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上)期中物理测试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瓶子和电子打火器固定在桌面上,用喷雾器往瓶内喷入酒精,瓶口竖直朝上,井塞紧活塞,启动电子打火器点燃酒精,可观察到活塞瞬间向上弹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将酒精的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活塞能向上弹出是由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
C.活塞飞出后向上的运动过程中,以活塞为参照物,电子打火器是静止的
D.活塞飞出过程,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2.保密室的报警器有两个开关按钮,当工作人员按下任一按钮时,报警器就会鸣响报警,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3.下列电学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失去电子带负电
B.摩擦起电的本质是核外电子的转移
C.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
4.“东方红3号”是我国首艘,也是世界第4艘获得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B.噪声是指音调很高的声音
C.噪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5.甲、乙两列火车在平直铁轨上匀速前进,它们行驶的路程比是3:1,所用的时间比是2:3,则两列车行驶的速度比是( )
A.9:8 B.8:9 C.9:2 D.2:1
6.如图,骑自行车出行郊游是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平直路面上匀速向前骑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
B.当我们骑车向左匀速转弯时,运动状态不变
C.停止蹬车时自行车会慢慢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快速行驶中自行车刹车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速度越大自行车的惯性越大
7.如图所示是一个“自制气压计”,在玻璃瓶内装入适量带颜色的水,用穿有透明细塑料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从细塑料管上端向瓶内吹入空气,使细塑料管内水面上升到瓶口以上。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h为当地当时自制气压计细管内液面和瓶内液面的高度差,由此可测出当地当时的大气压是ρ水gh
B.自制气压计的塑料管内水柱高度升高,说明大气压升高了
C.把自制气压计从1楼拿到10楼,塑料管内水柱高度会降低
D.自制气压计瓶内气压大于瓶外大气压
8.如图所示,将同一个小球分别放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静止时小球在甲液体中漂浮、在乙液体中悬浮,此时两液面相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小球在甲液体中所受浮力小于在乙液体中所受浮力
C.甲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于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D.两容器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二.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9.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10.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旋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 (填物态变化名称) 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物质制作的板材。
物质 熔点/℃
铁 1535
铜 1083
铝 660
11.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候会看到“湖畔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也有时会看到“水下鱼翔浅底”的美景,从物理学角度看“倒影如镜”是由于光的 形成;你看到“水下鱼翔浅底”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 像(选填“实”或“虚”)。
12.如图所示,小龙站在地铁站台上,透过玻璃制成的屏蔽门,可以卷到车道左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以及自己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已知小龙身高1.8m,此时小龙和玻璃门之间的距离为5m,则小龙位置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高为 m,当玻璃门打开时,像的位置 。小龙想知道车道的宽度I,于是改变自己的位置,直到 ,就可以轻松通过测量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13.如图所示,CD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根据图中所标角度可推知,CD的上面是 (选填“空气”或“水”)。
14.如图表示一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这种仪器是 (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填“放大镜”或“投影仪”)。
15.如图,荡秋千的人由B点向A点下落的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 能。
16.小华在元宵节灯展上买了一盏兔子灯,她用1N的拉力拉着重3N的兔子灯,2s内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3m,则她做的功为 J,功率为 W。
17.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有7亿人正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那么我们能闻到二手烟是 现象。荷叶上两滴水珠相遇时会自动结合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8.夏季汛期来临,暴雨后洪水流入水库会导致水位急剧上升,此时需开闸泄洪避免出现溃坝的危险,亮亮了解到液体压强是导致溃坝的主要原因,他想利用微小压强计来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根据水位上涨及河水变得浑浊密度变大的情况做出以下猜想。
A.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B.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为验证以上猜想,他利用相关器材完成了如下实验。
(1)用微小压强计U形管左右两边液面高度差来反映探头处液体压强的大小,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
(2)安装完实验器材后,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接下来的操作: 。
(3)如图所示,从结构上看,压强计 (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4)为了验证猜想A,比较①②两次实验操作,初步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并测得图②中两侧液面高度差为5cm,则此时探头在水中的压强为 Pa(ρ水=1.0×103kg/m3)。
(5)为了验证猜想B,应比较 (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操作,初步得出结论: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6)亮亮通过以上探究得出结论: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所以大坝应修成 (选填“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的形状,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我们还应该 (提出合理建议)。
19.如图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填“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2)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在两只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的液体;通过观察 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初始温度相同的a、b两种液体吸热后,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
(3)有一种“涡轮增压”(T型)轿车,通过给发动机更足量的空气使汽油更充分地燃烧,比普通轿车(L型)更节能,排气更清洁。同样的汽油加在T型轿车内比加在L型轿车内热值 (填“更大”“一样大”或“更小”)。
四.计算题(共3小题,各7分,共21分)
20.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熔化的图像,该物质的质量为100g,从开始熔化到刚好熔化结束吸收的热量为9000J。假设该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1)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多少?
