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00: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3.能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明晰文体 走进人物
一、话题引入 齐读课题
百年华夏,风云激荡,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丹心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奋斗诗篇。触摸历史的心跳,回味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借助资料 初识人物
1.明晰文体
同学们,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预习,你知道文章是谁回忆谁而作的?
2.学生交流
结合注释及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所写的文章,课前大家查阅资料了吗?请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3.资料补充
借助他人对李大钊的评价,感知李大钊对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设计意图】“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学生并不陌生,此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鼓励学生从查阅资料中提炼观点。
第二板块:紧扣时间 理清文脉
一、整体感知
1.知回忆:课文哪些部分写了作者的回忆呢?(2-33自然段)
2.知“倒叙”:文章开头即点明事件的结局,再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写法就是——倒叙。
3.合作交流:请大家结合学习单梳理课文叙述脉络。
二、概括大意
用上时间词,串联起对应的事件,概括文章大意。
三、小结
我们就是通过梳理关键时间节点下发生的事件,理清了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全文以“忆”为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此环节以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借助时间线梳理文脉,对于学生出现的知识盲区,相机点拨,达成理清文脉这一目标。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 深化理解
一、聚焦“被捕前”
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作者对当时发生的事情却依然记忆深刻呢?父亲被捕前的局势是怎样的?
1.感受时局之严峻
PPT呈现: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①明“严峻”之义:“严峻”什么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峻”生字词书写】引出“严峻”两处句子
②知“严峻”之境:文章哪些细节暗示我们当时局势的紧张?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关键词做批注。(资料被毁、工友被抓、多次被劝)
2.感悟父亲的话
当时的局势那么紧张,难怪给作者的留下了那么深的记忆,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父亲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PPT: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设疑发问:那么,这句话中的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工作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离开?课文说清楚了吗?(没有)对于文章没有提到的内容,我们怎么理解课文内容呢?(查阅资料,理解课文)那么,你能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一谈你的看法吗?
预设1:我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正是北伐的关键时期。
预设2:我查过资料,我知道李大钊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②资料筛选:显然,资料不充分时,难以全面理解课文,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搜集资料?老师这里有一组材料,你觉得哪些资料能有助于理解父亲的话?
☆资料袋:
材料一:军阀张作霖介绍 【人物介绍】
材料二:李星华的介绍
材料三:李大钊大事记(1920-1927)【关键事件】
材料四:李大钊的史学著作
材料五:血染的1927【时代背景】
二、合作探究
这些材料分别从人物介绍、关键事件和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你们能否也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一下小组从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呢?(学生简单汇报,课件出思维导图)
小组合作
①组内进行分工,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整合等加工。
②交流汇报
走进人物
结合材料,此刻,你能结合你了解的信息,理解李大钊话中隐含的意思了吗?他内心想说的话是什么?
预设1:他想说的是现在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局势如此动荡,身为革命领导人的我绝不能离开啊!
预设2:他想说的是现在正是北伐战争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一旦离开,可能革命工作就会陷入低迷,所以我不能在这时候离开我的同志们!
①感悟品质:情况这么危急,随时可能会被反动派捕杀,但李大钊却毫不顾全自己,一心只为革命工作,从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现场随机板书:舍身取义、忠贞爱国、高度负责、不惧生死、视死如归.....)
②指导朗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指名读、男生读、齐读)
引读:
这是革命领导人的崇高风范。你能读出他的话中坚决吗?
任何时候,都不离开、不放弃,谁能读出他的这份坚定。
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回答,更是一份决心,一份诺言!全班读。
第四板块:聚焦描写 感悟品质
聚焦“被捕前”描写
这段话就是通过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指板书)的革命领导人的形象,那么,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还通过哪些人物描写体现出来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李大钊的语句,用关键词提炼出李大钊的品质,在一旁写批注。
二、关注“被捕时”神态、动作描写
①结合关键词(预设)
PPT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②对比感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冷静。
A、与“我”对比:面对可怕的敌人,父女俩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师生合作读)
PPT出示:“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过渡: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大钊?(现场板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师生合作朗读)
B、与敌人对比:这里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凸显出敌人的可怕,反衬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③情境引读:
当粗暴的吼声响起,父亲却是这样的。(一二组 三四组)
当魔鬼似的闯入者将我们包围,把枪口对准我们时,父亲是这样的(三四组 一二组)
在敌人狰狞的面孔与粗暴对待下,父亲依然是这样的。(全班读)
④深入感知:女儿的恐惧(工友的悲惨遭遇),敌人的可怕,都没有让李大钊露出半分慌乱,更说明了什么?(相机板书)(仅仅是沉着冷静吗?敌人的可怕与残暴却无法吓退李大钊半分,说明了什么?)(冷冷的表情流露出他冷冷的态度。英勇无畏精神。)
三、关注“被审时”的神态描写:还有哪处地方也刻画了李大钊的神态,你能用上学到的方法来交流吗?
①结合关键词(预设):
PPT出示: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神态】
受尽苦刑却依然平静如常。泰山压顶而不惊。
②对比感知:法官、女儿一家(意志坚定)
四、总结本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借助资料,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感受到了李大钊(指板书)的崇高革命者的形象。在女儿李星华的笔下,他还是一位慈父,课后请大家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还可以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课文。下课!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慈父 李大钊 革命者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