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9 07: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建构】
【基础 主干落实】
背景 ①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②《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活动 (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特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制造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事件,变法失败。
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同步练习】
基础题:
1.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关于维新变法的表格,其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光绪帝宣传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A.公车上书 B.建立强学会
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2.据记载:“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豆剖,渐露机牙’,请求‘及时发愤,革旧图新’。”这反映出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甲午战争的失败 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
3.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训练新式军队
4.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就要从根本上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5.史料记载:“戊戌变法‘试图在不推翻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这指出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经济基础 B.没有军事支持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外国势力的干涉
提升题:
6.“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八国联军侵华 C.义和团运动 D.兴办洋务
7.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到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国人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对手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目的在于( )
A.卑躬屈膝讨好列强 B.效仿日本变法图强
C.自强求富推翻清朝 D.革新文化唤醒民众
8.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措施,直接冲击的是( )
A.封建政治制度 B.传统教育体制 C.官僚选拔制度 D.资本主义发展
9.梁启超曾说“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认为日本因变法而强大,将会因守旧而灭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
A.建立共和 B.发展经济 C.解放思想 D.变法图强
10.如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各类西方书籍的比例状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创新题:
11.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民阶级的天国梦】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地主阶级的富强梦】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的维新梦】
材料三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道:“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编自《戊戌奏稿》
(1)材料一出自哪场运动?该运动后期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列举这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东西各国”强大的原因。为了实现中国的“治强”,康有为领导了哪一运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答案解析:
1.【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建立强学会属于宣传维新思想阶段,排除B项;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排除C项;创办《国闻报》属于宣传维新思想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详解】据题干“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豆剖,渐露机牙’,请求‘及时发愤,革旧图新’。”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暴露了中国虚弱,列强(如德国、俄国等)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是典型事件,直接促使康有为上书,推动变法,D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1842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1860年)都早于1897年,与题干事件无关,排除AB项;“甲午战争的失败”虽为变法重要背景,但发生于1895年,并非直接导火索,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明确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投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属于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旨在精简机构,未直接促进经济,排除A项;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为教育措施,间接影响经济,排除C项;训练新式军队为军事改革,与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变法之本……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强调变法的根本在于改革官僚制度(政治制度),D项正确;教育制度改革(如开学校、变科举)是维新变法的具体措施,但并非根本,排除A项;科举制度改革属于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部分,是具体措施,并非根本,排除B项;题干未直接涉及文化制度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据题干“试图在不推翻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不推翻封建制度,依赖无实权皇帝,脱离群众,体现资产阶级不敢彻底反封建、力量弱,这是其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C项正确;戊戌变法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但题干未直接提及经济因素,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军事支持方面,重点在依赖无权皇帝和脱离群众,排除B项;变法失败主要是内部保守势力(慈禧太后)镇压所致,外国干涉非主因,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详解】据题干“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梁启超等人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主张“扶清灭洋”,与举人上书无关,排除C项;兴办洋务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与举人群体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败后,维新派认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故提出效仿日本进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因此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目的在于效仿日本变法图强,B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改革改变民族危机,不能体现“卑躬屈膝讨好列强”,排除A项;“推翻清朝”是革命派目标,而康梁主张改良,排除C项;“革新文化”侧重思想层面,但维新派核心是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8.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措施,直接冲击的是( )
A.封建政治制度 B.传统教育体制 C.官僚选拔制度 D.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是传统教育体制中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直接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B项正确;该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教育和科举方面,并非直接冲击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官僚选拔制度与科举考试相关,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更直接指向传统教育体制,排除C项;这一措施主要是在教育领域的变革,与直接冲击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梁启超曾说‘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认为日本因变法而强大,将会因守旧而灭亡”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梁启超强调变法的必要性,且以日本通过变法(明治维新)实现强大为例,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实现国家富强,可知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变法图强,D项正确;“建立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如辛亥革命)的目标,并非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排除A项;戊戌变法虽包含发展经济的措施(如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但这是变法的具体内容之一,并非核心目的,排除B项;“解放思想”是戊戌变法的客观影响(如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而非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详解】材料信息中的题干时间范围为1860—1899年和1902—1904年,反映翻译西方书籍比例的变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1899年处于洋务运动时期,翻译以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为主(“师夷长技以自强”),1902—1904年已至甲午战败(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先进中国人从“学技术”转向“学制度、学思想”,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比例上升,体现救亡意识凸显,D项正确;晚清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的理念,对应1860—1899年的技术类书籍翻译,并非后期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结果,与1902—1904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2)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自己的权位;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戊戌变法。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因此是太平天国运动。
文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2)梦想:根据材料二“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自己的权位”可知,梦想是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自己的权位。
企业: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兴起的运动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原因:根据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知,“东西各国”强大的原因是立宪法开国会。
运动:根据材料三“康有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康有为属于知维新派,所以是戊戌变法运动。
(4)方式:开放性试题,综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材料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属于近代国人的救国探索,从此出发说明即可,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