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1讲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讲义
课标解读:
1.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向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是古代文明扩张的前提,帝国的建立是文明扩张的表现;
【史料实证】分析相关史料,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的统治措施;结合课本,正确看待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解释】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与古代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交替的原因;
【家国情怀】学习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史实,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5 北京卷 古代帝国与文明交流
陕甘宁青卷 波斯帝国
山东卷 地中海东部文明
重庆卷 阿拉伯航海知
2024 广东卷 古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
甘肃卷 古代罗马帝国
新课标卷 古代波斯帝国
湖北卷 古代罗马帝国
2023 全国甲卷 罗马法
山东卷 人类古代文明交流——罗马的建筑
浙江卷 古代世界帝国
广东卷 希腊化时代
湖南卷 罗马共和国时代
湖北卷 罗马帝国的扩张
北京卷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考向分析:
1.考查方向:
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大;古代波斯等帝国的兴起、巩固和文明区的扩大;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是考察的重点。
2.考查方式: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占的比例较小.通过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进一步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复习备考:
1.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过程:
考点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一)文明扩展的背景
材料一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愈来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二 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希罗多德《历史》
归纳为:
1.农耕文明(大河文明):
(1)必要性:
①人地矛盾,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
②扩张及争霸战争的需要。
(2)可能性:农耕文明发展水平高
①社会分工较发达;
②劳动生产率较高;
③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复杂完备。
2.海洋文明:
(1)必要性:
①古希腊的自然地理(导致人多地少);
②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
(2)可能性:
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二)扩展的表现:
问题思考: 希腊人的殖民扩张为什么大多在沿海地区?
①地理环境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海湾众多,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
②为了发展经济,希腊人大多依托海洋发展海外贸易,商品经济发达。
重点探讨: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
材料一 第十八王朝的统治者们依靠手中掌握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经过多年的侵略战争,使埃及的版图空前扩大,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大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希腊移民的结果,没有建立起一个大的殖民帝国,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大一统的局面,各城邦对外开放,希腊和东方各国以及希腊各城邦之间商业和贸易联系十分频繁。他们从东方学到了炼铁和铸铜技术,使手工业如冶金、造船和制陶业及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希腊殖民扩张运动从前八世纪起,历时两百年之久。这个划时代的运动使各城邦产生了由于一种共同的血统、语言、文化和宗教而联合起来的觉醒意识,它改变了整个地中海世界面貌,并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去。
提示:
(1)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
(2)加速扩张,缓解扩张国家的国内矛盾,推动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
(3)加强了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4)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灾难。
综合归纳: 比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拓展
知识链接: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选择性必修3)
(1)原因:
①食物匮乏且不固定、气候变冷、人口增长等迫使游牧民族迁移、扩展。
②驯养马匹,机动性强,且较早掌握先进的冶铁技术。
(2)概况:
(3)影响:
①政治: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经济:各区域的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③民族:在不同地区形成新的族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等;
④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如古希腊、西亚、古代印度文化区等。
高考真题:
1.(2025·陕甘宁青卷)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拓宽。起初他们将充满风暴和危险的黑海称为“不好客海”,但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他们改称黑海为“好客海”。黑海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古希腊( )
A.殖民范围扩大
B.文化中心转移
C.奴隶贸易发达
D.国家统治稳固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早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游牧世界的扩张
B.文明交流的武力方式
C.世界连接为一体
D.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正确答案:D
考点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一)帝国的概念:
1.狭义上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
2.广义上形容国力强大、向外扩张、疆域辽阔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古代世界的帝国基本上都是奴隶制大帝国。
(二)主要的帝国:
1.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
