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9 14: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课后练习)
靶向0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3.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
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
4.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6.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1300多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下诏鼓舞天下之士气,迁都定天下之本……。”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7.“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靶向02 维新运动的开展
1.《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下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 )
表1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
名称 地点 备注
强学会 北京 由康有为发起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创办《强学报》
南学会 长沙 由谭嗣同等倡建
蜀学会 成都 创办《蜀学报》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
3.下图为维新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刊。这些报刊( )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主要宣传民主共和进步思想
C.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D.为变法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4.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5.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靶向03 百日维新
1.“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中国必须通过革命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文中“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3.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4.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7.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8.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长剧中的一首序曲,具有伟大的、深远的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它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
B.它结束的标志为“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它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上层集团的支持
D.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9.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思想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
1.“守旧派官员的反对奏折” 片段
情境设定:1898 年,你是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官员,在给慈禧太后上的奏折中罗列了反对变法的理由。
任务要求:理由要体现守旧派的立场(维护封建制度和礼教),不少与2句。
2.“变法失败的启示” 卡片
情境设定:学习完戊戌变法后,请你根据本课所学以及自身感悟制作一张启示卡片,正面写 对 “改革者” 的启示,背面写对 “国家发展” 的启示。
任务要求:启示要结合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支持等)。
第6课 戊戌变法(参考答案)
靶向0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靶向02 维新运动的开展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靶向03 百日维新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答案】
“祖宗之法岂能说变就变?废除八股、开办洋学堂,会让学子背弃孔孟之道,天下必乱!”
“维新派勾结洋人、蛊惑皇上,裁撤衙门、改革军制,分明是想夺权乱政,动摇大清江山!”
2.【答案】
正面(改革者):“改革不能只靠皇帝支持,要团结更多百姓,还要有强大的力量对抗守旧势力!”
背面(国家发展):“只学技术不够,还要改制度,但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更要避免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