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发现秋天之美,书写生活日记”
01.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仿写、观察记录,积累描写秋天的生动语言,学习用关键词句表达感受。
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字典等),提升分析与迁移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秋景的色彩美、声音美,尝试用文字、绘画、声音记录自然之美。
文化自信:体会传统文化中秋天的诗意内涵,培养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古诗三首》:借助注释理解“寒山” “促织”等词,感悟诗人笔下的秋景与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明朗” “凌乱”,学习用比喻句描写落叶。
《秋天的雨》: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五彩缤纷”,迁移抓关键句的方法。
《听听,秋的声音》:略读中想象秋声,积累拟声词。
习作·写日记:记录秋日见闻,掌握日记格式。
2.跨学科链接:
美术:绘制“秋叶书签”或“秋景地图”。
科学:观察植物落叶过程,记录自然变化。
音乐:创编秋雨声律节奏。
(三)学情诊断:已有基础:能初步概括段落内容,但对“多义词”理解较模糊。
认知难点:城市学生缺乏对秋收的直观体验,需通过文本与活动建立联结。
兴趣点:对秋叶变色、动物过冬等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易激发表达欲。
02.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发现秋天之美,书写生活日记”。
1.通过文本与观察,理解秋景的独特美,学习用多种方法解读难懂词句。
2.迁移“关键句”策略,用日记个性化记录秋日见闻。
(二)真实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担任“秋天小记者”,向同学播报校园秋景。
项目化情境:制作《秋日手账》,整合秋叶标本、观察日记、秋声录音。
生活化情境:记录上学路上的秋日变化(如落叶、气温)。
03.单元导图:
04.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基础积累)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梳理秋景词句。 制作“秋词卡”(如“铺、规、则”);为古诗配插图。
黄金任务 (理解应用) 分析关键句、仿写秋景、完成日记。 辩论“秋声美还是秋色美”;仿写“水泥道像彩地毯”。
钻石任务 (迁移创作) 跨学科创作秋日主题作品。 设计“秋叶明信片”配诗文;录制“秋日声音故事”。
【活动设计要点】:
读写融合:仿《秋天的雨》句式,为日记写抒情结尾句。
策略多元:角色扮演(秋景小导游)、思维导图(秋声分类图)、科学观察表(落叶变色记录)。
05.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秋的邀请函
【核心目标】
1.通过多感官体验,感知秋天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建立单元学习期待。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联系生活、替换近义词)。
3.感知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特点,明确本单元习作任务。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秋的初印象。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播放秋景短片(落叶纷飞、稻田丰收、蟋蟀鸣叫),提问引导:“短片中哪些画面让你觉得‘这就是秋天’?试着用一个词形容它。”
聚焦难懂词示例:出示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凌乱”一词,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凌乱’的场景吗?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学生活动:
自由表达:结合短片描述秋景。
理解迁移:尝试用近义词替换“凌乱”。
2.任务发布·秋天的探秘计划。
教师活动:
发布核心任务:展示《秋日手账》范本(含秋叶标本、日记片段、秋声录音),宣布:“本单元我们将化身‘秋天小记者’,用《秋日手账》记录最美的秋天!”
解构任务框架:
青铜任务:收集秋词、朗读秋诗(指向词语积累)。
黄金任务:破解课文难懂词、写秋景日记(落实语文要素)。
钻石任务:创作秋日主题作品(跨学科融合)。
学生活动:
明确任务:浏览手账范本,圈出最感兴趣的板块。
提问互动:
“日记里能写什么?”(预设:落叶的变化、秋雨的声音)
“ ‘手账’和普通笔记有什么不同?’’(预设:可以贴树叶、画图)。
3.初读感知·秋的藏宝图。
教师活动:
速读导航:分组浏览单元课文(《古诗三首》《铺满……》《秋天的雨》《听听……》)。用波浪线标出描写秋景的句子,用△标出不懂的词语。
难点初探:聚焦《天窗》词例“慰藉”,引导策略:“先联系上下文猜——孩子从天窗得到什么?(安慰、快乐)再用‘替换法’验证:能换成‘安慰’吗?”