(2)该物质在液态时升高50℃,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21.华夏大地,茶文化源远流长。小军欲以沸水冲泡香茗,以飨佳客。壶中水的初温为25℃、质量为4kg,当水烧开时共燃烧了0.2kg的煤炭。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煤炭的热值为3.2×107J/kg,当地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求:
(1)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水烧开时吸收的热量;
(3)此煤灶烧水的热效率(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2.工人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用100N的拉力F在15s内使重为160N的物体匀速上升了3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拉力F的功率;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若用此滑轮组提升另一重物,机械效率为90%,则此时提升的物体重为多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B D C A D C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答案】D
【解析】(1)燃料燃烧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活塞能向上弹出是因为酒精燃烧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瓶内气压大于瓶外气压,瓶内气体对活塞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将活塞推出。
(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4)汽油机的做功冲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A、酒精燃烧的过程,是将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A错误。
B、活塞能向上弹出是因为酒精燃烧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瓶内气压大于瓶外气压,瓶内气体对活塞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将活塞推出,故B错误。
C、活塞飞出后向上运动过程中,以活塞为参照物,电子打火器相对于活塞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电子打火器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活塞飞出过程中,瓶内气体对活塞做功,将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蜂鸣器的连接方式,然后选出正确的电路图。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当工作人员按下任一按钮时,电路就会组成通路,报警器通电就会鸣响报警,因而两个开关互不影响,是并联关系,而报警器每次都能工作,故必须在干路中,故B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解析】(1)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核外电子的转移;
(2)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
【解答】A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核外电子的转移,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而带等量的负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B正确;
C.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验电器的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张开一定的角度,因此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
D.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作为电流的方向,自由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因此不是电流的方向,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
(4)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A、噪声也是声音,也可以在水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噪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已知两列火车的路程之比与运动时间之比,由速度公式应用比值法,可以求出两列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两列火车的速度之比:
。
故选:C。
6.【答案】A
【解析】(1)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2)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①速度大小的改变;②运动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的一个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
【解答】A.在平直路面上匀速向前骑行时,自行车后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后的运动趋势,因而受到向前的摩擦力,故A正确;
B.当我们骑车向左匀速转弯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其运动状态改变,故B错误;
C.停止蹬车时自行车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错误;
D.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虽然自行车的速度增大,但是自行车的质量不变,所以其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自制气压计”的原理: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强加上玻璃管内水柱的压强;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小,大气压越小瓶内水柱越高。
【解答】A、自制气压计是用瓶盖封严的瓶口,与外界气压不通,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与细管内水柱产生压强之和:p内=p大+ρ水gh,即可求出大气压为:p大=p内﹣ρ水gh,故A错误;
B、外界气压变大,瓶内气压不变,水柱会下降,大气压降低了,故B错误;
C、随着高度增高,外界气压变小,瓶内气压不变,水柱会上升,故C错误;
D、自制气压计瓶内气压等于瓶外大气压加上吸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根据h的变化可粗略反映外界大气压的变化:Δp大=ρ水gΔh,无法测出当地当时的大气压值,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1)同一物体无论漂浮或悬浮,其浮力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也等于自身的重力;在浮力相同时,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小的;
(2)根据p=ρgh分析甲、乙液体对烧杯低压强的大小。
(3)根据甲、乙液体体积的关系和密度公式判断出甲、乙液体质量的关系,根据G=mg判断出两烧杯的总重力,根据在水平面上压力等于重力判断出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力,根据p判断出两烧杯对桌面压强的关系。
