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短诗五首》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新诗与旧体诗在节奏、韵律上的差异。
2.指导学生联系背景,解读意象,深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哲理)。
3.指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并能通过仿写或评析,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与独特感受。
【拓展资源】
丛书《夜》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分享交流最喜欢的诗以及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以“喜欢”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基于初读体验自由表达,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如果可以教师从交流中捕捉共性关注点,为后续聚焦意象、情感、哲理的鉴赏环节埋下伏笔。
(二)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五首短诗简单划分成两类,并介绍划分依据。
不同的划分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理解文本分类可从多元维度切入,培养开放的阅读思维。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五首短诗的两类核心特质——“抒情性”与“哲思性”,为后续分维度赏析做好内容铺垫。
活动二:梳理意象,揣摩诗情(哲理)
“知人论世”是读诗的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的背景卡,圈画主要意象,揣摩诗歌蕴含的情感。
1.“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好方法。请联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三首诗歌的背景卡,圈画诗中的主要意象,明确意蕴,揣摩诗情。
诗歌 主意象 意蕴 情感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风雨吟》
背景卡之《月夜》
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1917 年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鸽子》《人力车夫》《月夜》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月夜》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背景卡之《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教师将背景信息与意象分析绑定,带领学生聚焦三首抒情性短诗,通过表格梳理“意象—意蕴—情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分析路径,解决“意象不懂、情感难抓”的鉴赏难点,让学生体会抒情诗“以象载情”的特征,而且能够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建立分析的逻辑。
(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断章》《统一》,圈画意象,梳理意象之间的关系,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关系分析”切入,通过梳理“观察者/被观察者”“个体/共性”等意象关系,将《断章》的“相互依存”,《统一》的“本质归一”等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拆解的文本细节。同时衔接前文抒情诗的赏析,让学生明确“抒情诗重意象内涵,哲理诗重意象关联”的差异,丰富对不同类型新诗的鉴赏认知。
活动三:批注赏析,品语言之美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语少意足,是谓含蓄;语少意多,是谓精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示例,任选《短诗五首》的诗句进行批注赏析。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长夜漫漫”写时间之久、心境之孤寂沉重;“海涛闲话”则写海涛之从容、意境之轻盈,闲话”运用拟人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和无法对话的孤独;生者等待着的是煎熬,死者静听着的是安详,对比中传达出的是对生命之旅的深沉感慨与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性意象和精准的词语,在看似平静的白描中,展现了一种克制的深情和巨大的孤独感。
诗句 鉴赏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并非依附,而是平等的、自主的站立,“却”字表转折,让“立着”的意义更显突出,传递出一种不卑不亢、独立自持的姿态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卷”字有“裹挟、席卷”之意,“奔”字则赋予雨以“急切、凶猛”的特质,两个动词,极具力量,既写出了风的狂暴,更暗喻了时代浪潮的汹涌,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家国危机。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六小时”是具体的时间,“长途”是模糊却可感知的空间,二者搭配,放大了路途的寂寞孤独和对萧红的深切悼念之情。“头边”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放”的动作轻缓、温柔、不带任何表演,充满了怜惜与尊重,“红山茶”代表了萧红炽热的生命力和不朽的才华,也象征着诗人与逝者之间真挚的友谊。诗人漫长的思念、无边的寂寞、深切的哀悼、温暖的敬意都凝于这些词语之中。
……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任选诗句”,鼓励学生基于自身感受选择切入点品读欣赏,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推敲”(如 “却”“放”)、“手法分析”(如拟人、对比)等多维度作批注中感受新诗的语言魅力。
活动四:诗歌联读,求同存异
节奏韵律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五首短诗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 有人说这些新诗,没有严格的平仄、押韵,不讲求节奏韵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任选一首进行分析。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月夜》 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 偶句押韵,而且诗中所含情感也始终处于一种平缓而轻徐的流动中,给读者以沉静而执着的影响,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断章》 它运用了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 押“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统一》 “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不仅在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仔细“倾听”新诗的声律,通过个人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去发现新诗内在的节奏(如词语的重复、句式的排比)、潜在的韵律和独特的形式美,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活动五: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宗白华的诗歌《夜》,圈画诗中的主要意象,思考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要表达的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夜》的意象关系,进而明确其“个体与宇宙的关系”这一哲思内涵,这种探究方式与前文解析《断章》《统一》时的哲理探求路径形成呼应与补充。如此一来,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从意象关系切入解读哲理”的核心方法,又能将课内所学迁移至拓展文本,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感受新诗的哲思魅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板分左右两部分,左侧板书写“意象传情”。右侧分上下两栏,上栏板书“意象特点:凝练、情与景融”;下栏板书诗歌名字与主题:《月夜》追独立,《萧红墓畔口占》悼友人,《断章》悟依存,《统一》看本质,《夜》醉自然。
【教学建议】
意象及特点的表述是本课难点,学生易出现“意象与情感脱节”“特点概括空泛”等问题。教师可在活动二“梳理意象,揣摩诗情(哲理)”环节中,提前准备“意象分析支架卡”,为学生提供“意象名称+表层含义”的填空式表格,标注“关联背景”的思考提示,为能力较强学生预留“意象创新解读”的留白。
诗歌鉴赏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审美判断与情感体验能力,面对学生与“参考解析”不同的个性表述,教师需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个性表达,避免用“标准解读”消解学生的独特感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表达中深化理解。(共16张PPT)
《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组文阅读课