高考真题:
1.(2025·陕甘宁青卷)波斯帝国早期,被征服地区的许多官吏、制度得到保留,外族的文字、宗教广泛传播。大流士登上王位后发起改革,推广波斯人主导的行省、军区制度,用波斯文字刻写国家的重要铭文,立波斯人信奉的祆教为国教。大流士上述举措的顺利实施( )
A.扩大了波斯文明的影响
B.缓和了外族与波斯人的矛盾
C.完善了帝国的官僚体系
D.革除了西亚君主制度的积弊
正确答案:A
2.(2025·四川卷)考古发现,一辆波斯帝国的黄金战车出土时,其车首镶嵌埃及荷鲁斯神浮雕,车身装饰采用亚述猎狮纹样,而驾车驭手雕像身着米底传统长袍。这一文物体现出波斯( )
A.文化的多元包容特性
B.文化希腊化的倾向
C.遭受殖民的时代印记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的“御道”系统,东起波斯波利斯,西至小亚细亚的以弗所,沿途设有驿站和商队旅店。据考古统计,在波斯御道沿线发现公元前5世纪驿站超112处,希腊、印度、中国商品出土点67处,波斯语、阿拉米语、希腊语等多语种碑刻43块。据此可知古代波斯帝国( )
A.通过军事扩张传播波斯文化
B.成为了世界性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C.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直接交流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与多元文化互动
正确答案:D
2.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沿岸一带古希腊城邦的爱奥尼亚人纷纷远走海外,建立殖民地,他们在爱琴海东北部、欧洲以及非洲的利比亚、努米底亚建立殖民城邦。这一时期爱奥尼亚人海外殖民的动因是( )
A.亚述大举对外征服
B.埃及新王国的崛起
C.波斯的兴起与扩张
D.马其顿王国的东征
正确答案:C
2.亚历山大帝国又名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
问题思考: 如何评价亚历山的东征?
(1)积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希腊化时代”出现。
(2)消极: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知识链接: “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 (选择性必修3)
(1)概念:
①“希腊化世界”(空间角度):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统称“希腊化世界”。
②“希腊化时代”(时间角度):
从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年)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公元前30年)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表现:
①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②促使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发展;
④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3)特点:
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4)影响:
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使希腊文化、科学得以发扬光大;
②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
③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④促进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高考真题:
1.(2025·湖南卷)公元前4—前3世纪,“古代埃及第一位史学家”马涅托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历代法老及其在位时间,并首次用希腊词汇“Dynasteia”来表示“王朝”的概念。这( )
A.表明古埃及王朝更替较为频繁
B.表明埃及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
C.可用于探究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D.可用于说明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
正确答案:C
2.(2025·北京卷)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亚历山大在完成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后,对波斯帝国的统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利用。他重用归顺的波斯贵族,与东方女子通婚,头戴波斯王冠;将军事、行政、立法、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总督的权力。他在远征路上建立的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在波斯( )
A.强化了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
B.通过分享政权来笼络当地贵族
C.因加强专制集权而异常残暴
D.将因俗而治与推行希腊化并举
正确答案:D
2.黄金之丘位于阿富汗北部是贵霜帝国王陵所在,其墓葬品介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这些黄金器物之中,出土了一个成对称状装饰有男童骑海豚的镂空别针。男童的面部鼻梁高耸、眼窝深邃、头发卷曲,具有明显的希腊式人物特征。扣饰中海豚部位的凹陷处镶嵌着绿松石,这种表现手法又兼具了草原艺术的独特性。据此可知( )
A.亚历山大远征推动希腊文化扩散
B.反映了贵霜帝国审美意识的提升
C.海外贸易促进欧亚大陆文化交流
D.文明碰撞促进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正确答案:D
3.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395年)
1.发展历程:
2.国家治理:
(1)政治上:
①实行帝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
②特征:元首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地方:实行行省制。
(2)经济上:大力发展奴隶制。
①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发展起来。
②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
③文化:
知识拓展: 基督教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公元313年,罗马征服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于392年被定位罗马帝国国教。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
基本教义:出自《圣经》,主要有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末世论;“因行称义”等。
④法律:《十二铜表法》
知识拓展:
(1)按法律的表现形式,罗马法可划分为习惯法(国家权力赋予社会上已经存在的道德习惯、宗教教义、习俗礼仪等以法律效力,由此形成的法律规范,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和成文法(指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以成文形式呈现的法律规范)。
(2)根据法律的适用范围,罗马法可划分成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3)根据法律调整的不同对象,罗马法可划分为公法(主要规定国家公务,如政府组织、官吏选任、公共财产管理、宗教祭祀等活动规节,调整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私法(私法规定个人权益,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主要调整私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重点探讨: 古代罗马的法律