【解答】AB、因为球在甲中漂浮、乙中悬浮,所以浮力都等于自身的重力,即物体在甲、乙两烧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在浮力相同时,乙杯中的V排大,所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故AB错误;
C、由B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且液面相平,根据p=ρgh知甲液体对烧杯底的压强大于乙液体对烧杯底的压强,故C正确。
D、由图知甲液体的体积大于乙液体的体积,又由于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根据m=ρV知甲液体的质量大于乙液体的质量,甲、乙烧杯的质量相同,小球的质量也相同,所以盛有甲液体烧杯的总质量大,根据G=mg知盛有甲液体烧杯的总重力也大,对桌面的压力也大,根据p知装有甲液体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大于装有乙液体烧杯对桌面的压强,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9小题)
9.【答案】1.90;307.5。
【解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由甲图知:刻度尺上1~2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9cm对齐,估读为2.9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90cm﹣1.00cm=1.90cm;
由乙图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分针没有超过半刻度线,所以此时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停表的读数为5min+7.5s=307.5s。
故答案为:1.90;307.5。
10.【答案】熔化;凝固;铝。
【解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
(3)根据铜、铁、铝的熔点分析。
【解答】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会熔化为液态;
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的温度变低,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牢牢套住螺钉;
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铜的熔点为1083℃,而铁的熔点要高于铜的熔点,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所以铜螺钉不能拧入铁物质制作的板材,可以拧入铝物质制作的板材。
故答案为:熔化;凝固;铝。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解答】“倒影如镜”描述的是物体在水面或其他平滑表面上形成的像,当光线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并进入人眼时,人眼就会看到物体的倒影。这个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光的反射作用。
光线射入水中照到鱼身上,反射光线经过水面进入空气,此时光线发生折射,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入射角小于折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方向看去会看到鱼的变浅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虚。
12.【答案】1.8;不变;玻璃门中自己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已知小龙身高1.8m,所以小龙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高为1.8m;当玻璃门向两侧打开时,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也不变;
小龙想知道车道的宽度I,于是改变自己的位置,直到玻璃门中自己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就可以轻松通过测量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故答案为:1.8;不变;玻璃门中自己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
13.【答案】空气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如图所示:
在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MN为法线,CD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E为折射光线,CD的上面是空气。
故答案为:空气。
14.【答案】望远镜;放大镜
【解析】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解答】由图可见,远处的物体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正立、放大的虚像),就能看清很远处的物体了,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故答案为:望远镜;放大镜。
15.【答案】重力势;动。
【解析】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人由B点向A点下落,高度降低、速度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故答案为:重力势;动。
16.【答案】3;1.5。
【解析】根据W=Fs得到她做的功,根据P得到功率。
【解答】小华做的功:W=Fs=1N×3m=3J,
她做功的功率:P1.5W。
故答案为:3;1.5。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解答】我们能闻到二手烟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荷叶上两滴水珠相遇时会自动结合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答案】(1)转换法;
(2)拆掉软管重新安装;
(3)不是;
(4)增大;500;
(5)②③;
(6)上窄下宽;植树造林。
【解析】(1)压强计的工作原理是;橡皮膜受到压力时,U形管内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两边高度差表示压强的大小,压强越大,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2)U形管右端上方是和大气相通的,等于大气压强;U形管右端液面比较高,就说明U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只要取下软管,让U形管左端液面和大气相通,这样U形管两端的液面就是相平的;
(3)上端开口,底部连通,判断压强计是否为连通器;
(4)(5)(6)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利用p=ρgh计算出液体压强。
【解答】(1)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就存在高度差,说明该装置是漏气的,此时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端液面高度是相平的;
(2)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内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两侧液面高度差反映了探头受到的压强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液体压强越大,两侧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3)U形管与压强计的探头连接后,一端被封闭,一端开口,所以不是连通器;
(4)验证猜想A(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控制液体密度相同,比较①②两次实验,深度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两侧液面高度差为h=5cm=0.05m,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代入计算得p=ρgh=1×103kg/m3×10N/kg×0.05m=500Pa;
