玉门关孤立在高耸的山峰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奏那悲伤的杨柳曲来抱怨春光的迟迟未至呢,原来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笔触苍凉而悲壮,虽充满抱怨却不显消极颓废,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的胸襟。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意表现更具张力。用词委婉而精确,表达深刻。
七、课堂小结
本诗描绘了边塞上一次盛大的宴会,首句描写了宴会的豪华气派,接下来的句子展现了征人们互相劝酒的场景,体现了他们豪放不羁的胸怀。
八、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秦时明月》相关图片。
2.提问:“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时代。
这部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分享一下你们最喜欢的角色吗 为什么喜欢他们呢
预设:荆轲、刘邦、韩信……
教师总结:老师偏爱项羽。(展示项羽图片)
3.每个人心中对英雄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几百年前,一位女诗人对项羽的评价也颇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女诗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看看是否与我们的观点相符
4.板书课题:夏日绝句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行阅读古诗。课件展示要求:
(1)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圈出生字词;
(3)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4)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段落划分,注意句子的停顿。
2. 出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 出示:

指名读字,纠正读音,并用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4.介绍诗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来自山东省济南章丘。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词作前期多描写闲适生活,后期多表达对身世的悲叹,情感深沉。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现存《李清照集校注》。
5.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迁。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后因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未能平叛反而逃离战场。李清照因此感到国耻和个人耻辱,在经过乌江时,受到项羽英勇悲壮的事迹启发,创作了此诗。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首古诗的内涵。
三、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生当作人杰 词义解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拓展资料: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 ”(我是如何才得到这天下的 )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
句子解读: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杰出人物,
2.出示:死亦为鬼雄 词义解释:
亦:同样。
鬼雄:鬼界中的英雄。
出自屈原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意味着尽管身体已逝,精神却永存,你坚强的灵魂仍是鬼界的英雄。
句子解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3.出示:至今思项羽 词义解释:
思:怀念。
项羽:秦末自封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自尽。
句子解读:人们至今仍怀念项羽,
4.出示:不肯过江东 词义解释:
江东:项羽起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句子解读:他拒绝逃回江东以求苟活。
四、再次阅读诗歌,感受其韵律
1.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生”与“死”构成一组反义词。
预设②:“人杰”与“鬼雄”也构成一组反义词。
(3)“生”与“死”,“人杰”与“鬼雄”,这样的对比,形成了对偶句,使得诗句显得工整,具有音乐感。
拓展资料:
对偶是一种通过使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当然,对称的两边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钺《雪梅 ·其一》
(4)作者通过“生”和“死”的志向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生死都要坦荡、凛然的豪迈气概。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态度,即:要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6)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讨论:“项羽”是何许人也 李清照为何“至今思项羽”
(3)展示资料:
秦朝末年,暴政激起民愤,众多豪杰纷纷起义反秦,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击败秦军主力,推翻秦朝。与刘邦争夺天下后,项羽在垓下战败,退至乌江渡口。当地渡口长官劝他急速渡江,回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逃生,最后壮烈自刎,时年31岁。
(4)提问:通过这段描述,你理解了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吗
预设:项羽生时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死时也要成为鬼中英雄,决不屈服。
(5)而南宋的统治者又在做些什么呢
展示资料: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摧毁宋王朝的宫殿,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迁。后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一夜之间,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未能镇压叛乱,反而选择了逃离。
李清照通过借鉴项羽宁死不屈的故事,讽刺了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6)提问:思考“不肯”能否改为“不能”不想”“不愿” 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因为“不肯”表达了项羽拒绝过江东的坚决态度,显示了他宁死不屈的信念和气节,若换用其他词则无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
(7)指导朗读。
3.总结延伸。
(1)手法引导:
提问:《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预设:借古讽今。李清照通过借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不愿苟且偷生、在乌江自刎的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达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情感。
(2)诗歌情感总结:
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活着要成为人中杰出者,死了要成为鬼中英雄,展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斗志和光明磊落的胸襟。
出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以历史上的英雄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为例,讽刺了南宋君臣只顾逃跑而放弃祖国大好河山的行为。
(3)联系生活
提问:这些诗作都创作于战乱年代,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可能感觉很遥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贡献力量呢
