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江浦、六合、句容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江浦、六合、句容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11 19: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江浦、六合、句容三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2007年12月
第Ⅰ卷(选择题 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 jiè ) 旋( xuàn )涡 惩创( chuàng) 矜( jīn )持
B、疱(pào)疹 脖颈子gěng 桀骜( ào ) 老妪( yù )
C、飓( jù )风 癸( kuí) 丑 倜傥(tǎng ) 缧( léi )绁
D、汲( jí )取 绯 (fěi )闻 筵(yán) 席 蓓(bèi )蕾
2.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喋血??? 稍纵既逝??? 湮没??? 黯然失色????
B、厮守??? 黯然泣下??? 寥落??? 狼狈不堪 C、恶耗??? 卓有成效??? 蘸水? 莞尔一笑???
D、伺机??? 肆无忌惮??? 修茸??? 因地制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污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B、善良也许不存在于少数有话语权的报端与网络,却依然存在于芸芸众生中。
C、今天,年代不同了,情随事迁,我们许多人似乎已经没有说豪言壮语的习惯,在听到这样的格言警句时,反而感到有些陌生,有些别扭。
D、通过诗人的精心描绘,一幅幅乡村闲淡安逸的图景便绘声绘色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B、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C、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
D、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情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5、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6、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7、下列对原文有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起自此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孝文帝说之 是说也,人常疑之。
C、贾生尽为之对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上因感鬼神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⑥为赋以吊屈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30分)
四、(25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3分)
译文: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2分)
译文:
(3)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2分)
译文:
(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渔父》)(2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⑴—⑵题 (8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咏 史 (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2分)
答:

(2)这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评论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用意各是什么?(6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题,8分)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过华清宫》)
(2)四围山色中, _________。 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盖西伯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4)《传》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李广列传》)
(5)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太史公曰:《诗》有之:“ ,景行行止。”(《孔子世家》)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古典之殇(节选)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须知,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4、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6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3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3分)
15、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通览全文,“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用简要的语言谈谈你对语文学习有哪些感悟或是反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8、下一诗句有两种版本,其中优劣,见仁见智,你认为哪一种好?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另有版本为“强虏”)灰飞烟灭。(4分)
答:
__
19、请将下列画线长句改写成3个短句,使语意明确易懂(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要改变原意)。(5分)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①??????????????????????????????????????????????????????????
② ??????????????????????????????????????????????????????????
③??????????????????????????????????????????????????????????
20、某中学考虑到有些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准备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请你根据心理咨询的意义为该咨询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练。(4分)
答:????????????????????????????,????????????????????????????。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莽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200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三校联考
语文试题答题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0分)
四、(25分)
11、(9分)
(1)(3分)译文:

(2)(2分)译文:

(3)(2分)译文:

(4)(2分)译文:

12、(8分)
(1)(2分)

(2)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13、(8分)
(1) , 。
(2) 。 。
(3) 。 。
(4) ; 。
(5) 。 。
五、(22分)
14、(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6、(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
17、(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3分)
18、(4分)
____