(5)验证猜想B(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时,需控制液体深度相同、改变液体密度,实验②(水)和③(密度更大的盐水)符合这一控制变量要求,故应比较②③两次操作;
(6)由实验结论可知,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大坝下部受到的水压更大,因此应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以增强下部的承受能力;
减少水土流失的合理建议:植树造林,利用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或修建梯田,减缓水流对土壤的冲刷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转换法;
(2)拆掉软管重新安装;
(3)不是;
(4)增大;500;
(5)②③;
(6)上窄下宽;植树造林。
19.【答案】(1)甲、乙;温度计上升的示数;(2)相等;加热时间;1:2;(3)一样大。
【解析】(1)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种液体,让液体的质量相同,通过燃料燃尽时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得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进而判断热值大小。(2)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不同的液体,让液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相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可知吸热的多少,进而判断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关系;(3)燃料的热值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解答】(1)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种液体,让液体的质量相同,通过比较燃料燃尽时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得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
(2)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不同的液体,让液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相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可知吸热的多少。
根据Q吸=cmΔt,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Q吸与比热容成正比,而Q吸与加热时间t成正比,则结合图像可得,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ca:cb=ta:tb=10min:20min=1:2;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和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所以同样的汽油(如97#)的热值是一样大的。
故答案为:(1)甲、乙;温度计上升的示数;(2)相等;加热时间;1:2;(3)一样大。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0.【答案】(1)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750J/(kg ℃)。
(2)该物质在液态时升高50℃,吸收的热量为15000J。
【解析】(1)由图确定出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刚好熔化结束持续的时间,已知此过程吸收的热量,即可求出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计算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时间为2min吸收的热量,再根据吸热公式求出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
(2)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时间为4min,计算在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根据吸热公式计算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再根据吸热公式求出该物质在液态时升高50℃吸收的热量。
【解答】(1)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刚好熔化结束,持续的时间为8min﹣2min=6min,吸收的热量为9000J,则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为
1500J/min,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时间为2min,吸收的热量是1500J/min×2min=3000J,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
c液750J/(kg ℃)。
(2)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时间为4min,在液态时吸收的热量为1500J/min×4min=6000J,在液态时升高的温度为20℃,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是:
c液3000J/(kg ℃);
该物质在液态时升高50℃,吸收的热量为:
Q吸″=c液mΔt″=3000J/(kg ℃)×100×10﹣3kg×50℃=15000J。
答:(1)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750J/(kg ℃)。
(2)该物质在液态时升高50℃,吸收的热量为15000J。
21.【答案】(1)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6.4×106J;(2)水烧开时吸收的热量为1.26×106J;(3)此煤灶烧水的热效率为19.7%。
【解析】(1)由Q放=mq可求出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t0)求水吸收的热量;
水吸收的热量跟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等于煤灶烧水工作时的效率。
【解答】(1)完全燃烧0.2kg煤炭放出的热量为;
(2)当地气压为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为100℃,烧开一壶初温为25℃、质量为4kg的水吸收的热量为;
(3)此煤灶烧水的热效率为η19.7%。
答:(1)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6.4×106J;(2)水烧开时吸收的热量为1.26×106J;(3)此煤灶烧水的热效率为19.7%。
22.【答案】(1)拉力F的功率为40W;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3)若用此滑轮组提升另一重物,机械效率为90%,则此时提升的物体重为360N。
【解析】(1)根据滑轮组装置确定绳子股数,利用P求出拉力F的功率;
(2)根据η求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F(G+G动)求出动滑轮重,利用η'求出此时提升的物体重。
【解答】(1)由图可知,n=2,拉力F的功率为:
P40W;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η100%=80%;
(3)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F(G+G动)可知,动滑轮重为:
G动=nF﹣G=2×100N﹣160N=40N,
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η'可知,此时提升的物体重为:
G'360N。
答:(1)拉力F的功率为40W;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3)若用此滑轮组提升另一重物,机械效率为90%,则此时提升的物体重为360N。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