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习题
一、选择题
1、响尾蛇能对哪种猎物进行追寻( )
A、活的未被咬伤的老鼠
B、被它咬伤的或咬死的老鼠
C、没被它咬死的老鼠
D、以上三者都行
2、响尾蛇靠什么追寻猎物( )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体温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4、鼠妇生活的环境是( )
A、干燥的环境 B、阴暗潮湿的环境
C、有光的环境 D、水中
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 )
A、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 B、便于观察
C、控制变量 D、设置一个对照实验
二、问答题
6、1747年,有位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后来,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取名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1)你认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哪种研究方法?
(2)你能用一句话表述这位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二、问答题
6、(1)实验法。
(2)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概念。
2、说出观察与实验常用的器材。
3、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4、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和学做实验,尝试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体验实验的一般规程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羁绊过程,逐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验与创新的精神,注意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有关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点
1、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
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学习过程
一、学习观察与实验
环节1:导入: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提出疑问:请同学们思考:科学家是怎么样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也就是说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思考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
环节2:让学生自己读有关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并从这个书中提供的故事中总结出亚里士多德揭示蚂蚁的秘密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环节一中得到生物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小资料,学生可以直观的获得科学家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生物。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环节3:尝试观察
给学生简单准备一些叶片,让学生观察叶片,再总结怎么样观察的以及观察中注意哪些情况,教师再总结。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技能,运用观察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教师再总结:进行观察时,首先眼根据观察的目的,仔细看看观察的对象具有什么特征和特性,再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对观察对象作出分析、判断。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然后总结观察的规律,这样实际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环节4:学做实验
实验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科学探究假设,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如实地,及时的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分析。那么实验时需要一些实验器材(提前准备好的),如试管,解剖盘,培养皿,烧杯,滴管,酒精灯,吸水纸,纱布,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的接受实验。
注意:给学生提供实验中必须注意的安全问题。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环节5:了解显微镜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它能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小结构。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的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小,可以使物象更清晰
设计意图: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便于使用显微镜。
环节6: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取镜和安放
一只手握住镜臂 ,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位置。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然后,将遮光器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内,并转动反光镜。直到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做视野。
(3)放置切片标本
取一片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切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
(4)观察
用眼睛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物象清楚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以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
(5)收镜
实验完毕,将切片从载物台上取下收好,用纱布将显微镜的外部擦干净,将压片夹转向后方,放光镜转到垂直方向。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将镜筒下降,然后按照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设计意图: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环节7: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巴斯德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1、提出问题:
敞口的瓶里装有煮沸的肉汤,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变质,原来是肉汤中出现了细菌。
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
2、作出假设:
可能是肉汤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3、制订计划:
将肉汤分为两组,一组能够接触到细菌,另一组接触不到细菌。
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中,将其中一个烧瓶的瓶底用高温拉制成弯曲的鹅颈状。
4、实施计划
把两个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鹅颈烧瓶内的肉汤较长时间内不变质,另一个烧瓶中的肉体很快变质。
5、得出结论
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
学生讨论:
1、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那几个步骤?
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探究这个问题?
环节8: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指导学生按照书本步骤进行实验, 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结与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教学反思
生物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件26张PPT。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习观察与实验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塔基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
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一第一个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
尝试观察科学观察
日常观察细菌的菌落图学做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科学实验的一般规程1、确定实验目的
2、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
3、确定实验步骤
4、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实验结论总结1、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 过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 作用和注意事项、常用器材
2、科学实验的一般规程这些结构中:
支持与固定部分是镜座和镜柱
调动部分是粗、细准焦螺旋
供光、调光部分是遮光器、反光镜
观察部分是目镜和物镜
安放玻片的地方是载物台
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洋葱显微镜下的洋葱外表皮细胞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如细胞。
那么,显微镜对细胞的放大倍数=
目镜X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结构越清晰。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遮光器和反光镜
遮光器的光圈越大,光线越强。
遮光器的光圈越小,光线越弱。
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不同?
一面是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弱。
一面是凹面镜,反射的光线强。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强,应( )
A、放大光圈,用平面镜
B、放大光圈,用凹面镜
C、缩小光圈,用平面镜
D、缩小光圈,用凹面镜
外界光线强,用小光圈,平面镜。
外界光线弱,用大光圈,凹面镜。使用显微镜1、取镜和安放
置于实验台偏左或偏右
2、对光
一对低倍物镜,二对遮光器,三对反光镜。
那么,光线进入显微镜的顺序是
反光镜→遮光器→物镜→目镜
3、安放玻片标本
玻片一定要薄而透明,同时要将镜筒降至最低点。
4、观察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先用粗准焦螺旋,再用细准焦螺旋。
然后观察。图像是原物体的上下颠倒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原物体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像,我们看到的是
倒立像
所以,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图像的移动方向
相反课堂小结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和物镜
反光镜和遮光器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2、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 对光→安放玻片→ 观察→收镜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巴斯德细菌实验(问题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作出假设:
(1)细菌来自肉汤。(2)细菌来自空气。
制定计划:
A组(鹅颈) (肉汤接触不到空气)
B组(敞口)(肉汤接触空气)
实施计划(问题2、3)
两组分别煮沸,放置数天,观察肉汤变化。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A:鹅颈烧瓶中的肉汤没有变质
B:敞口烧瓶中的肉汤变质
得出:
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提出问题: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做出假设:
(1)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2)水温的变化不会影响金鱼的呼吸。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制定计划
金鱼、鱼网、温度计、小鱼缸、热水、冰块、秒表
至少需要几个小组进行实验?
实验组
对照组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变量)本探究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温度
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可以设置一个对照组、一个实验组也可以将实验组得温度段分成三个小组。●如何确定金鱼的呼吸?
金鱼的嘴或口一张一闭,就是呼吸一次。
●为什么要重复测量?
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可信,更准确。得出结论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有影响
1、温度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增加;
2、温度降低,金鱼的呼吸次数减少。
实验结束后,将金鱼放生。课件18张PPT。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如果你拥有了这些仪器,你是否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呢?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镜臂细准焦螺旋镜座载物台物镜通光孔遮光器反光镜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和物镜。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2、对光:升—转—看—调3、观察:放—压—降—看—升—调二、学习使用显微镜试一试:
①把标本分别向左、右、上、下移动,你看到的物像分别向什么方向移动?
②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中央?
④如果是把字写在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4、收镜二、学习使用显微镜①实验完毕,将载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②将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移动到垂直方向。
③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将镜筒下降。
④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送回镜箱,放回原处。三、认识常用的实验仪器 说说看,生物(比方说金鱼)的生命活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体验中建构 金鱼的
生命活动空气 温度 食物 水环境 ……夏天气温会升高,深秋气温会降低,鱼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请你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来进行探究活动:
你的问题是:
你的假设是:
你的计划是:
你准备如何实施:
你的结论是:实 验 指 导
1、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各尽其职。
2、测常温下金鱼的呼吸频率(可先测30秒钟的呼吸次数然后计算得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重复三次,求平均值。)
3、加入冰块,测出水温,放入金鱼,同样记录三次呼吸频率。
4、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分析、交流与讨论
根据你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你的实验结论与作出的假设一致吗? 信息提供:我国华东地区饲养的淡水鱼类最适合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活。
你认为你的探究结果有价值吗?尝试在生活中寻找探究的课题,交流并制定探究的方案。
在生活中探究 科学探究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的周围。
科学探究的价值在于它服务于生活。
眼前与未来的世界期待你的慧眼,你的才智!科学家总是从少年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