学生活动:
合作标记:
组1标记《古诗三首》中的“橙黄橘绿”“促织”。
组2标记《秋天的雨》中“五彩缤纷”“你挤我碰”。
策略尝试:讨论“慰藉”的替换词(如“安慰”“寄托”),结合文中“唯一的慰藉”验证。
第2-4课时:青铜任务·秋词秋景大发现
【核心目标】
1.运用联系生活、替换近义词、图文对照等方法,破解古诗与现代文中的秋景关键词。
2.分类摘录秋景词句,感知比喻、拟人手法的生动性。
3.观察自然变化,尝试用日记片段记录发现,掌握日期、天气等基本格式。
【重点环节设计】
课时2:《古诗三首》·解密诗中秋词
1.意象对比,破解古诗“密码词”。
教师活动:
难点聚焦:出示三首诗中的难懂词卡(“擎雨盖”“坐爱”“挑”),提问引导:“诗中儿童在做什么?‘挑促织’的‘挑’和‘挑水’的‘挑’意思一样吗?”
示范解词三步法:①读句子猜大意;②看注释验证;③配动作表演(如“剥莲蓬”做躺卧状)。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为《赠刘景文》的“菊残犹有傲霜枝”配插图,标注“傲”字体现的精神(不畏寒冷)。用动作演绎“知有儿童挑促织”,理解“挑”=“拨弄”。
迁移运用:仿写句式“秋日的____,是____的符号”(例:秋日的蟋蟀,是告别的歌手)。
2.童趣入诗,古今对话。
教师活动:
古今联结:对比诗中儿童活动(追蝶、剥莲蓬)与学生的秋日游戏(踩落叶、拾栗子)。
日记初体验:发放“秋日发现卡”,要求用一句话日记记录今日课间发现的秋景(格式:日期+天气+1个比喻句)。
学生活动:
口头表达:分享“如果我是古诗里的儿童,我想在秋天玩______”。
日记尝试:在发现卡写“9月10日晴银杏叶像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汗水”。
课时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破解“矛盾美”
1.联系生活,解锁“矛盾词”。
教师活动:
矛盾词聚焦:出示句子“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提问:“凌乱’是美吗?你在哪里见过‘凌乱却美’的场景?”
解词策略实践。生活联结:展示教室书架、秋叶堆照片,对比“整齐”与“自然凌乱”之美。删改对比:删去“甚至有些凌乱”,对比原句情感变化(失去自然趣味)。
学生活动:
场景辩论:分正方(凌乱是美)、反方(整齐是美),用课文证据辩论。
词语银行:收集文中的“矛盾美”词语(湿漉漉却闪亮、不规则却有趣),存入秋词集。
2.跨学科创作,从观察到表达。
教师活动:
科学观察:分发梧桐叶标本,引导记录颜色变化(绿→黄→棕)与触感(脆/软)。
日记迁移。示范50字日记框架:“月__日多云梧桐叶从______色变成______色,摸起来____,像______。”
学生活动:
观察记录:用“观察放大镜”工具(□颜色□形状□触感)描述树叶。
日记练笔:补全框架并配落叶贴画。
课时4:秋词博览会·解词策略大闯关。
1.策略擂台赛,破解单元难词。
教师活动:
设闯关任务:出示词卡“慰藉”“五彩缤纷”“歌韵”,要求任选两种方法解释:①联系生活;②替换近义词;③画画演示;④查字典。
难点突破:聚焦《秋天的雨》中“你挤我碰”,引导用动作演示水果碰撞场景。
学生活动:
小组闯关:
为“慰藉”画心情对比图(难过时→开天窗后)。
用近义词替换“歌韵”(旋律、节奏)。
策略归纳:完成句式“我破解______词,用了______法,因为______。”
2.日记格式工厂。
教师活动:
正误辨析。展示两份日记(一份缺日期,一份详写放学见闻),讨论:
“哪篇更像日记?日记必须写什么?”
自由创作:发放“秋叶日记簿”,要求用今日积累的1个秋景词写片段。
学生活动:
格式巩固:在日记簿封面印“日记三要素”章(日期章、天气章、心情章)。
创意书写:在银杏叶形纸片上写日记,张贴到班级“秋景墙”。
第5-7课时:黄金任务·解密秋词与日记
【核心目标】
1.综合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字典等方法,破解《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中的抽象词(如“五彩缤纷”“歌韵”)。
2.学习从“观察到联想”的日记写作路径,用关键句表达秋景中的独特感受。
3.仿写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式,完成一篇格式规范、内容生动的秋景日记。
【重点环节设计】
课时5:《秋天的雨》·破解“色彩密码”
1.分层解词,揭开“五彩缤纷”之谜。
教师活动: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提问:“能用一个颜色词替换‘五彩缤纷’吗?为什么作者不用‘五颜六色’?”