预设:我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4)讨论交流
提问:阅读这首诗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做人
预设:我们应当学习李清照的爱国精神,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人。同学们应从小确立宏伟的目标,勤奋学习,未来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生字书写
出示:
杰 亦 雄 项
1.记忆新字:启动思维记忆新字。学生们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1)观察找出:
左右结构:雄、项
上下结构:杰
独体字结构:亦
(2)变换练习:
去掉“亦”中的“、”,加上"十”,变为“赤”。
去掉“雄”的“広”,加上“又”,变为“难”。
2.组词练习:为新学的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3.书写指导:
(1)教师示范书写,特别指导”杰、亦、雄、项”字的书写,并解释:
出示:
杰:下方的四点要均匀分布,支撑上方的“木”。
组词、造句
出示:
亦:竖撇要流畅,竖钩要坚实有力。
组词、造句
出示:
雄:中间的“亻“要竖直拉长,最右侧的四横要均匀书写。
组词、造句
出示:
项:“工”的最后一笔要提起,大小约占"页”的三分之二。
组词、造句
(2)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摹新字。(注意书写姿势)
(3)指定学生讲解这些新字在田字格中的定位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展示课件,提出要求。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
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放缓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红。
六、拓展阅读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悲伤和凄凉,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也表达了个人的无奈,将家国之恨和个人困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诗的最后,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壮,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展现了诗人的民族精神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七、课堂小结
我们应当学习李清照的坚定和气节,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只有从小勤奋学习,未来才能使祖国更加强盛,避免受到外来的侮辱!
八、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你听说过项羽的故事吗 找几本他的故事书读读,或者从网上查找一些与他有关的故事,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出塞:盼良将 → 保家卫国(但使…不教…)
凉州词:叹征战 → 无畏精神(醉卧…几人回…)
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8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第21课 古诗三首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人物精神品格,感悟诗人爱国情怀,培养逻辑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
3
审美鉴赏:比较阅读《出塞》《凉州词》,感受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英雄气概,提升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
4
文化自信:领略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风采,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将士、血战、兵戈……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1.自读古诗。要求: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 秦 征 将
塞 塞(sāi)住 塞(sài)外 闭塞(sè)
将 将(jiāng)来 将(jiàng)领
2.认读生字。
3.学习多音字。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尤其是边塞诗最为出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4.介绍诗人。
5.写作背景。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理解古诗大意
1.《出塞》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塞:指的是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出塞:乐府旧题,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
词义解释:关:边关。
句子解读: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2)万里长征人未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
(4)不教胡马度阴山。
词义解释:未:没有。还:归来。
句子解读: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词义解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句子解读: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
词义解释:教(jiào):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度:越过。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句子解读: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期盼。
1.整体感知。
想画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技巧?
互文的修辞技巧。从字面上解释,“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的是“秦时的明月照耀着汉时的边关”。但不应理解为“月亮仍是秦时的月亮,边关仍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边关。
2.探究第一、二句诗。
悟情感
(2)扩展互文知识:
互文,亦称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两句诗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中,虽看似描述两件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相互阐述,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件事。通过上下文的意义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增强来表达完整句子的意义。
(3)扩展:互文的例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表达的是:不因外界环境和个人遭遇的好坏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两句相辅相成,表达的是:千里万里都是冰封,千里万里都是雪飘。
悟情感
(4)思考:“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的“人”指的是什么?
戍边的征人。
(5)从这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边塞遥远,离家时间漫长。
(6)扩展资料:
我国自秦、汉时代起就开始修建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袭。匈奴与汉的战争从秦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汉、唐,未曾停歇,在阴山一带,匈奴经常侵扰中原。
作者在前一句通过借用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表达了历史的更迭和连续的战争的感慨;后一句表达了征人未归,许多勇士战死沙场的悲剧。
板书设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指谁?
