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0: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伟大的复兴
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人文内涵:伟大的复兴
伟大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崛起、从苦难到辉煌的壮阔征程。它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热血誓言,更昭示着新时代中国以自信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蓝图。
伟大的复兴,是民族精神的赓续与升华。它根植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淬炼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意志,彰显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红船精神到脱贫攻坚,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强国,复兴之路始终以人民为基、以创新为翼、以奋斗为底色。当代青年需以史为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以精神之自觉、行动之担当,成为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文本引入
请结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内容,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
伟大的复兴,是从“站立”到“领航”的青春使命,让我们铭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以青春之我,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声宣告,如惊雷划破历史长空,开启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征程。这复兴的底气,源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一有力武器,它守护着先烈用热血换来的胜利果实,让一切企图让我们倒退的阴谋“在我们面前发抖罢”。前辈们以“不屈不挠的努力”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达到独立解放的目的。如今,这复兴的火炬传递到我们青年手中。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先辈梦想照进的现实;我们奔赴的未来,将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华章。让我们以“站起来”的豪情为帆,以“强起来”的信念为舵,在百年变局的惊涛中,做破浪的桅杆,当领航的星火,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因青春之我而续写新的壮丽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领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代表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
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所准备的文稿。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着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
开幕词通常由首部、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
首部一般包括标题、时间、称谓、致辞人四项。
正文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结束语则需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比如“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等。
写作思路
①“胜利”基础 
②任务 
③意义 
④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⑤悼念和庆贺
3-11
12-16
一部分 开头:宣告开幕,奠定基调
首段以“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开幕了”直接点明会议主题。
通过“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等语句,明确会议的政治意义,突出会议的广泛性和合法性,奠定团结奋斗的基调,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
二部分 主体:回顾历史,阐明会议背景;立足当下,确立任务议程;规划未来 ,提出建设方针。
以“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强调“人民的力量”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对比1946年旧政协的失败,指出“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凸显新政权的人民性与历史必然性。
提出“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等任务议程,明确新政权的建设方向。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全文主旨,大会的意义,宣告中国结束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展望未来,提出建设方针 :经济上,“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是保障胜利成果的武器”。文化上,“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呼应“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国防上,“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展现捍卫主权的决心。
三部分 结尾:升华情感,号召行动
排比句“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坚定的信念展望胜利 来收束全文,呼应前文的“站起来”的宣言。它既是对敌人的蔑视,也是对人民的鼓舞,发出了为建设新中国而“不屈不挠的努力”的伟大号召,赋予了全文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庄重的语句致敬牺牲者,缅怀先烈,衔接历史与现实,激励后人 。
最后是两个伟大事件的祝贺。再次标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文本研读
核心问题一 文章标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具有怎样的多重内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1)这一标题蕴含三层深刻内涵:首先,它宣告了民族独立的实现,如文中“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表明中华民族结束了百年屈辱。其次,体现了人民地位的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人民成为国家主体。最后,彰显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文中强调“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表明中国已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
(2)这一生动比喻,形象地暗喻出中国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新中国的建立。将抽象的政治胜利转化为具象的身姿变化,既是对历史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庄严承诺。
核心问题二:文章如何通过今昔对比来强化“站起来”的历史意义?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参考答案 毛泽东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凸显革命胜利的划时代意义。①在回顾过去时,他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既肯定民族本质,又痛陈近代沉沦。②展望未来时,则充满信心:“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特别是通过孙中山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对比,凸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效率与成就。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从“跪着”到“站着”这一历史巨变的来之不易。
核心问题三:文章从哪些方面勾勒了新中国的发展蓝图?请结合具体规划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四个维度勾勒了建设蓝图。①政治层面,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团结国际友人,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②经济层面,提出“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③文化层面,预见“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④国防层面,庄严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这些规划既有宏观方向,又有具体领域部署,展现了清晰的建国思路。
核心问题四 本文作为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被选入诸多版本的教材中,但不少教材的选文开头是从第6段“诸位代表先生们……”开始的,而本文是从开幕说起,你认为本文第1-5段的意义是什么?与后文有何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 ①从宣布开幕说起(第1段),接着为政治协商会议正名:强调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性(第2段)、正义性(第3段)、必然性(第4段),这和开幕式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关系。
②选入第1-5段更符合论说文内在的逻辑。
先回顾历史,道出召开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性、正义性、历史必然性,才能更有底气地宣布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第5段),才能更有力度地向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凸显了这次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第6段)。只有立足当下,才能转入对未来的展望,指明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第7—11段);只有看到未来美好的蓝图,才有最后五段的情感喷涌(第12—16段)。最后一段与第1段遥相呼应,庆贺会议的圆满成功。
核心问题五 本文观点鲜明,大气磅礴,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①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是本篇演讲词的最大特点。
这首先是因为大量判断句的使用。如在第2段里,先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接下来是“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句话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判断句就是得出结论,就是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因此,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
②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
强调性的词语有“决无”“必然”“从来”等,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以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句式,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意味。
文本小结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开幕词的形式,通过回顾斗争历史、宣告新中国诞生、规划未来蓝图,完整展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其结构严谨、语言铿锵,既是政治宣言,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动员令,将一次会议的开幕词,升华为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宣言书。体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与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与雄浑文风。
文本主题
请结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内容,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
伟大的复兴,是从“站立”到“领航”的青春使命,让我们铭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以青春之我,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声宣告,如惊雷划破历史长空,开启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征程。这复兴的底气,源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一有力武器,它守护着先烈用热血换来的胜利果实,让一切企图让我们倒退的阴谋“在我们面前发抖罢”。前辈们以“不屈不挠的努力”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达到独立解放的目的。如今,这复兴的火炬传递到我们青年手中。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先辈梦想照进的现实;我们奔赴的未来,将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华章。让我们以“站起来”的豪情为帆,以“强起来”的信念为舵,在百年变局的惊涛中,做破浪的桅杆,当领航的星火,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因青春之我而续写新的壮丽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