联读验证:引读后文列举的颜色(黄/红/金/橙红),体会“缤纷”隐含的动态美。
图文转化:播放秋景变换动画(银杏黄→枫叶红→田野金),标注颜色流动轨迹。
学生活动:
小组探究:用“色彩收集卡”归类文中颜色词(植物类:银杏黄;果实类柿子橙红)。辩论:“五彩缤纷”是否可以换成“色彩斑斓”?结合课文证据说明。
迁移仿写:补白句式“它把____色给了____,____像____”(例:它把紫色给了葡萄,葡萄像水晶珠子)。
2.日记素材“观察眼”训练。
教师活动:
生活联结。展示校园桂花照片,引导观察记录:
颜色□ 形状□ 气味□ 联想□(如“桂花雨像星星坠落”)。
日记格式强化:对比普通段落与日记片段,圈出“9月X日晴”的固定位置。
学生活动:
感官实践:闭眼想象秋雨中的气味(梨香、菠萝甜),口头描述记录。
日记初稿:在“秋景速写本”写片段(必含:1种颜色词+1个比喻句)。
课时6:《听听,秋的声音》·解码“秋声密码”
1.从听到想,破解抽象词。
教师活动:
难词具象化。聚焦“歌韵”“叮咛”等词,设计听力任务:播放落叶声、雁鸣录音,提问:“‘唰唰’声让你想到哪句诗?‘叮咛’是大雁对谁说话?”
联读上下文:对比“振动翅膀”(蟋蟀)与“暖暖的叮咛”(大雁),体会生物习性差异。
生活迁移:类比“妈妈的叮咛”,理解“叮咛”中的关怀意味。
学生活动:
声音图谱:绘制“秋声地图”(树枝:唰唰;天空:嘎嘎;草丛: )。为声音词配动作。
深度表达:完成句式“秋声是____的____”:。
2.日记结构建模。
教师活动:
例文剖析:出示日记范例《桂花香了》,用色块标注:观察事实(桂花金黄)→联想感受(香得像蜂蜜)。
问题链引导:“作者为什么先写桂花颜色再写香味?‘香得醉人’能删吗?”
学生活动:
结构拆解:用“观察→联想”流程图重组范例段落。
写作迁移:用结构图规划次日日记主题。
课时7:日记工坊·从素材到作品
1.解词策略实战营。
教师活动:
设“词语急诊室”,救治三类“病词”:
抽象症:“辽阔”(用操场跑道丈量理解);
多义症:“饱满”(谷粒□精神□);
陌生症:“频频点头”(查字典+角色扮演)。
策略自选包:提供工具卡(①生活照配对②近义词替换③查字典三步法)。
学生活动:
小组会诊:为“频频点头”开处方:查字典(连续多次)→演菊花摇晃。用校园场景解释“辽阔”(如“操场像无边的田野”)。
创作应用:写句子“秋风中,____频频点头”。
2.秋日日记发布会。
教师活动:
格式质检。用“日记三查表”互评:
基础项:□日期 □星期 □天气
升级项:□1个关键句 □2种感官描写
创意展台:开辟“秋日声音日记角”,鼓励为日记配自然录音二维码。
学生活动:
互评升级:交换日记,用绿笔圈出“最美联想句”。为同伴补1个声音词。
成果发布:将日记粘贴在“秋景长卷墙”,扫描二维码听同伴朗读。
第8-10课时:钻石任务·秋日博览会
【核心目标】
1.在布展任务中综合运用拆字法、语境推断、图像联想等方法破解“璀璨” “琢磨” “簌簌”等难词,强化解词策略的迁移能力。
2.将单元日记素材转化为博览会展品解说词,学习用“关键句+多感官细节”的结构升级表达,避免流水账。
3.通过自然观察、艺术创作传递对秋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培养汉语美感感知力。
【重点环节设计】
课时8:博览策划局·破解“布展密码词”
1.策展术语解谜会。
教师活动:
创设任务情境:展示“秋日博览会”布展手册中的术语卡(如“策展” “声韵” “主题分区”),提问:“这些词和博览会有什么关系?用学过的方法破解它们!”
