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梅岭三章》组文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和小序,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2.指导学生品读诗歌意象和词语运用,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梳理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组诗的完整逻辑与情感变化。
【拓展资源】
丛书:《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理解内容。
(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利用课下注释和诗中关键意象,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的基础层面,过渡到“感知情感”的初步鉴赏层面,为后续深入分析铺垫情感底色。
(二)引导学生阅读组诗“小序”,并且结合背景说说读到的信息。
具体交代了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也交代了诗人身份,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背景链接:
1936年10月,因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反复搜查,最后一无所得,悻悻离去。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小序是理解《梅岭三章》的关键钥匙,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时间、地点、缘起”等核心要素,将诗歌内容与“1936 年遇险被困”的具体背景相连,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并非空泛抒发。通过“背景”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从“客观要素” 延伸到“主观精神”,从背景中解读出陈毅“从容镇定、革命到底”的品质,为后续品析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埋下伏笔。
活动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聚焦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与语言运用,解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
断头今日意如何 断头,牺牲;意如何,运用设问,直面死亡。表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对死亡的坦然。 至死不渝 奋战到底
创业艰难百战多 百战,革命斗争历程之漫长、艰难与残酷。体现作者对革命事业艰辛的深刻体认与无悔之情。
此去泉台招旧部 泉台,指阴间,这里比喻新的战场。招,集结队伍,显示了领导领袖的号召力革命者的浩大声势。表达死后亦要继续革命的豪情与决心。
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指大军;阎罗,喻指反动者。十万,体现牺牲之巨大,斗争历程之艰难。表现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斩,力度强、速度快的进攻性动词,充满主动性。对敌人(反动派)的极度蔑视与斗争到底的必胜信念。
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南方持续十年的革命斗争。正,有 “正在、持续” 之意,体现革命的持久性与革命者的坚韧。展现诗人对十年革命苦难的坦然,以及革命未竟、战斗不止的坚定意志。 激励生者 告慰死者
此头须向国门悬 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灭亡而死不瞑目。须:是 “应当、必须” 的意思,尽显信仰的坚定。表达诗人以身许国的赤诚。
后死诸君多努力 体现诗人在生死关头的从容不迫,以及对革命信念的坚守。
捷报飞来当纸钱 飞来,快速到来,对胜利早日到来的迫切渴望。
投身革命即为家 即,就,表示毫不犹豫的肯定和坚决的态度。表现将革命事业视为毕生归宿的绝对忠诚。 信念坚定 成就理想
血雨腥风应有涯 血雨腥风,指反动统治下的残酷斗争环境。体现对反动统治必将被推翻的坚定信念。
取义成仁今日事 化用《论语》“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指为正义、理想而牺牲生命。词句传递出诗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自豪。
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由化,象征革命胜利后全民解放、人人幸福的美好图景,对革命胜利后美好景象的憧憬,暗含对革命捷报传来的热切期盼。
意象与语言是诗歌鉴赏的核心抓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聚焦单章”的设计,降低了“整组诗分析”的难度,让学生能深入文本细节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断头”“斩”等词语和“旌旗”“自由花”等意象的分析,学会从中形成可迁移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引导学生用“我看到了陈毅的 ”这样的固定句式,来走近诗人,进一步感受诗人品质。
教师用固定的句式要求,引导学生用精准的词语表达认知,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提升其语言概括能力;在提炼诗人形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进一步体会陈毅的革命精神。
活动三:引导学生梳理逻辑,把握变化
组诗最本质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诗歌,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说说《梅岭三章》三首诗的内在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跳出“单首诗解读”的视野,通过梳理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确组诗情感“层层递进、不断升华”的特点,进而深刻理解 “革命必胜、理想不灭” 的核心主题,避免将组诗理解为三首独立诗歌的简单叠加。
活动四:引导学生通过迁移阅读,感受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丛书中的《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寻找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此活动是对前面“意象+语言→情感”鉴赏方法的直接迁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革命者诗作的意象与情感,提炼“革命者精神共性”,让学生理解不同革命者诗作虽风格各异,但都蕴含“坚定信念、赤诚奉献”的核心精神。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板书自上而下依次板书:感情基调、意象语言、组诗逻辑、精神品质;右侧自上而下依次板书:豪迈坚定,泉台/阎罗—视死如归;烽烟/国门—赤诚坚韧;血雨腥风/自由花—信念理想;当下→过往→未来;坚贞不屈、信念如磐、坚定乐观。
【教学建议】
在把握感情基调时,教师可提供具体示例,引导学生从词语、意象等角度进行分析,降低理解难度。在小组探究环节,需明确分工任务,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词语、句式、意象)发现诗歌美点,避免分析角度重复,提升效率。可以通过表格工具来辅助学生梳理组诗的内在逻辑与情感层次,理解革命诗歌的创作特点。(共14张PPT)
《梅岭三章》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组文阅读课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丛书:《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结合注释和小序,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2.品读诗歌意象和词语运用,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梳理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组诗的完整逻辑与情感变化。
活动一:自由朗读,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诗歌的感情基调,并简单阐述你的理由。
悲壮的,因为面临“死亡”的绝境;
豪迈的,因为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坚定的,因为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
2.阅读诗歌的小序,想想它交代了哪些要素?