汉朝的名将李广。
(2)从秦汉到唐,将军众多,为何诗人特别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
扩展资料:
汉朝的李广将军以其英勇善战而闻名。在西汉武帝时期,李广被封为右北平太守,号称“飞将军”,使匈奴畏服。
3.探究第三、四句诗。
(1)结合资料,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通过寄托人民对有如李广这样的将军存在的期望,展现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1.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情感表达。
(3)这两句既有抒情也有议论,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更多良将的渴望,对国家能够安定和平、免于战争的向往。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尽管历史在变迁,战争依然存在的现实。全诗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用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愿望,即期望出现更多像“龙城飞将”这样的良将来保卫太平,享受安定幸福的生活。
5.总结延伸
五、生字书写
塞 秦 征
1.记忆生字
(1)观察结构:
左右结构:征
上下结构:塞 秦
(2)变换构造:
从“征”字中去掉“彳”,加上“讠”,变为“证”。
从“塞”字中去掉“土”,加上“贝”,变为“赛”。
2.组词练习:为生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塞:“宀”部分扁平而宽阔,各部分紧凑书写。
秦:上方三横间距均匀,撇捺舒展,末笔为点。
征:左侧较窄,右侧较宽。左高右低。
六、拓展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将军刚刚骑上装有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墙上的铁鼓声仍在远处回荡,将军的刀匣中的宝刀上血迹尚未干涸。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自信、进取、开拓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坚定而清新。诗人通过描绘战争胜利后的场景,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作者捕捉战斗刚结束的瞬间进行描述,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赞颂了将士们为国家立功的勇敢精神。
七、课堂小结
《出塞》反映了诗人对长期驻守边疆的将士们的同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贤能将领,尽快平息边疆战事,实现国家安宁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期待。
八、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课后搜集王昌龄的其他的边塞诗,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一读送别饯行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圈出生字词;
(3)确保每个句子通顺,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4)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段落划分,注意句子的停顿。
1.自行阅读古诗。要求: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词 催 醉
2.认读生字。
王翰,字子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一时期,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共有14首。代表作包括《凉州词》《春女行》《古峨眉怨》等。
《新唐书 乐志》记载:“天宝时期的乐调,多以边地命名,如凉州、伊州、甘州等。”这首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标题看,凉州位于西北边陲;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的特产,夜光杯是西域进贡的,琵琶更是西域的产物,胡笳则是西北地区流行的乐器。这首七绝正是一首典型的优美边塞诗。
3.介绍诗人
4.写作背景
三、理解古诗大意
(1)葡萄美酒夜光杯,
词义解释:夜光杯:由美玉制作的杯子,能在夜间发出光芒。此处指极为精美的酒杯。
句子解读:在酒宴上,香醇的葡萄美酒装满了能够发光的夜光杯,
(2)欲饮琵琶马上催。
词义解释:欲:即将。 琵琶:此处指战时用来发出信号的乐器。 催:催促人们出征。
句子解读:正当即将举杯畅饮时,却听到马上琵琶的声音,催促着人们出发。
词义解释:沙场:平坦而空旷的沙地,古代常用来指代战场。
君:指你。
句子解读:如果在沙场上醉卧,也请你不要嘲笑,
词义解释:征战:参与战斗。
句子解读:自古以来,参加战斗的人有几人能够返回故乡?
(3)醉卧沙场君莫笑,
(4)古来征战几人回?
四、再次阅读诗歌,体会韵律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述了征人们开怀畅饮、尽情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诚报国、无畏牺牲的英雄情操的赞扬。
1.整体感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令人陶醉的葡萄酒、那精美的夜光酒杯在灯光下闪耀,盛满了甘甜的美酒。
(2)夜光杯
(1)激发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拓展信息:
据传自周穆王时期,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能发光而得名;凉州向西即是新疆吐鲁番,该地盛产葡萄美酒及夜光杯。
2.学习第一、二句
导入
(3)想象对话: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盛大的宴会上,许多夜光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宴会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众多将士举杯庆祝,这是一场奢华的盛宴,令人向往。
(4)“马上”指的是马背上,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美味的葡萄酒与催促出发的琵琶声进行对比,展现了战事的紧迫感和战士们的无奈。
(5)想象:那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①:快尽情畅饮。
②:快赶往战场。
③:快喝完,随后即刻赶往战场。
(6)小结:
这场宴会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令人陶醉的美酒,宴会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激昂的琵琶声,让在场的所有将士们情绪高涨,这样难得的盛宴应当尽情享受直至醉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醉卧沙场”中可以感受到战士们的豪放与从容。为何在沙场上醉卧时不应被嘲笑?
因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2)理解“几人回”。
①拓展信息:自古边疆战火不断,无数将士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无数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何等悲凉,王昌龄的《出塞》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多少将士就这样戍边而未能归来。
②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对残酷战争提出了质疑。
③“几人回”展现了战士们面对不确定的命运、英勇赴死的决心和豪情。
3.学习第三、四句
(3)尽管许多将士战死沙场,仍有无数热血男儿前赴后继,这是为了什么?
