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课时题优训练卷(5)
5搭石
一、新素材 抗洪抢险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2024年6月,福建省 xùn qī( )来临,中北部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应急抢险队伍tuō xié wǎn kù( ), qí xīn xié lì( )进行救灾。即使在抢险的间隙,他们也仍然在想着如何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为了方便人们行走,他们找来石头,先按照一定的间gé( )摆放好,再自己走上去试试能否保持píng héng( ),以免群众摔倒。
1.看拼音,写字词。
2.根据下面的内容,“课间操”的“间”应读作 ,意思是 (填序号);“间gé”的“间”应读作 ,意思是 (填序号)。
3.下列词语与“tuō xié wǎn kù”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挤眉弄眼 B.山洪暴发 C.摩拳擦掌 D.张牙舞爪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就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
B.他们战天斗地,无论什么困难,都被他们战胜了。
C.既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我们不能忘记节俭。
D.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赏析句子,完成练习。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描写了“上了点儿年岁的人” 的情景。“一定”“再”“直到”等词语体现了 ,从中你体会到了人们 的优秀品质。
2.“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搭石使村与村相通,交通更方便。
B.搭石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增进了乡亲们的感情。
C.搭石让村里人能够从乡里走出来,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D.搭石展现了人们相互关心、谦让有礼、尊老敬老的淳朴民风。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写一写“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意思。
2.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画“ ”的句子中,“轻快的音乐”是指( )。
A.人们口中传出的响亮的歌唱声 B.人们走在搭石上脚下发出的踩踏声音
C.搭石旁溪水发出的悦耳的叮咚声 D.风儿吹起水波的声音
五、如果下面这些人在本文作者的家乡过搭石,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 选择其中的两个人物写一写。
崴脚的年轻小伙儿 扛着锄头的叔叔 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
场景: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儒溪石桥(节选)
①夏日的一个黄昏,我来到了它——儒溪石拱桥的身边。
②与宏伟气派的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相比,这石桥并不起眼,并不惹人注目。可它睿智、豁达、敦厚、笃定,不张扬、不浮夸,默默地坚守这一方水土。它甘于寂寞,乐为孺子牛,任凭河水的冲击、风雨的拷打,默默地给人方便。
③“ ”,一座桥梁也教化一方人。在我看来,儒溪人的性格形成大抵归属石拱桥的滋养。经它的教化,儒溪人乐于助人,积极进取,崇尚快乐,性格中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元素。哪家有困难,儒溪人总会伸出温暖的手拉一把,从不托手睁(zhēng)。
④石桥的敦厚滋养了儒溪的耿直。几百年来,石桥吸收天地之精华,沐自然之雨露,拥抱阳光,也不排斥雾霭。它的敦厚感染了儒溪的黎民,他们也变得耿直,心胸开阔,容得天下事也容得天下人。当你因做事出点儿差错而惶恐不安,唯恐大祸临头时,“人哪有不犯错的 ”一句不经意的话似暖流般走遍全身,歉疚不安很快就被烫得平平贴贴。
⑤石桥气定神闲,从容笃定。儒溪的子民秉承了石桥的秉性,学会了从容淡定面对一切,悠闲自得地生活。不管外面的生活多精彩,外面的节奏多明快,这里的人们总有自己的生活信条,崇尚自己的频率。白天进行种植、养殖 傍晚收工后,过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男人到村里的灯光球场打打球,出出汗;女人到村里的公园跳跳舞,散散步;更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提着精致的鸟笼,来到村里的大榕树下纳凉、遛鸟,画眉鸟的鸣叫悠长缠绵。
⑥“采菊儒溪边,悠然见樵山。”生活在儒溪,你一定会在闲适中诗情奔涌,文思喷薄。
1.初读文章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托手睁”是一句广东方言,展现了文章的地域特色。联系上下文,猜测它的意思是 。
2.提高阅读速度需要边读边思考。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万人造得起洛阳桥 B.一个萝卜一个坑
C.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船到桥头自然直
3.及时概括段意可以避免回读。下列对选文第⑤自然段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溪石桥气定神闲,从容笃定。 B.儒溪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C.儒溪之外的生活节奏明快。 D.儒溪人秉承了石桥的秉性,生活悠然自得。
4.围绕儒溪石桥,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分点作答,至少答出两点)
5.如果开发儒溪的旅游资源,你觉得儒溪最吸引人的是哪一方面
七、下列诗词句中没有描写乡村美好生活图景的一项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新考法 画面分析 将下面的“搭石”画面及提示语补全。
5 搭 石
一、1.汛期 脱鞋挽裤 齐心协力 隔 平衡【解析】注意“挽”是提手旁。
2. jiān ② jiàn ⑦ 【解析】仔细阅读方框里的内容,根据语境判断字义,再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3. B【解析】A、C、D三项与题干中的词语都是“动宾+动宾”结构,B项是“主谓”结构。
二、C【解析】C项前后的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既然 那么 ”应改为“虽然 但是 ”。
三、1.调整搭石 人们调整搭石时的认真细致 为他人着想 【解析】分析句子主要描述的内容并抓住关键词分析搭石人的品质即可。
2. C【解析】抓住句中两个“联结”来分析。第一个“联结”是真实的联结,指搭石帮助人们正常出行;第二个“联结”是指搭石促进了人们感情的沟通。并没有提到与外界的联系,因此,C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四、1.走搭石时要走得快,一步紧跟着一步走,才能保持身体平衡,而过桥时要慢慢地走,不能心急。【解析】根据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作答即可。
2.协调有序 声音美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让对方先走 背老人过河 【解析】根据选段内容和思维导图中的提示进行填写。
3. B【解析】“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人们走搭石时脚下发出的踩踏声音。
五、示例:假如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正好和扛着锄头的叔叔在搭石前相遇,叔叔可能会先放下自己的锄头,扛起小姑娘的自行车,让小姑娘跟在自己身后走搭石。【解析】作者家乡的人们在过搭石的时候都是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因此题目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彼此之间可能会相互帮忙、谦让。
六、1.拒绝或搪塞别人的请求 【解析】回答此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上一句话说儒溪人乐于助人,这句话就说“从不托手睁”,可知“托手睁”的意思是拒绝或搪塞别人的请求。
2. C【解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C项符合语境,且与横线后的半句话格式相同。
3. D【解析】选文第⑤自然段介绍了石桥的气定神闲赋予了儒溪子民悠闲从容的秉性,故D项概括最准确。
4.示例:①表达了对儒溪石桥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②表达了对儒溪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③表达了对儒溪闲适、悠然生活的向往。【解析】在作者笔下,儒溪石桥具有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品质;儒溪人继承了儒溪石桥的秉性,乐观豁达、闲适自在;而在儒溪的生活也是闲适的,作者对儒溪的闲适生活十分向往。
5.示例:我认为儒溪最吸引人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人们乐观积极,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身影是儒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解析】注意题干中让我们开发的是旅游资源,作答时应围绕这一点展开。
七、D【解析】A、B、C三项中的诗词句都是描写乡村的美好生活图景,而D项中的词句描写的是军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