(1)含义: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历程:
①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②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③成熟:自然法(法律观念);
④体系完备:公元6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制定《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
(3)影响:
①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②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有利于罗马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但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③对后世: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奠定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近代欧美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3)分裂和灭亡:
①原因:
内因:
A.军事扩张建国,缺乏内部凝聚力;
B.政治腐败,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
C.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频仍。
外因:
D.边境压力增大,蛮族入侵。
②表现:
A.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
B.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C.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知识链接: 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
(1)权力运行机制:(选必1 第2课)
(2)特点:
①贵族寡头特征浓厚;
②“混合政体”,分权制衡。
(3)局限性:
①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②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③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综合归纳: 古代世界三大帝国的统治概况并归纳其共同点。
共同点:
(1)扩张和疆域:都通过军事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2)帝国性质:均是奴隶制大帝国。
(3)帝国体制:均确立了专制集权体制,宣扬君权神授。
(4)帝国管理: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地方大都实行行省制。
(5)帝国贡献:均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奠基中做出突出贡献。
(6)帝国命运:均被内部或外部势力所摧毁,但都影响深远。
高考真题:
1.(2025·河南卷)屋大维成为罗马世界主宰者后,共和政体的形式和机构依然保留,但经过共和末期的内战,古老的贵族世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下层贵族,即骑士家族。他们中最早的来自意大利乡村市镇,后来有的来自西部行省,有的来自阿非利加行省等。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
A.政权的统治基础日益扩大
B.延续了传统的民主制度
C.贵族寡头政治色彩的强化
D.出现了封君封臣制雏形
正确答案:A
2.(2025·湖北卷)罗马人本以放牧为生,建城后才转向农耕,起初只种小麦和豆子,且小麦品种只能煮食,不能制作面包。随着整个地中海逐渐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种植的谷物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大麦、燕麦、水稻等欧亚非谷物。其中,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成为主要品种。这一史实可以论证( )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交换发达
D.生态环境与物种交流的关系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公元前4世纪中期起,罗马的平民开始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职。比如,约自公元前356年平民可任独裁官,公元前351年可任监察官,公元前337年可任大法官。另外,管理罗马市政的市政司、管理财务的财政司,也都有平民任职。这反映了当时罗马( )
A.农民有效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B.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色彩
C.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得到扩大
D.从贵族共和走向民主政治
正确答案:C
2.公元前2世纪中期,为了便于就近支付当地罗马驻军薪响和向罗马缴纳贡赋,当地的铸币厂开始兴起。西班牙的银币以罗马的银币单位第纳尔为标准。公元前1世纪时,西班牙生产的货币上的伊比利亚字母改成了拉丁字母。后来,塞戈维亚等城市发行的货币上印有奥古斯都的头像,以及用拉丁字母写的城市的名字。据此可知( )
A.罗马军人群体社会地位极高
B.各殖民城市实现了罗马化
C.币制改革推动了文明的交流
D.罗马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
正确答案:C
考点三:文明的交流
(一)交流的总趋势:
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二)交流的方式:
(1)武力扩张的推动; (2)和平友好往来。
(三)交流的表现: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问题思考: 为什么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
①字母文字符号少、便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等;
②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
③古代亚非欧帝国,商业比较发达,经济交流的需要。
(四)交流的影响:
1.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及经济、贸易的往来;
2.促进了大国的兴起(西汉和大秦);
3.军事扩张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知识拓展: 古代文明交流的途径
高考真题:
1.(2025·山东卷)下图是克里特文明时期一个石雕花瓶的上半部分。花瓶浮雕描绘的是一支农民歌唱队祝颂大地之母的场景。领唱者是一位祭司,他留着埃及式的发式,举着一种来自埃及的手摇乐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克里特文明( )
A.具有开放包容性 B.城邦政治活动活跃
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高发展 D.在地中海文明中居中心地位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希腊地区的迈锡尼的琥珀是进口而来的,主要来自爱奥尼亚的海滨,一部分来自西西里,一部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可能是从黑海一点点地运进来的。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欧主导古代文明交往 B.希腊对外交往范围广泛
C.亚欧各地发展程度相当 D.希腊化时代进一步发展
正确答案:B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