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0: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七单元课时题优训练卷(21)
21古诗词三首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yé sūn( )俩听着从gǔ sì( )里传来的钟声,原本为今晚在哪里落脚而 chóu méibù zhǎn( )的两人顿时觉得看到了希望。他们把船tíng bó( )在河畔的大榆树下,上岸后循着钟声赶去借宿。
1.看拼音,写词语。
2.语段中的加点字“畔”读作 ,联系诗句“身向榆关那畔行”可知,“河畔”的“畔”意思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居秋暝(mín) 榆关(yú) B. 风一更(gēng)帐灯(zhàng)
C. 聒噪(guā) 竹喧(xuān) D. 浣女(wàn) 随意(suí)
2.下列诗句中,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动态描写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 B.山外青山楼外楼 C.夜深千帐灯 D.月落乌啼霜满天
3.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的对秋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D.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
4.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意春芳歇(休息) B.身向榆关那畔行(那个地方)
C.王孙自可留(大王的孙子) D.山居秋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三、赏析诗词句,完成练习。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这两句诗运用 的手法,描写了一幅 的画面,表现出山间景色的 。
(2)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 的向往。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诗句中“聒”字的意思是( )。
A.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B.凌乱 C. 叫
(2)用“/”给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
四、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这是 代诗人 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人以独具匠心的动人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韵浓郁、情景交融的夜泊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 季 (地点)的景色。从“ ”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夜宿在 。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的后两句交代了夜泊的时间及周边的环境。
B.“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
C.“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寂寥。
D.全诗在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心中萦绕的缕缕忧愁,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五、实验班原创审美创造 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请为右边的两幅画配上恰当的诗句。
图①:
图②:
六、阅读元曲,完成练习。
(一)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是曲牌名,“秋思”是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之祖”。
2.这首散曲写了枯藤、 、 、 、 、 、 、 、 等事物。
3.用“ ”画出能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这首曲的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能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体来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这首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因秋而生的感伤,并无思乡之情。
(二)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③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残霞:快消散的晚霞。②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③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1.这首曲中“ ”“ ”两个词语点出时间是傍晚。
2.这首曲描绘的画面充满了动静之美,其中孤村、 、 、 等是静止不动的,而“ ”的动打破画面的静寂,富有情趣。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展现的画面。
4.下列对这首曲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小令。篇幅虽短,却描绘了多重图景,富有层次和诗意。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渲染了一种喧嚣、辽阔的氛围,色彩绚丽。
C.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D.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角度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5.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将下列诗句中缺少的古代城市名补充完整,并与其现代名称相连。
1.(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洛阳
2.君到( )见,人家尽枕河。 苏州
3.( )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西安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 南京
八、新考法 十六宫格找诗句“诗词大会”宫格挑战来啦!从下面的十六宫格里找出两句诗,并写出它描绘的季节。
第一句:
(季节: )
第二句:
(季节: )
第七单元
21 古诗词三首
一、1.爷孙 古寺 愁眉不展 停泊【解析】注意“孙”的第三笔是提。
2. pàn 旁边,附近 【解析】“畔”的意思有①(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②田地的边界。此处应为第①个解释。
二、1. B 【解析】A. 山居秋暝(míng);C. 聒噪(guō);D.浣女(huàn)。
2. D 【解析】A、B、C三项为静态描写。
3. B【解析】A、C、D三项都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之感;B项情感态度积极,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赏,与题干诗句表达的感情相同。
4. D【解析】A.随意春芳歇(尽);B.身向榆关那畔行(那边,这里指关外);C.王孙自可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
三、1.(1)动静结合 明月高照、清泉流淌 示例:幽清明静 【解析】“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描写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树林中,展现出一种宁静、清幽的画面;“清泉石上流”则是动态描写,描写了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2)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解析】诗人通过描写幽美的景色,表现出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
2.(1)A【解析】根据课本中的注释来选择。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析】结合词句含义划分朗读节奏。
四、1.唐张继 【解析】根据阅读积累完成练习。
2.秋苏州 夜半钟声到客船 船上
【解析】从“霜”“姑苏”可知季节和地点。
3. B【解析】“江枫”是江边的枫树,“愁眠”是因忧愁而失眠。“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怀着忧愁难以入眠。
五、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观察图中人物、环境,推测发生的故事,然后找出相应的诗句。如第①幅图,图上画了一个人面对窗外的月亮,独自思索。我们会想起李白写的《静夜思》。
六、(一)1.天净沙 题目 秋思 【解析】根据文学常识来完成练习。
2.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解析】阅读全诗,提取其中描写的景物名称写出来。
3.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天净沙·秋思》是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4. D【解析】感伤之中包含了思乡之情。
(二)1.落日 残霞【解析】结合曲文可知,“落日”“残霞”点出时间是傍晚。
2.示例:老树 青山 白草 飞鸿 【解析】结合曲文描绘的景物可知,曲文中的静景有老树、青山等;而“飞鸿”的动打破了画面的静寂,为曲文增添了秋日特有的生机。
3.示例:黄昏中的村庄,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几分黯淡的色彩。显得有些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老树上。【解析】抓住句子中的景物,组织语言描绘即可。
4. B【解析】前两句绘出的秋日黄昏图,是宁静、闲适、色彩淡雅的,并非“喧嚣、辽阔的氛围,色彩绚丽”。
5.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解析】曲文通过对富有秋天特点的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丽、充满诗意的秋景图,作答时可结合图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1.长安——西安 2.姑苏——苏州
3.金陵——南京 4.洛城——洛阳
八、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
【解析】抓住“春风”“霜叶”等关键词语即可知道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