学习内容
教材:《短诗五首》
丛书:《夜》
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新诗与旧体诗在节奏、韵律上的差异。
2.联系背景,解读意象,深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哲理)。
3.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并能通过仿写或评析,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与独特感受。
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我喜欢《月夜》,因为它的安静和孤独感。我觉得“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很酷,有一种独立的感觉。
我喜欢《萧红墓畔口占》,我觉得它很感人,尤其是“红山茶”,能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怀念。我读出了一点悲伤,但又很平静。
我喜欢《断章》我觉得它很有意思,像绕口令一样。它让我想到了“你在桥上看风景,别人在楼上看你”的画面,感觉很有哲理。
……
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如果要把这五首短诗简单划分成两类,你将如何划分,说出你的依据。
第一种:前四首一类,《统一》单独一类。分类依据是诗人归属国家。
第二种:《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一类,《统一》和《断章》一类。分类依据:前面三首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后面两首则传递普遍哲思。
活动二:梳理意象,揣摩诗情(哲理)
1.“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好方法。请联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三首诗歌的背景卡,圈画诗中的主要意象,明确意蕴,揣摩诗情。
诗歌 主意象 意蕴 情感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风雨吟》
背景卡之《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
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背景卡之《月夜》
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1917 年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鸽子》《人力车夫》《月夜》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月夜》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背景卡之《风雨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国土沦陷、百姓流离,整个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诗人芦荻作为一位关切现实的知识青年,既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又对复杂艰难的时局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感到忧惧与迷茫。他将个人与整个一代青年的这种复杂心境,投射到“风雨大地”的宏大意象中,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象征意味的诗歌。
诗歌 主意象 意蕴 情感(哲理)
《月夜》 树 象征古老的传统、观念 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红山茶 寄托着对萧红的悼念,也象征着萧红勇敢、热烈的生命 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对生命之旅的深沉感慨与反思
《风雨吟》 风雨 象征人生的坎坷,社会的苦难 表现诗人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阅读《断章》《统一》,圈画意象,梳理意象之间的关系,说说诗中蕴含的哲理。
活动二:梳理意象,揣摩诗情(哲理)
诗歌 意象关系 哲理
《断章》
《统一》
诗歌 意象关系 哲理
《断章》 第一个场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观察者”;“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此时“你”从“观察者”变成“被观察者”。 第二个场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是“被装饰者”;但“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从“被装饰者”变成“装饰者”。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
《统一》 横向联结:同一类事物的“个体”,看似形态不同,但本质功能与属性一致,“个体差异”只是表象,“本质共性”才是核心。 纵向联结:从“叶、花、果实”到“树木”,再到“整片大地”,最终将“大地” 与“花”联结——不同类别的事物,本质上都是“生命的载体”,所有事物最终都归于“生命同一”的本质。 揭示了世界万物看似独立,实则本质统一的主旨
活动三:批注赏析,品语言之美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语少意足,是谓含蓄;语少意多,是谓精深。”诗歌的语言有着凝练含蓄之美。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这五首诗中任选诗句进行批注赏析。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长夜漫漫”写时间之久、心境之孤寂沉重;“海涛闲话”则写海涛之从容、意境之轻盈,闲话”运用拟人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和无法对话的孤独;生者等待着的是煎熬,死者静听着的是安详,对比中传达出的是对生命之旅的深沉感慨与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性意象和精准的词语,在看似平静的白描中,展现了一种克制的深情和巨大的孤独感。
诗句 鉴赏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并非依附,而是平等的、自主的站立,“却”字表转折,让“立着”的意义更显突出,传递出一种不卑不亢、独立自持的姿态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卷”字有“裹挟、席卷”之意,“奔”字则赋予雨以“急切、凶猛”的特质,两个动词,极具力量,既写出了风的狂暴,更暗喻了时代浪潮的汹涌,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家国危机。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六小时”是具体的时间,“长途”是模糊却可感知的空间,二者搭配,放大了路途的寂寞孤独和对萧红的深切悼念之情。“头边”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放”的动作轻缓、温柔、不带任何表演,充满了怜惜与尊重,“红山茶”代表了萧红炽热的生命力和不朽的才华,也象征着诗人与逝者之间真挚的友谊。诗人漫长的思念、无边的寂寞、深切的哀悼、温暖的敬意都凝于这些词语之中。
…… ……
活动四:诗歌联读,求同存异
节奏韵律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有人说这些新诗,没有严格的平仄、押韵,不讲求节奏韵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任选一首进行分析。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月夜》 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 偶句押韵,而且诗中所含情感也始终处于一种平缓而轻徐的流动中,给读者以沉静而执着的影响,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断章》 它运用了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 押“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统一》 “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不仅在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阅读丛书中宗白华的《夜》,圈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要表达的内涵。
活动五: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诗中的主要意象:微躯(我),小星,星流,心,明镜,宇宙的万星。
意象关系:
第一组关系:我 → 小星 → 星流。“我”(小星)是“星流”(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第二组关系:心 → 明镜 → 万星。“心”(明镜)是“万星”(宇宙)的容纳者和映照者。
内涵:这首诗道出了最深刻的生命哲思:个体的肉体或许渺小,但精神可以无限辽阔——当我们愿意以“融入”的姿态接纳宇宙,以“澄澈”的内心映照万物,便会发现:自我即宇宙的一部分,宇宙也藏在自我的心中。
:
作业
【必做】
反复诵读这五首诗,直至熟读成诵,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选做】
1.选择五首诗中你最有感触的一首,模仿其结构、语气或核心意象,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短诗。
2.为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微型赏析,聚焦于一点(如一个意象、一种手法、一句诗)写出你独特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