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9 07: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构建】
【基础 主干落实】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
(2)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英勇抗敌,与舰同沉,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思维导引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95年3月,在日本马关签订。
(2)主要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思维导引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概况: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思维导引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4.发展特征:总的来说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家国情怀
邓世昌的事迹是什么 他有哪些优秀品质
【事迹】清末北洋水师名将。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
【品质】热爱祖国、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等。
时空观念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深入到内地)
史料实证
1903年张謇建立的大生纱厂分厂
【历史价值】
  大生纱厂是晚清状元张謇创办的棉纺织厂,是张謇实业救国的践行。其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缩影。
易错字:邓世昌、丁汝昌、澎湖列岛、旅顺
【同步练习】
基础题:
1.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通商口岸的地点 D.允许外国在中国设厂
3.202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30周年,某同学收集到条约的部分规定,这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日本人得以在中国各口岸从事工艺制造,机器只纳进口税。 所制造货物豁免内地税、钞课、杂派等。
A.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冲击了中国的近代工业 D.加剧了政府的统治危机
4.漫画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C.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5.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了大生纱厂,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由此可知,张謇致力于发展近代中国的( )
A.社会与教育 B.军事与教育 C.实业与文化 D.工业与生活
提升题:
6.下面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书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章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第二章西方势力在东亚 第三章洋务与维新 第四章沉没的“高升” 第五章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第六章中国陆军的惨败 第七章旅顺屠杀真相 第八章威海卫的陷落
A.《海国图志》
B.《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D.《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7.1894年大战前夕,北洋海军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写给父亲一封绝笔信。该信件(下图)反映出当时( )
A.洋务运动未能实现“求富” B.清廷对战争持悲观态度
C.北洋舰队已经稳操胜券 D.中国军事力量相对落后
8.《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观察家评论:“列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从此突破了沿海口岸,资本输出将成为新的侵略方式。”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贸易格局发生逆转 B.中国的近代化严重受挫
C.中国对外开放的阶段性 D.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9.陈天华在《猛回头》写道“……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材料表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作者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10.在国际茶叶市场的刺激下,十九世纪末,温州茶商开始聘请徽帮茶司来温指导出口茶叶生产,兴办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成为温州近代工业之开端。这一现象体现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抵制洋货浪潮的涌现
C.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创新题:
11.同学们围绕“近代民族工业”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 文本阅读】
材料一 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巨额利润,而且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材料一中“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开始于哪一条约?
【任务二 图片分析】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任务三 观点论述】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提出你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
1.【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详解】据题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标志着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长江中游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西南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项正确;《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均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通商口岸虽深入长江流域(如汉口),但深入中国腹地的程度远不及《马关条约》,排除BC项;《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5处通商口岸,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开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开埠为主,属于商品输出阶段;《马关条约》新增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侵略转向资本输出,是质的变化,D项正确;《南京条约》割香港岛,《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区,割地面积有差异,但这属于量的不同,并非最显著的本质不同,排除A项;《马关条约》赔款数额比《南京条约》多,但赔款数额的差异也只是量的区别,不是最显著的不同,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点与《南京条约》不同,但这同样是量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使得日本等列强能够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因免税而成本低廉,在中国市场倾销,形成不公平竞争。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如洋务运动兴办的民用企业),外国工厂的免税优势严重挤压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领土主权损害主要体现为条约中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规定,题干中未涉及,排除A项;加重负担主要源于巨额赔款(2亿两白银),但题目规定未提及赔款,排除B项;加剧统治危机是间接的影响,但题目焦点是经济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详解】根据材料“《‘China’被撕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D项正确;“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使列强共同奴役中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实业救国”活动
【详解】根据材料“创办了大生纱厂,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分析可知张謇主要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南通博物苑,分别属于工业和文化领域,C项正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和南通博物苑不属于社会与教育,社会与教育更多指向社会变革和创办新式学校等,排除A项;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和南通博物苑不属于军事与教育,军事指的是武装力量等角度,排除B项;工业与生活是宽泛的概念,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和南通博物苑分别属于工业和文化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详解】据题干“朝鲜”“高升”“黄海悲歌(黄海海战)”“致远(致远舰)”“旅顺屠杀”“威海卫陷落”等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地区,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海战,旅顺屠杀是日军暴行,威海卫陷落标志北洋水师覆灭。可见,目录中所有事件均围绕甲午战争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于1894年爆发,距现代约120年,D项正确;《海国图志》由魏源所著,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西方地理、科技,与甲午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主题是鸦片战争,但目录中无鸦片战争相关事件,排除B项;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庚子回忆录》的主题是八国联军侵华,与甲午战争的时间、事件均不匹配,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大战即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为北洋海军军官陈京莹的绝笔信,信中指出“海战只操三成之权”,原因是“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南洋各舰不可靠,省差船(运兵船)缺,军械弹药煤等不齐全,船如玻璃也”。信件指出中国战舰数量少、南洋舰不可靠、装备后勤不足,体现中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相对落后。D项正确;洋务运动“求富”指创办民用企业,材料反映的是军事装备、战舰数量等问题,与“求富”无关,排除A项;信件是个人看法,不能代表清廷对战争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明确提到海战“只操三成之权”,并非“稳操胜券”,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无论是侵略范围从沿海扩展到内陆,还是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升级为资本输出,都表明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更全面、掠夺更深入,是侵略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直接体现,D项正确;“中外贸易格局”是指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顺逆差的变化,而题干是“侵略方式”和“侵略范围”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但“近代化受挫”并非评论直接反映的内容,排除B项;对外开放是主动行为,而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开放的,本质是被动通商,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陈天华列举了法、德、日、美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如“占广州”“胶州领”“取台湾”等,直接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的史实,C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应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地化开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题干未提及清政府沦为工具,排除B项;“变法图强”属于维新派主张,而陈天华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实业救国”活动、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详解】据题干“国际茶叶市场的刺激下,19世纪末温州茶商聘请徽帮茶司、兴办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成为温州近代工业开端”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在外部市场推动下,温州出现由民间商人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这符合近代民族工业(由民间资本创办、采用近代生产方式的工业)的发展范畴,A项正确;题干仅提及温州茶商发展茶叶加工以适应国际市场,未涉及抵制洋货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官僚资本主义是由官僚资本控制、服务于官僚阶层利益的资本主义形态,题干中兴办工厂的主体是温州茶商,属于民间资本,与官僚资本主义无关,排除C项;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在1912—1919年(一战期间),与题干中19世纪末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1)条约:《马关条约》。
(2)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发展历程曲折,受多种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等。
(3)观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论述: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起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推动了轻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同时也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难度】0.4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洋务运动的内容、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实业救国”活动、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一“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此后,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开始于《马关条约》。
(2)特点:根据材料二“图一 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比例图”可看出,轻工业占比远高于重工业,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二“图二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可知,曲线有升有降,结合所学,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压迫,发展历程曲折,且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小。故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发展历程曲折,受多种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等。
(3)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三可见,张之洞办汉阳铁厂、张謇办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工业实践,结合所学,这些企业在工业发展、抵制外侵、阶级壮大及推动政治思想变革等方面的作用,能体现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故得出该观点,即“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从工业发展、抵制外侵、阶级壮大、政治思想变革等角度,阐述汉阳铁厂、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工业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体现史论结合。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论述: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起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推动了轻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同时也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