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读】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完全解读】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23:27:20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 新 课 导 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它有着什么深意呢? 1.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瓦砾shuò 闪烁jiào地窖yáo窑洞fú拂动fèi沸腾jié截断zài载重(或:zǎi 刊载) 预 习 检 测第 3 课
蜡 烛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2.揣摩下列语句中词语的含义
(1)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2)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她太老了,但不顾危险,非常勇敢,要让死者安宁。突出她用尽全身力气安葬苏联士兵的精神。 (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舍不得用”表明老妇人对结婚纪念物的珍重;但为了哀悼苏联士兵,她不假思索地拿了出来,体现了对苏联士兵援助南斯拉夫的感谢。“黑色”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中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作 者 简 介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作 者 简 介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运动。作者以随军记者的身份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到柏林,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友谊。 创 作 背 景 认真听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反映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点击播放
课文诵读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了红军战士。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安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
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7):讲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
桥时,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
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梳 理 文 章 思 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1.找出文中三次描写老妇人“跪”的语句。
2.三次“跪”说明了老妇人的什么特点?
3.找出文中三次写老妇人“爬”的语句。
4.这三次“爬”说明了老妇人的什么特点?
5.老妇人做这些动作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6.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找出文中三次描写老妇人“跪”的语句。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2.三次“跪”说明了老妇人的什么特点?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3.找出文中三次写老妇人“爬”的语句。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4.这三次“爬”说明了老妇人的什么特点?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的年老力衰。
5.老妇人做这些动作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对法西斯充满仇恨,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忘我,不惧危险安葬烈士,慈爱,有着强烈深沉的母亲般的爱…… 6.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饱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因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一)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中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并思考这一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合作探究,细节展现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它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宝贝,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献给烈士,表现了她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烛光”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反法西斯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二)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跪”“爬”、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三)找出文中对“炮火”的描写语句,并探究其作用。
1.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2.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3.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4.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5.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6.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7.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8.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9.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10.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作用: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   (四)找出文中对“黑围巾”的描写,并赏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3.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4.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作用:“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五)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点火焰” 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 象征着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六)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老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课 堂 小 结 1.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这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见资料《世纪挽歌》) 布 置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时间、地点、战况烛光的故事展现两国人民的情谊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