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概括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认识秦统一对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2.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政治制度创新的影响,分析秦统一后政治统治的特点及表现,理解其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在联系。
3.概括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经过,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4.分析楚汉战争的性质,认识刘邦项羽胜败的原因。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地理位置
君主才能
变法革新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丰厚,远离纷乱
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商鞅变法,遵奉法家,奖励耕战
关中地区
“天府之国”
材料四 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材料三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 n),不得休息”——【战国末年】《吕氏春秋》
经济
社会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策略
远交近攻(远交: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防止树敌过多。
近攻:攻打临近国家,防止腹背受敌。)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北起阴山至辽东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
、羌中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灭六国
征南越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夜郎、桂林郡)
控西南
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击匈奴
【问题探究1】
2.过程
南至北向户
疆域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二、统治措施
阅读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其他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法律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征服南方越族、控制西南夷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扩大多元一体的统一版图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
问题:秦统一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做了哪些奠基?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
材料一: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二:皇帝自称“朕”,印称“玺”,命称“制”,令为“诏”。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四: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 帝,左在阳陵。
特殊的礼仪;避讳(为尊者讳);
特殊的用色规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特定的用品有特定的称号;特定名词的专用;建筑的理念等。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走向高度集中
二、统治措施
三公九卿制
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官员各司其职,皇帝独揽大权而不致旁落;
②九卿既负责国家事务又负责皇家事务,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由选拔和任命产生。
二、统治措施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纪》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中出现的人物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赞同秦始皇最后的决定吗?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与西周相比有哪些不同?
全国推行郡县制
本质:中央集权,即国家政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力量
二、统治措施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政治体制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历史影响
相同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血缘)
依照地域划分(地缘)
世卿世禄制,官员爵位与官职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
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的,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体系。
二、秦朝巩固措施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
秦代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示意图
秦代地方制度郡县制示意图
服务于地方
服务于皇帝
地方特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 、秦朝巩固措施
(1)扩大多元一体的统一版图
(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4)统一社会文化生活标准
统一车轨、文字、法律、度量衡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整顿社会风俗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思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1: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①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历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民族国家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材料2:“百代皆行秦政制”,“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一套官僚体制,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官僚体制,开创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基本模式,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通史》
三、秦朝的速亡 1.原因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始皇)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二世)群卿以下至众庶,人怀自危之心……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贾谊《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
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贾谊《过秦论》
政治 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经济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
法律 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思想 焚书坑儒,导致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儒家受到沉重打击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史记·陈涉世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2.秦亡的经过
(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
起义最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2)刘邦、项羽亡秦、楚汉之争
①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② 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秦朝的速亡
课时结构梳理
秦的建设
秦的暴政
秦的灭亡
秦的统一
建立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举措
推进国家发展
人民渴望 时代必然
变法基础 正确策略
穷奢极欲 苦役百姓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反秦
楚汉之争易代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上农除末”,“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可以看出秦朝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对农业的重视,是重农措施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未涉及皇帝权威,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农业,未涉及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故选A项。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曾经逃亡的罪犯)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两广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反映出秦朝( )A.兵力资源的匮乏 B.歧视商人的色彩C.边疆危机的严重 D.保护小农的意识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发诸尝逋亡人(曾经逃亡的罪犯)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两广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可知,可知秦始皇将商人发配边疆,说明秦朝具有歧视商人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兵力并不匮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治理边疆,而不是边疆危机严重,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保护小农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A.巩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B.凸显秦始皇及其皇室的地位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官僚机构的控制
【答案】B
【详解】“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说明县官指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已经实现王制(天子之制),遂进行一系列改制、改称号举措,以彰显其一统天下的功绩,B项正确;秦朝为封建国家,非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天子一直统治王畿地区,“恢复”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县官”指天子,“加强对地方官僚机构控制”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答案】B
【详解】秦始皇不断完善皇帝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旨在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B项正确;皇家特殊的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君权神授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