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血染的丰碑
汪浙成定海保卫战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贪
婪的目光瞄准了中国美丽富
饶的舟山群岛。1840年7月
上旬,英国侵略军曾一度占
领定海,后被迫退出,但野心未死。1841年9月26日,
英军集结29艘战舰4000余人,倚仗着坚船利炮的绝对
优势,再次进犯舟山,驻岛将士奋起抵抗,历时6昼
夜、悲壮激烈的定海抗英战役悲壮失败。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英军麇集战舰29艘猛攻定海,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钖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官兵血战6天,先后为国捐躯,史称“抗英三总兵”三忠祠内皇帝御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峙( ) 扼守( ) 饷给( )( )
麾下( ) 同仇敌忾( ) 浩淼( )
铩羽( ) 响遏行云( )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2.解释下列词语
(1)扼守:
(2)响遏行云:
(3)深谙:zhìèxiǎngjǐhuīkàimiǎoshāè据守要地,防敌侵入。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的云彩也止住
了,形容声音嘹亮。深知,熟知。快速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层次及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第一层:(1-3)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和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第二层:(4-15)具体叙述以葛云飞为指挥的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4-5)葛云飞别母赴前线和战前准备。(6-7)将士们阵前誓师。(8-9)葛云飞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英勇歼敌。(10-15)在救援无果的情况下,葛云飞率领将士们与敌人殊死
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第三层:(16-17)歌颂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1、为什么作者开头说“竹山门”是我国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再读课文 品读圈画竹山门耸峙在我国浙江舟山的定海城南,是祖国东方的一座海上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敌我双方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最为激烈的战斗,5千多名清军将士全部血战而亡。 2、描写竹山门壮丽景色有何的作用。(文2段) 与下文写定海遭受英国侵略军的侵略形成对比。也表明我们祖国有着美丽的大好河山,不容外国侵略者践踏,为下文写定海军民共同抵御侵略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作铺垫。3、课文是怎样描写葛云飞等将士“血染”竹山门场面的?课文还有哪些描写刻画葛云飞的形象?如:城头“龙旗猎猎”的场面描写;“声震海山”的阵前盟誓;还有战斗中对葛云飞壮烈牺牲时的“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等细节刻画,无不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气和血染竹山门的无畏气概场面。而课文其他部分对葛云飞的描写也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精忠爱国,如第4段的内容。奔赴前线 阵前誓师 忍饥守城 共饮参汤 亲自开炮 壮烈牺牲 课文描绘了定海总兵葛云飞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英雄壮举,表现了葛云飞以及定海军民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忠勇仁义勇勇人物形象分析——细节描写孝服细节描写:1、行前:尽孝就是尽忠,是他爱国思想的基础。2、出发前:以尽忠代替尽孝,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和哀伤3、站前宣誓:祭奠父亲,表达誓死保卫定海的决心。4、9月29日:以自己的行动表现了他忠孝两全佩刀1、牢记父亲教诲,奋勇杀敌,为国尽忠2、英勇杀敌,殊死搏斗。3、至死保持着杀敌的姿势。内容:
突出他忠孝
爱国的品质
结构:
前后照应,
结构严谨咀嚼人物语言的思想内涵。国之重臣,即家之孝子
尽忠就是尽孝,父母的教育就是葛玉飞爱国行为的思想基础。
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誓与定海城共存亡,表达了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公等随我守城,忍饥杀贼,我何忍一人独饮乎?
葛云飞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这是将士上下团结一致,生死与共的表现。
好汉子,快跟我杀敌去
身先士卒,鼓励将士们同自己一起奋勇杀敌。
逆贼终污吾刀
表达了葛云飞对侵略者的蔑视和痛恨。 人物形象概括葛云飞是个怎样的人?1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将领。
2有远见,卓越军事才能。
3英勇善战,至死不屈,忠孝两全的爱国英雄。感悟课文结尾“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蕴含的情感。竹山门上埋葬了5千多名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魂,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表达了作者对英烈们无比颂扬、自豪之情。同时,“血染的丰碑”告诫后人,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课文写了两次战役,详写第二次,为什么要写第一次?不仅写出了葛云飞作为我方将领,积极备战,身先士卒、克己奉公的爱国情怀,也突出了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为第二次定海战役的悲壮结局做铺垫。质疑探究 加深感悟5800士兵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
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
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
瘩转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
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葛云飞被枪弹击中左眼,又被
英军劈开面孔,鲜血淋漓,从
土城上跌下,英勇捐躯。葛云飞身中40余枪,浑身血染,
仍倚崖屹立在竹山门上,须发怒
张,一目如炬,双手紧握着两把
佩刀,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
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对历史事实作一些“适当”加工是自然合理的,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质疑探究 加深感悟散文的文学特点: 历史虽有沉沦,但我们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总能在灾难中站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革命战士们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束语