策略分层指导:
拆字联想法:解析“璀璨”(王字旁关联玉石光泽,崔+山形容光芒);
语境推断法:对比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中“歌韵”与“声韵”的异同;
生活类比法:联系班级“秋叶展”经验解释“策展”(策划展览)。
学生活动:
小组攻关:为“主题分区”设计图文注解(例:按“秋叶” “秋声” “秋诗”分展区);用近义词替换“簌簌”(沙沙、窸窣),录制树叶摩擦声辅助理解。
实践记录:在“术语破解卡”上标注方法组合(如“声韵=拆字法+课文回扣”)。
2.日记变展品。
教师活动:
日记升级示范。展示原句:“桂花香了”→展品标签:“秋香袭人(关键句)·米粒小花酿出蜜糖味(嗅觉+味觉通感)”。
结构指导:提供“感官密码表”(视觉→颜色比喻,听觉→拟声词联想)。
学生活动:
日记深加工:从单元日记中摘选1句作为展品标题:;补充2处感官细节(触觉:“落叶刺手心像秋的针脚”;听觉:“踩上去咔嚓响,像秋的密码”)。
制作标签卡:在枫叶形卡片书写解说,张贴到小组展板。
课时9:跨学科工坊·解词在创作中开花
1.破解创作术语。
教师活动:
分组任务设计:
自然馆:用凸透镜聚焦阳光点燃枯叶,解析“斑驳”(光影交错)+“灼穿”(动态动词),关联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声音馆:用编曲软件合成踩落叶声+风声,理解“混响”(声音叠加),对比“萧瑟”与“清脆”的情感差异;
诗画馆:解析“题跋”(拆字:题=写字,跋=文末说明),展示齐白石秋画题跋范例。
工具支持:提供“解词锦囊袋”(含方法提示卡:□实物演示□生活类比□拆字法)。
学生活动:
术语转化创作。自然馆创作“光影日记”:“枯叶的焦痕是秋阳的吻——炽热而短暂”;声音馆为音轨配动词短句:。
日记融合:将日记《秋夜》改写成三行诗:“蟋蟀的歌谣/偷走夏的尾声/在墙缝里酿成蜜”。
2.展品解说试炼。
教师活动:
解说公式指导。
示范“感官密码”法:“眼看______(形状/颜色),耳听______(声音联想),心想______(情感)”。
情境挑战:扮演游客提问:“为什么落叶‘凌乱却美’?”(要求用课文词“不规则”+生活例子回答)。
学生活动:
小组彩排:
为水晶标本设计解说:“这颗‘玻璃钻’棱角分明(眼看),像凝固的泪珠(联想),藏着探险的秘密(感悟)”;
提问攻防:观众组针对“五彩缤纷”提问,解说组用近义词替换(绚丽)+课文例句(《秋天的雨》中“五彩的颜料盒”)回应。
课时10:秋日博览会·要素应用嘉年华
1.解词寻宝探险。
教师活动:
实景任务设计:
自然馆藏宝点:叶脉书签背贴生词“剔透”(用玻璃杯装水演示“透光性”);
诗画馆藏宝点:对比“琢磨”(加工宝石)与“琢磨”(思考),查字典选择义项。
学生活动:
闯关实践:
在音频区听秋风录音,填写拟声词卡(簌簌、萧瑟)并造句;
为游客演示“璀璨”(用镭射贴纸反射光线)。
b.策略记录:在“探险地图”标注方法组合(如“剔透=实物演示+拆字法”)。
2.日记博物馆评审会
教师活动:
多维评价标准:
☆格式规范☆感官细节☆解词实证(标注方法)☆创意表达(诗/解说词);
学生活动:
互动评审:
用“银杏叶赞”贴纸投票(1叶=1星),分析最佳日记的解词策略;
获奖展示:最佳日记作者朗读作品,分享“拆字法+语境推断”策略组合。
06.单元评价体系:
维度 评价工具与策略
语言积累 “秋词银行”存折(每积累5个词得1颗星)。
词语理解 闯关任务卡:选择合适方法解释“傲霜” “歌韵”。
日记质量 三星标准:格式正确★、观察细致★、语言生动★。
文化感知 秋诗朗诵会评分表(韵律感、情感表达)。
07.教学资源与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整合课后习题(如《铺满……》小练笔)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二)课外拓展精选:
1.纪录片:《四季中国·秋》《植物私生活》。
2.实践活动:校园“秋叶寻宝”、家庭“阳台秋收”。
3.技术支持:用录音APP采集秋声,用拼贴软件制作电子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