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三黑和土地
课程目标
②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创设情境
引发共鸣
01
有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梦寐以求的?当你终于得到它后,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他们梦寐以求的不是任何奇珍异宝,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民三黑的世界,去看看土地对他而言,为什么会如此珍贵?
诗人
作家
苏金伞(1906年2月-1997年1月24日),原名苏鹤田,出生于河南省睢县,毕业于河南体育专科学校。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出狱》,迅速被上海《大公报》、上海《文学》等转载。1935年,苏金伞的成名作《雪夜》发表。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苏金伞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多诗歌以现实主义为突出特点,处处本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自抒己见、朴实无华、严谨实在。
苏 金 伞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核心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运动。
改革前农民境遇悲惨,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而贫农、雇农却只拥有很少的土地,甚至完全没有土地。他们需要向地主租种土地,并缴纳高昂的地租,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背景:作者苏金伞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的生活、情感和乡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天然的亲近感。他亲眼目睹过旧社会农民的苦难,也真切感受到了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狂喜与希望。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积淀,当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发生时,苏金伞能够以最真挚、最朴素的笔触,捕捉并描绘出农民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现代诗歌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歌,也可称为自由诗。
分行排列是诗歌最显著的外在特征。现代诗歌虽不像古代诗词那样有严格的格律,但语言富有内在的节奏感,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语感美。
诗歌的核心目的不是叙事,而是抒情。《三黑和土地》通过描绘三黑劳作时的动作、所见所想,深刻地抒发了他获得土地后那种狂喜、珍爱、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深厚情感。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02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词 语 积 累
耙(pá)地:用钉耙或粪耙等工具平整土地。
词 语 积 累
荞(qiáo)麦:俗名甜荞,一种植物,夏至秋开白色或淡红色小花,花落后结卵形的瘦果,呈三角形。
词 语 积 累
蝈(guō)蝈:一种像蝗虫的昆虫,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词 语 积 累
蹚(tāng)水:从浅水里走过去。
闺(guī)女:①未婚的女子。 ②女儿。
本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两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后的极度喜悦的心情,恨不得尝尝土地的滋味,甚至想变成一粒种子,试试土地的温度。
第二部分(4-15小节):详细描写了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以及三黑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珍爱和对未来的畅想。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农民有了土地,再写三黑有了土地?
作者先写广大农民,开头即表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化是一件让所有人都兴奋的事情。而三黑是广大农民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探究诗歌
体会情感
03
阅读提示
①
②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第1小节中,哪句话写得最好?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两处“恨不得”写出了农民对土地怎样的情感?
拥有土地的激动、喜悦,迫切地想了解土地,想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土地之中。
请你用“恨不得”造句,表达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人的感情。
我迷上了《哈利·波特》,恨不得一口气把七本书全部读完。
爸爸答应我生日时送我一个望远镜,我恨不得明天就过生日。
我的好朋友转学去了别的城市,我恨不得马上放假,坐车去看望他。
自由朗读前3小节,感受农民对土地朴素、热烈的感情。
默读课文,总结4-15小节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4-8小节):精心照料土地。
第二件事(9-12小节):触景生情,今昔对比。
第三件事(13-15小节):畅想未来,规划生活。
请你找出4-8小节中,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细致 耐心
珍惜 呵护
亲密 热爱
无私 温柔
请你找出4-8小节中,三黑眼中的土地是怎样的?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黝黑漂亮
舒适温暖
充满希望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欣赏黑土地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欣赏黑土地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欣赏黑土地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三黑真的看见荞麦开花了吗?
荞麦没有开花,三黑刚刚把地耙好,这两句是写三黑的想象。想象着荞麦开花这一情景,将三黑由劳动者转换为欣赏者,同时将诗歌的节奏由快转慢,为下文的回忆和畅想做铺垫。
“痒抓抓”这一口语化表达充满了乡土气息,将三黑这个土地的主人的幸福感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11-12小节,说一说三黑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时间变化
身份变化
从不幸到幸福
从三黑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通过“蝈蝈儿”这个共同的媒介,将三黑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三黑拥有土地后的幸福、愉快和放松。这不仅是个人心境的转变,更是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土地后的彻底的“翻身”。
资料链接
刘文彩与“水牢”: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是旧地主阶级的代表。据其庄园(现为教育基地)展示和众多佃户控诉,他通过高额地租、名目繁多的杂税(如佃户嫁女要交“女儿捐”)等手段盘剥农民。庄园内设有专门关押欠租农民的“水牢”,成为其残酷剥削的标志。
白毛女的故事:该故事为文艺作品,但其原型在旧社会非常普遍。贫农杨白劳向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利滚利无法偿还,最终在除夕夜被逼用女儿喜儿抵债,家破人亡。
周扒皮与“半夜鸡叫”:这个故事源自作家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地主周扒皮为了延长长工们的劳动时间,每天半夜潜入鸡窝学鸡叫,引得真鸡打鸣,然后以此为由催促长工们提前上工。这个事例生动地体现了地主在劳动时间上对农民的极致压榨。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从三黑的打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诗歌中的句子回答。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最后一小节中,第三次出现了“蝈蝈儿”,请你结合全诗说一说“蝈蝈儿”的妙处。
①结构之妙:串联全诗的情感线索。蝈蝈儿的三次出现,清晰地写出了三黑情感的三次变化:显示的喜悦、过去的苦痛、未来的希望。
②意象之妙:多重含义的象征符号。蝈蝈儿的第一次叫声象征着童真与自由,三黑不曾拥有,但想把这份童真与自由传给下一代。蝈蝈儿的第二次叫声代表着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蝈蝈儿的第三次叫声鸣唱的事是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手法之妙:诗意盎然的点睛之笔。诗人将目光聚焦到“蝈蝈儿”这个微小的细节中,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时代巨变在农民内心世界激起的波澜。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诗歌结构完成,意味深长。
阅读链接课程总结
04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