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他们认为死得其所,这是无比悲壮的。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自古以来,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不惜生命,他们的牺牲是悲壮的,也是英勇的。
(1)诗歌情感总结:
《凉州词》仅四行二十八字,却描绘了一幅将士们畅饮至醉、醉卧沙场的豪放场景,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情。
(2)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3)指导背诵。
4.总结全诗
解诗题
(4)阅读拓展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生字书写
词 催 醉
1.记忆生字。
(1)观察:
左右结构:词 催 醉
(2)变换:
词-讠+亻=伺,催-亻+扌=摧
2.组词练习:为新学的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3.书写指导。
词:注意“司”中的短横不要遗漏。
催:右侧结构上窄下宽,横线间距保持一致。
醉:“酉”部分要细长,右侧首横略短。
书写生字。要求: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
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放缓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红。
六、拓展阅读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赏析
黄河仿佛从白云之间奔流而下,玉门关孤立在高耸的山峰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奏那悲伤的杨柳曲来抱怨春光的迟迟未至呢,原来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这首七言绝句,笔触苍凉而悲壮,虽充满抱怨却不显消极颓废,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的胸襟。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意表现更具张力。用词委婉而精确,表达深刻。
七、课堂小结
本诗描绘了边塞上一次盛大的宴会,首句描写了宴会的豪华气派,接下来的句子展现了征人们互相劝酒的场景,体现了他们豪放不羁的胸怀。
八、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时代。
这部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分享一下你们最喜欢的角色吗?为什么喜欢他们呢?
荆轲、刘邦、韩信……
每个人心中对英雄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几百年前,一位女诗人对项羽的评价也颇高。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圈出生字词;
(3)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4)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段落划分,注意句子的停顿。
1.自行阅读古诗。要求: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认读生字。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来自山东省济南章丘。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词作前期多描写闲适生活,后期多表达对身世的悲叹,情感深沉。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现存《李清照集校注》。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迁。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后因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未能平叛反而逃离战场。李清照因此感到国耻和个人耻辱,在经过乌江时,受到项羽英勇悲壮的事迹启发,创作了此诗。
3.介绍诗人
4.创作背景
词义解释: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拓展资料: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我是如何才得到这天下的?)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
句子解读: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杰出人物。
1.生当作人杰
词义解释:亦:同样。 鬼雄:鬼界中的英雄。
出自屈原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意味着尽管身体已逝,精神却永存,你坚强的灵魂仍是鬼界的英雄。
句子解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2.死亦为鬼雄
词义解释:思:怀念。 项羽:秦末自封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自尽。
句子解读:人们至今仍怀念项羽,
词义解释:江东:项羽起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句子解读:他拒绝逃回江东以求苟活。
3.至今思项羽,
4.不肯过江东。
四、再次阅读诗歌,感受其韵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生”与“死”构成一组反义词。
②:“人杰”与“鬼雄”也构成一组反义词。
(2)“生”与“死”,“人杰”与“鬼雄”,这样的对比,形成了对偶句,使得诗句显得工整,具有音乐感。
1.学习第一、二句
(3)拓展资料:
对偶是一种通过使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当然,对称的两边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其一》
(4)作者通过“生”和“死”的志向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生死都要坦荡、凛然的豪迈气概。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态度,即:要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讨论:“项羽”是何许人也?李清照为何“至今思项羽”?
(2)展示资料:
秦朝末年,暴政激起民愤,众多豪杰纷纷起义反秦,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击败秦军主力,推翻秦朝。与刘邦争夺天下后,项羽在垓下战败,退至乌江渡口。当地渡口长官劝他急速渡江,回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逃生,最后壮烈自刎,时年31岁。
2.学习第三、四句
(3)通过这段描述,你理解了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吗?
项羽生时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死时也要成为鬼中英雄,决不屈服。
(4)而南宋的统治者又在做些什么呢?
展示资料: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摧毁宋王朝的宫殿,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迁。后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一夜之间,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未能镇压叛乱,反而选择了逃离。
李清照通过借鉴项羽宁死不屈的故事,讽刺了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5)思考“不肯”能否改为“不能”“不想”“不愿”?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不肯”表达了项羽拒绝过江东的坚决态度,显示了他宁死不屈的信念和气节,若换用其他词则无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
(1)手法引导:
《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李清照通过借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不愿苟且偷生、在乌江自刎的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达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情感。
(2)诗歌情感总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活着要成为人中杰出者,死了要成为鬼中英雄,展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斗志和光明磊落的胸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以历史上的英雄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为例,讽刺了南宋君臣只顾逃跑而放弃祖国大好河山的行为。
3.总结延伸。
(3)联系生活
这些诗作都创作于战乱年代,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可能感觉很遥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贡献力量呢?