19、(5分)
① ____


20、(4分) , 。
200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三校联考
语文试题答案
1、B(A、创chuāng 旋xuón。 C、癸guǐ。D、绯fēi)
2、B(A既--即 C恶—噩 D茸--葺)
3、A(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A(B、杂糅。C、搭配。D、语序。“我们”与“虽然”对调)
5、D(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
6、A(“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7、C(“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8、C、都是介词“替”(A、连缀,写;致意,引申为“劝酒”。B、通“悦”,喜欢;说法。D、因为;依照,凭借)
9、A(排除⑤⑥)
10、B(“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并未奉命)
附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馋,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截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一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绎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博有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口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11、(1)(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3分。前句2分,后句1分。得分关键:应将“故”“学事”“征”的含义准确译出)
(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受到贬谪而离开,心里很不自在。(2分。得分关键:应将两个“以”和“自得”的含义准确译出)
(3)(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2分)
(4)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2分。“沐”“浴”译错一个扣1分。)
12、(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分)
(2)《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南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3分)
《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名为咏史,实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3分)
13、(8分)(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
(4)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5),不在沉默中爆发,高山仰止
14、(6分)(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或用原文作答: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 (3分)
(2)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3分)
15、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4分。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给2分。)
16、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混凝土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一点2分,答对其中任何四点即可得全分。)(8分)
17、开放性,能结合文章的主要观点,谈到语文学习对打好人的精神底子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4分)
18、(4分)“樯橹”用借代,体现了水战和火攻的特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增强了词句的感染力。或:“强虏”反衬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言之成理即可)
19、(5分)①中国女子的勇毅遭受了数千年阴谋秘计的压抑。(1分)
②但它终于没有消亡。(1分)
③这一回(她们)在弹雨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更为明证。(1分)(三句都对4分,语序1分)
20、(4分)例1:说尽无限烦恼事,带走不尽欢乐声。
例2:一同分担你的痛苦,一起追求你的梦想。
例3;打开心灵之窗,放飞希望理想。
例4:坦诚信任,快乐人生。(内容、形式各2分)
21、本作文题为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它重在关注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还可对美好事物的消亡作出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是哀伤沉湎还是豁达向前,是消极怀旧还是积极向新。审题时首先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理解“消逝”的内涵。“消逝”,是事物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乃至没有,侧重过程逐渐减少。那所谓的“行走在消逝中”也就是人对周围“消逝中”的现象的观察及思考,既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忆,又有对文化消逝、文明进步的探究;既有纵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又有横向的人生意义的多方面的考量与结合;既可以写得感性也可以作出知性和理性的思索。?
话题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即使是对没有很深社会经验的人来说,他一样可以回忆美好的过往,也可以写“消逝中”的进步与发展,体现辩证思维,同时也可写明对人生中一些“消逝中”的现象的回味与思考。考生如果只罗列“消逝中”的现象,点明我(人类)一直行走在消逝中,不离题,但思考较浅显。如果考生能追索自己的人生体验,将快乐的逝去和思想的成熟、文化的变迁和人类的思考结合起来,在“消逝”中“重构”,那么文章就较为思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思:?
从文化状态入手:“消逝中”本身是一种成长的经历,也是一种有些无奈的选择,而“行走”则是我们成长的脚步,并可以推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从“流行文化盛行,经典文化渐渐消逝”为切入点展开:经典文化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将会是一种极大的悲哀,我们应当多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多读些古诗文,读些大师之作,珍惜并学习我们身边的文化,保留住即将消逝的精华。这将是我们个人修养的提升,也是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
让历史人物做主角:“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具思辨性与文学气息,我们既可作个人情感之抒发,又不妨以充分的史实掌故为论点之阐明。重要的不是消逝之事本身,而是对消逝的看法。应以豁达之心对待已逝的美,而以积极之心在路途中找寻填补。?
写自己的成长得失:我们的成长,便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从小到大,停停走走,看过路边的风景,听过林间的鸟鸣,闻过野花的香气,这些都在时间的消逝中慢慢成为脑中抽象的概念,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
写写身边的变化:污染、正义、动植物濒临灭绝……当然通篇不可过于消沉,毕竟“行走”二字淡化了“消逝”的低迷之感,因而还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参考例文(浙江卷满分佳作):
一、感悟消逝
“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久别阳光的午后,她就像一个精灵,毫无任何的预告,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我的整个头脑,占据了我的整个思考。
记得史铁生曾经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到: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
是的,也许你曾惊叹夕阳的无限美丽,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倩影;也许你曾流连于昙花的娇姿,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生命;也许你曾迷失于月光的朦胧之美,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光芒。生命是美丽的,生命是令人惊叹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但,生命却也终将逝去,徒留下一派繁华,一声惊叹,一句感慨。这也似乎在预示着我们终将行走在消逝中。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就如史铁生呐喊的一样:“啊!这些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内在的千年如此古远!”已经记不清是哪一位历史学家了,只是一直很清晰地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历史是在破中而立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商鞅、欧阳修、王安石那石破天惊的一举,将旧时的制度应着历史而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也就有了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英雄胆略,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在历史的一隅。我敬仰陈胜、吴广的胆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概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这就是“皇权至上”的没落的开端,也是皇权在历史中消逝的开始,可是,我们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在感慨着这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也在生活的消逝中行走。“人生唯一不能掌控的就是时间,而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却唯有时间。”依稀还记得孩提时在人群中紧紧拽住父亲的衣角;依然还留恋着在深夜母亲身上特有的气息;当然还有外婆手中为了哄我喝药而准备着的那红得分外妖娆的冰糖葫芦。那时候的你呀,也许会因为母亲的一个眼神而停止哭闹;也许会因为父亲的刺刺的下巴,而拒绝父亲的亲近;更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赌气而放弃自己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当然等生完了气,还是可以再闹着要吃。可是,可是这样的一切随着你的长大,所有的那些美好却也只能是当作回忆,你要学会去承担,学会去分享,学会向生活学习。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可能再拽住父亲的衣角,你也没能再像孩子一样耍着自己的小脾气,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生命在消逝中行走,生命在行走中富有。也许你的确无法抓住时间,可是你却可以在行走中仔仔细细抓住每一个你可以抓住的瞬间。也许某一天,在你低头翻阅记忆的书签时,你会发现之于生命之于自己,始终是无怨无悔的。?
二、感谢消逝,我们在行进
流水匆匆,花开花落。踏着消逝的昨宵,世界在行进。?
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也许没有人能辨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消逝的昨天,令我们回味无穷;消逝的昨天,促使我们学会珍惜。我们在消逝中继续前行,我们在消逝中走向成熟与理智。?天还是那个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所以我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所以我们麻木。直到有一天,天已不是那个天,月亮已不再是那个月亮,山野失去了绿色,河水消逝了清澄,我们才明白了曾经的美好,才懂得了拥有的可贵。人生岁月匆匆,转眼从婴儿长成儿童,转眼从儿童成为少年,转眼成为青壮年,转眼又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者……生命总是这样无情地消逝着,所以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感谢消逝,人类从此学会了珍惜。?
昨天,一路走来,人类伤痕累累。太多的荆棘,太多的坎坷,让人类找不到成长的方向,使人类看不到未来的路。昨天,人类害怕,人类悲伤。但今天,阳光明媚,昨日的坎坷消逝了,昨日的荆棘消逝了,昨日的悲伤也消逝了。时光的消逝让人类忘记了昨天的悲伤,今天的人类重又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人类重又上路了。感谢消逝,让人类学会了忘记,忘记昨天的忧伤与不快。?
“吹尽黄沙始见金”,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它一路荡涤污浊:殉葬制度灭亡了,连坐的酷刑制度灭亡了,近亲婚配消逝了,小脚习俗消逝了……迷信、愚昧都渐渐消亡了,科学、文明从而得以大显风采。所以我们要感谢消逝,感谢它带走了一切落后,感谢它能让人类在更美好的土地上发展,感谢它让人类不断地走向新的文明。?
是的,消逝的也还有美好,有古丝绸文明的灿烂,有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有唐王朝的繁盛,有古罗马的繁荣。但这些更可以激起人类创造新文明的斗志。?
消逝,宇宙运行不变的规律。人类在消逝中发展,我们在消逝中成长。在消逝中学会珍惜,学会忘记,在消逝中奋然前行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