具体交代了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也交代了诗人身份,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背景链接:
1936年10月,因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反复搜查,最后一无所得,悻悻离去。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当生命的终章近在咫尺时,陈毅同志以最豪迈的姿态,用诗笔在《梅岭三章》中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精神超越。请以小组为单位,聚焦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与语言运用,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章,解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
断头今日意如何 断头,牺牲;意如何,运用设问,直面死亡。表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对死亡的坦然。 至死不渝
奋战到底
创业艰难百战多 百战,革命斗争历程之漫长、艰难与残酷。体现作者对革命事业艰辛的深刻体认与无悔之情。 此去泉台招旧部 泉台,指阴间,这里比喻新的战场。招,集结队伍,显示了领导领袖的号召力革命者的浩大声势。表达死后亦要继续革命的豪情与决心。 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指大军;阎罗,喻指反动者。十万,体现牺牲之巨大,斗争历程之艰难。表现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斩,力度强、速度快的进攻性动词,充满主动性。对敌人(反动派)的极度蔑视与斗争到底的必胜信念。 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南方持续十年的革命斗争。正,有 “正在、持续” 之意,体现革命的持久性与革命者的坚韧。展现诗人对十年革命苦难的坦然,以及革命未竟、战斗不止的坚定意志。 激励生者
告慰死者
此头须向国门悬 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灭亡而死不瞑目。须:是 “应当、必须” 的意思,尽显信仰的坚定。表达诗人以身许国的赤诚。 后死诸君多努力 体现诗人在生死关头的从容不迫,以及对革命信念的坚守。 捷报飞来当纸钱 飞来,快速到来,对胜利早日到来的迫切渴望。 投身革命即为家 即,就,表示毫不犹豫的肯定和坚决的态度。表现将革命事业视为毕生归宿的绝对忠诚。 信念坚定
成就理想
血雨腥风应有涯 血雨腥风,指反动统治下的残酷斗争环境。体现对反动统治必将被推翻的坚定信念。 取义成仁今日事 化用《论语》“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指为正义、理想而牺牲生命。词句传递出诗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自豪。 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由化,象征革命胜利后全民解放、人人幸福的美好图景,对革命胜利后美好景象的憧憬,暗含对革命捷报传来的热切期盼。 2.通过《梅岭三章》的深入学习,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陈毅?以“我看到了陈毅的 ”的样式进行回答。
我读到了陈毅的坚贞不屈;
我读到了陈毅的视死如归;
我读到了陈毅的坚定乐观;
我读到了陈毅的从容无畏;
我读到了陈毅的战斗精神……
活动三:梳理逻辑,把握变化
组诗最本质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关联性,《梅岭三章》中的这三首诗看似独立,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细读诗歌,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说说你的看法。
三首诗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一首聚焦当下绝境,第二首回溯过往征程,第三首展望未来理想,三首诗形成“当下、 过往、未来”“必战、必胜、必成”的完整叙事。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以“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设问统领组诗,第三首以“取义成仁今日事”来回应开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情感上来看,由个人层面的坚毅,到对国家事业的赤诚,再到对整个人类革命事业的乐观坚定,情感不断递进,层层升华。
活动四:迁移阅读,感受精神
诗歌 所写意象 所抒发的情感 共同点
《口占一绝》
《自题小像》 《自嘲》 朗读丛书中的《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 意象和用词赏析 所抒情感
《口占一绝》 “黄龙府”象征革命胜利之地;“风雨楼”代表理想中的美好家国。“壮别”一词凸显离别时的豪迈,打破离别愁绪的常规。 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豪迈无畏,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自题小像》 “神矢”化用爱神之箭典故,喻对祖国的热爱如神箭穿心,难以逃避;“风雨如磐”展现祖国处境的黑暗压抑;“寒星”营造清冷孤寂氛围,体现不被理解的境遇。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对祖国处境的痛心,以及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决绝决心。
《自嘲》 “华盖”“破帽”“漏船”等意象,描绘出诗人处境的艰难;“千夫指”代敌人指责,“孺子牛”化用典故,象征为人民服务;“躲进小楼”营造出一方精神天地,体现坚守自我的态度。 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批判,对人民的无私奉献情怀,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坚定意志。
作业
【必做】
以“从《梅岭三章》看革命者的精神底色”为题,写一段 150字左右的文字,结合诗中具体词句(如“断头”“斩阎罗”“自由花”等),阐述你感受到的革命品质。
【选做】
1.这组诗歌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包含核心意象、名句和推荐语。
2.课外阅读丛书中的《七绝二首》《狱中诗》和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等诗作,理解作者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