我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4)讨论交流
阅读这首诗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做人?
我们应当学习李清照的爱国精神,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人。同学们应从小确立宏伟的目标,勤奋学习,未来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生字书写
杰 亦 雄 项
(1)观察找出:
左右结构:雄、项
上下结构:杰
独体字结构:亦
(2)变换练习:
去掉“亦”中的“丶”,加上“十”,变为“赤”。
去掉“雄”的“厷”,加上“又”,变为“难”。
1.记忆新字
2.组词练习:为新学的字找伙伴,口头组词。
杰:下方的四点要均匀分布,支撑上方的“木”。
亦:竖撇要流畅,竖钩要坚实有力。
雄:中间的“亻”要竖直拉长,最右侧的四横要均匀书写。
项:“工”的最后一笔要提起,大小约占“页”的三分之二。
书写要求: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
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放缓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红。
3.书写指导:
六、拓展阅读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悲伤和凄凉,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也表达了个人的无奈,将家国之恨和个人困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诗的最后,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壮,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展现了诗人的民族精神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七、课堂小结
我们应当学习李清照的坚定和气节,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只有从小勤奋学习,未来才能使祖国更加强盛,避免受到外来的侮辱!
八、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你听说过项羽的故事吗?找几本他的故事书读读,或者从网上查找一些与他有关的故事,了解一下。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1.古诗三首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21.古诗三首 一、阅读主持人明明在活动开场时的发言,完成练习。 古往今来,多少yīng xióng háo jié( )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进shī cí ( )天地,去感受他们的情怀吧:看,qín shí ( )明月照耀着边(赛 塞)大地,将(jiāng jiàng)士们正在开怀畅饮,想要一zuì ( )方休;听,号角声已然响起,在cuī( )促将士们出(证 征)……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字词。 2.用“√”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边(赛 塞) 将(jiāng jiàng)士 出(证 征) 二、诵读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快来帮参加诵读会的同学作准备吧。 1. 【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即使) B.不教胡马度阴山(令,使) C.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 D.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场) 2.【把握节奏】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 胡马/ 度阴山。 B.醉卧/ 沙场/ 君/ 莫笑,古来/ 征战/ 几/ 人回? C.至今思/ 项羽,不肯/ 过江东。 D.秦时/ 明月/ 汉/ 时关,万里/ 长征/ 人/ 未还。 3.【理解诗意】参加诵读会的同学正在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请补 全他们的发言。 ①借助注释,我知道“龙城飞将”泛指_______________。“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烽燧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我知道边关不稳固,戍边将士缺衣少食,还要面对惨烈的战斗,因此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情况。但将士们却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之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三、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荣老师推荐了下面两首古诗,一起来鉴赏吧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① [唐]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②,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②不期:难以预料。 1.《夏日绝句》前两句表明了诗人李清照的志向,请默写。 2.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古诗相同点不同点相关人物相关事件对项羽 的看法表达的情感《夏日绝句》项羽英雄应当 ________《题乌江亭》英雄应当 忍辱负重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夏日绝句》全诗沉郁悲壮,朗读的时候,语调要铿锵有力,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B.《夏日绝句》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 C.《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是说胜败是能预料的。 D.《题乌江亭》表达的主题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相似 4.两位诗人对项羽的看法是不同的,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的结尾,评委会代表上台致辞。请你读一读,将致辞补充完整。 同学们,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人士。宋代诗人陆游( ),其爱国情令人动容;钱学森( ),彰显强国志;林则徐( ),尽显报国心……他们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本次活动即将结束,但爱国不止,愿大家以爱国为动力逐梦,用所学让祖国更强! A.虎门销烟,力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 B.一生主张抗金,临终写下《示儿》 C.一心为国,废寝忘食,研制出“两弹一星” 参考答案 一、1.英雄豪杰 诗词 秦时 醉 催 2.塞 jiàng 征 二、1.A 2.A 3.①英勇善战的将领 只要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就绝不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 英勇无畏、誓死卫国 三、1.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2. 3.C 4. 示例:我更赞同李清照的观点,英雄应当宁死不屈。项羽兵败之后,看着昔日战友惨死,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肯一个人独活,也不想成为没有尊严的俘虏,因此自刎,他把情义和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称得上英雄豪杰。 四、B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