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9 15: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秦兵马俑
汉阳陵陶俑
新课导入
观察下列组图,说说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秦俑威严、冷峻、肃穆、刚毅,尽显大秦铁血霸气,汉俑温和、恬淡、从容、含笑,暗藏汉初安宁生机,这份跨越两朝的神情巨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治国智慧与时代密码?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共同揭晓答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措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培养以史为鉴的现实思考。(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识读 “汉并天下” 瓦当、《汉书》史料等图文信息,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与内容,梳理西汉从建国到 “文景之治” 的时空发展脉络。(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对比秦朝与汉初治国政策,认识关注民生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逻辑。(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楚汉之争 时间
交战双方
目的
决战
结果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项羽——刘邦
争夺国家统治权
垓下之战
项羽失败,刘邦获胜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后,手握重兵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肆分封;刘邦因率先进入咸阳而被分封为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展开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阅读课本P63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楚汉之争示意图
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一味依赖武力。
项羽死前感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结合材料,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刚愎自用
任用贤才
依赖武力
收揽民心
失去民心
军纪严明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历史事件 成语典故
刘邦入咸阳
鸿门宴
荥阳对峙
垓下之围
“楚汉之争”是秦末汉初最具传奇色彩的争霸历史,在争夺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几乎都沉淀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它们既是关键战役的缩影,也是人物命运的写照。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鸿沟为界、楚河汉界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他出身农家,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芒砀山。秦末起义爆发后,刘邦投奔项梁,后被楚怀王任命为西路统帅,率先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楚汉之争中,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他在位期间,削藩异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治术”,休养生息,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一石米价值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物资奇缺。
2.汉初建立后,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民心。
3.汉高祖刘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休养生息(道家-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阅读教材P64相关内容,梳理总结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社会形势 具体措施 作用
人口锐减, 田地荒芜; 社会动荡, 民心不稳,



效果 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释放奴婢为平民
轻徭薄赋:田租十五税一;并减轻徭役及兵役。
鼓励民众进行农业生产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增加农业劳动力
减轻了负担,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秦汉之际,匈奴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汉初年,匈奴经常挥师南下,骚扰边境百姓。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匈奴崛起
受限于国力,汉初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以缓和双方关系,同时,也为国内经济的复苏营造和平的环境。
汉高祖七年,刘邦曾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达7天7夜。刘邦和将士们无计可施,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匈奴皇后称号)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但是,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力量鲜明的对比。在此背景下,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他解释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妆,匈奴必然慕汉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生子必为太子,与汉亲近,刘邦采纳之。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刘邦
(前256年—前195年)
汉高祖
吕后(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开始采取休
养生息政策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
(前188年—前141年)
三、“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被封为代王,吕后死,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阅读教材64-65,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延续休养生息政策的共同措施。
时间 措施
文 景 时 期
注重农业生产,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三十税一);
荒灾之年,积极赈济灾民;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材料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文帝)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景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据班固《汉书》整理
思考:材料体现了文帝、景帝推行怎样的政策?
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以农为本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维持社会安定。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 20 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汉文帝霸陵
汉景帝阳陵
三、“文景之治”
文帝生前曾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景帝素体多疾,尤苦腿疾,每遇风寒则疼痛加剧。其居未央宫旧殿,梁栋朽坏,窗牖疏漏,冬日寒风灌入,致腿疾频发。群臣屡奏请修缮宫室,以避风寒、正威仪,景帝皆不许。
三、“文景之治”
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
2.商业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薄如蝉翼,重量不到50克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朱漆流光,精雕焕彩
煮盐、冶铁,获利颇丰;
长安城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
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频繁。
三、“文景之治”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三:(汉武帝初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新谷子压着陈谷子),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阅读以上材料,归纳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盛世”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材料,探究“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吸取秦亡教训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人民的辛勤劳作
三、“文景之治”
汉景帝阳陵
对比秦汉的统治措施,说说从“秦亡汉兴”中可以什么启示教训?这对如今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结果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二世而亡
西汉 减轻赋税,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让士兵还乡务农,减轻徭役和兵役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文景之治
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
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
启示教训:
现实意义:
①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②要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1.楚汉之争:垓下之战、原因分析。
2.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长安。
1.目的:巩固政权。
2.表现:轻徭薄赋,鼓励耕织等。
3.结果:经济逐渐恢复。
1.措施: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勤俭治国等。
2.结果: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1.《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B
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物资匮乏,人口锐减 B.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A
练习巩固
3.西汉建立初期,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很多达官贵人只能乘牛车,这些都说明了( )
A.汉初统治政策残酷 B.统治者的节俭
C.汉初经济的萧条 D.人民生活艰苦
C
2.下列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B.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徭役等
C.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文景之治时开始实行
D
练习巩固
5.史书记载“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 )
A.正直无私 B.轻徭薄赋
C.重农抑商 D.注重节俭
D
6.中国古代把“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的统治时期”称之为“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和谐“治”世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皇之治
C
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